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而种子则是这“天”的源头和核心,成为农业强国,种业发达是关键!
——谨以此文纪念袁隆平爷爷
建国之初,我国粮食产量1.1亿吨,稻谷产量5千万吨,偶有饥荒;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 13.39 亿吨,同比增长1217%,产粮实现“十七连丰”,实现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强大的种子是根源也是关键。根据农业部数据,我国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口粮类已经占到了 54.8%,良种覆盖率超过 96%,外资企业和外国进口的种子分别占比不到 3%和 1%,这喜人成绩的背后既有我国政府政策的睿智,更有老一辈“育种”人长期艰苦探索为强大种业打下的基石和底蕴。
我国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但单从提高耕地面积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收效甚微,与国外在单产上的差距无法再靠更多农资投入进行弥补。要实现农业自立自强,从农业大国成长为农业强国,还是要靠农业发展的源头和核心-—种业,农业现代化基础是种子,种业发达是关键。
有研究资料表明过去100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种子、化肥、农药等技术革新,未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中的75-90%或将来源于种子和生物技术,因此可以通俗的说:无论曾今、现在和未来,种子永远是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关键。
现代种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国内种业规模初具。我国种业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四自一辅、四化一改、转型市场化、种子产业化和现代种子产业五个种业发展阶段,以2000年中国种子进入市场化阶段为标志,国家科研院校所培育的品种,才正式从“无偿交企业经营”向“有偿转让企业经营”。
2000年以前,育种成果都来自于国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2000年种子法颁布以来,我国种业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企业才逐步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2011 年以后国内种业才开启现代种业阶段,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新格局。
中国种业实质性的发展,最多也才20年的时间,与国外种业巨头发展上百年相比,我国种业时间短、起步晚,以致于在有些品种、有些领域和有些环节,跟国外的差距较大。从种业研发体制来看,又跟中国小农经济的现实国情密不可分,因此既要扶持培育大而强的领军型企业,也要支持发展专而精的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的种业市场,大概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2018 年我国种子市场总规模约1201.67 亿元,其中前三位玉米、小麦和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价值分别为 277亿元、 170亿元和 140亿元。目前我国口粮能够自给,但主要的动物蛋白饲料/植物蛋白之一的大豆对外依存度80%,其中水稻育种特别是杂交水稻国际领先。
现阶段全球种业高度集中,2019 年拜耳占全球四分之一,全球前3家市场份额达到 46.39%接近半壁江山,全球前 10份额超过 60%。中国企业中有两家销售额进入前十,一是中国化工并购的先正达,位居全球第三,占全球 6.7%的市场份额,此外,隆平高科位居全球第 10,但其占全球份额仅约为 1%左右。
水稻:我国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稻作历史悠久,水稻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其数量之多列世界之最。我国对于水稻育种特别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第一次突破:矮化育种,从低脚乌尖及矮仔占中找到的半矮生基因;2)第二次突破:在野生稻中发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和三系配套成为现实,实现了我国水稻产量的又一次突破;3)第三次突破: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发现,实现杂交水稻生产由三系到两系的转变,把杂交水稻的生产和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便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突破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小麦:全球小麦产量在7.77亿吨,其中我国产量位于第二。我国小麦遗传改良己有百年历史,品种经历了4-6次更换;与国外小麦品种相比,我国小麦品种普遍早熟一些,产生的有效粒数较多,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不同品种间杂交亲合力强。我国小麦品种品质改良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我国小麦为增产而忽略了对品质的改良。近几年随着高产品种的育成,小麦产量已基本能满足需求,培育优质小麦已成为当务之急。
玉米:我国玉米和美国在单产性能和价格差距较大。我国每公顷产玉米6吨左右,美国基本稳定在10吨,从种子生产性能来说,中美之间的单产性能上差距较大。另外,中国杂交玉米种子亩均成本在50元左右,美国的玉米种子成本在16~18美元/亩,玉米种子价格差距大。中美玉米种子差距的原因是:①对种质资源的挖掘程度不够②在技术采用上: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在产量和种子价格上差距大。
大豆:中国2020年大豆供给量1.3亿吨,其中1亿吨来自国外进口,是目前中国最“卡脖子”的品种之一。大豆全球主产地美洲主要种植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相对于中国本土大豆有巨大的单产优势,美洲的单产比本土大豆高一倍。大豆的压榨消费占总消费量的90%左右,国产大豆为非转基因大豆,出油率低,主要优势在食用消费市场有蛋白含量高。
(1)水稻:我国水稻育种特别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从单产、播种面积和产量上均处世界领先行列,未来水稻的育种将向高产和种质资源创新方向发展。
(2)小麦:我国小麦能够自给。与国外小麦品种相比,我国小麦产生的有效粒数较多,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不同品种间杂交亲合力强。未来的育种方向上,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质量,其次更要充分重视和改良中筋小麦品质。
(3)玉米:玉米能够自给,玉米种从单产水平、种质资源挖掘上与国际主产国有较大差距。未来将利用转基因等生物安全技术来改善种植效率,利用法律保障种质创新。
(4)大豆:受耕地限制和单产影响,我国大豆产量增长幅度有限,对外依存度高可能是长期趋势。未来将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同时改善大豆种植效率,保证单产和种植面积双升;挖掘国产大豆潜力,加大国内企业在国外的转基因大豆种植或丰富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
2 月 21 日,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继续强调打好种业翻身仗与保障粮食安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2020-2021 年已颁发了多项转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性状产品的生物安全证书,1 月 27 日《2021 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发布,预计转基因推广有望加速。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仅涉及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玉米、大豆等品种的审定、生产、经营、加工还需获得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行政许可,目前具体办法尚在制定中。一旦相关政策取得进展,玉米、大豆等转基因作物品种开启商业化种植,具有种质资源储备优势的种业龙头将在短期内收获转基因商业化成长红利,获得业绩与市占率的提升。
农业转基因技术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现代生物技术,全世界年复合增速达 23%。若 2021 年国内开始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商业化种植,2022-2024 年商品化率有望实现从 20%、40%到 50%的增长,2035 年稳定在 95%水平。 2035 年国内转基因玉米、大豆市场规模或可达到 270 亿。
特别说明:
我写这篇文章,本意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尝试科普和分析种业历史、现状、未来,希望能提供一个更大的视角帮助大家明白袁老在种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种业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绝无消费袁老之意。
此外,我也认为作为专业财经媒体应该有专业财经媒体的担当, 回顾纪念袁老一生固然非常有意义,但是 硬科普、大视角真正理解袁老的贡献、分析我国种业的现状、未来以及努力的方向在此刻也同样觉有较大价值。
最后,本文没有交易价值是显然意见的,作为交易者耗费一天时间,分析、研究一个短中期铁定没有交易价值的专题,难道还不能体现我在用我的方式纪念袁老的诚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