10月9日电 继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之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再次联合颁布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和数字化管理师等7个数字技术新职业的国家标准,为开展相关从业人员培训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
●2021-10-08 华为宣布启动“开源雨林”计划,与社区伙伴共迎开源挑战(搜狐网)
虽然开源源自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成本上往往低于商业软件,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我们享受开源带来的好处之时,往往还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
根据 GitHub 2020 报告,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Github上的全球开发者数量已经超过5600万,这一数字预计在 2025 年将达到 1 亿。作为拥有最庞大开发者群体的开源项目托管平台,Github开发者数量的持续增长也直接反映了开源热。
与此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中国的开源贡献者(2020年占比10%)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并且占比持续在上升,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13%。
“中国开发者从一个开源的使用者,已经变成全球主流的开源贡献者。开源的协作创新开发模式,也成为推动软件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源泉。”9月23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1上,华为云与计算开源业务(OSDT)总经理堵俊平宣布,华为启动“开源雨林”计划,吸纳更多开源生态伙伴加入,帮助更多企业更好的使用开源、贡献开源。
毋庸置疑,当前国内开源热度空前高涨,但显而易见,开源并不是“开放源代码”就完事,企业组织使用开源更不是毫无规章,开源背后涉及的人、社区、管理等等因素,都是有讲究的。而由于国内开源整体起步较晚,企业在采用开源加速创新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带着这些思考,InfoQ受邀参加华为全联接大会2021,透过华为的路径看国内开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深入了解“开源雨林”计划背后的考量,希望此文能为读者带来参考。
拥抱开源,也要懂得治理
拥抱开源已是行业趋势,市面上的开源软件几乎覆盖了目前软件技术栈的大部分。“开源已成为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导模式,是加速基础软件发展、社会高效协作的模式”,堵俊平表示,无论是大型的互联网企业,还是普通的软件开发者如今都可以借助开源,开发出各个领域的软件并改变传统工业、农业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
根据信通院发布的2020开源生态白皮书,2019年我国企业已经使用开源技术的企业占比为87.4%,企业对开源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使用开源技术已成主流。其中,超半数企业使用开源软件应用于数据库方向,云计算领域已普遍应用云计算开源技术,超七成的企业应用开源容器技术,超六成的企业已经应用或正在测试微服务框架。
但由于中国的开源起步较晚,中美用户生态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企业用户对开源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开源的发展。虽然国内使用开源技术的企业多,但是真正理解并且参与贡献的甚少。
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的500强企业中,有约96.6%其实不了解开源,仅2%参与开源贡献。相比而言,全球500强企业中有79.2%了解开源,并且22%参与了开源贡献。
目前,国内企业对开源存在一些“误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免费:开源软件都是免费的,企业无需为开源软件付费,导致商业发行版市场空间降低。
2.合规:开源软件可以随意使用和fork,导致企业技术债和安全漏洞频发、挤压商业发行版市场空间。
3.选型:不理解上下游社区及社区fork的关系,导致不能较好地分辨社区是否可延续。
4.竞争力:竞争力开源后如何变现,不了解开源的商业模式,导致社区参与度不足。
5.社区:不知道如何参加开源社区,也不了解参加社区投入产出,导致社区参与度不足。
开源治理是针对开源引入过程、自发开源过程、开源社区维护等方面的一套流程体系,是推动开源生态良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企业来说,不理解开源,就无法真正发挥技术创新作用赋能自身数字化转型;不熟悉开源的安全、合规、生命周期及效率(工具),企业引入开源就容易得不偿失,导致成本过高及链路过长。
总的来说,目前企业用户在使用开源软件时遇到的挑战主要包括安全(漏洞修复能力,漏洞修复服务,漏洞修复流程)、合规(许可证冲突,识别合规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生命周期(存量软件升级,建立流程和规则,参与上游社区贡献)、效率(管理平台,开源软件库,代码扫描工具)等几方面。
因此,企业对于开源治理的诉求愈加迫切。“华为公司愿意把在开源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分享给伙伴。”堵俊平表示。
提升全行业开源技术水平
据悉,“开源雨林”计划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它将从开源通识、开源使用、开源贡献三大方面构建开源课程体系,帮助企业快速理解开源理念,掌握实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