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流传一份前量化私募交易员讲量化内幕的文章,我恰好有几个同学正好是这个领域的:我找他们聊了下,大体上认可了这篇文章里的说法,并且我自己也有一些感受,先说结论:
量化作为一种策略或工具是不错的,甚至会是一个趋势,但只能赚取市场平均的收益,要赚取庞大的超额收益,不可能仅靠量化。
一、量化策略不可能完美
用数学的方法炒股,并期望取得稳定收益的,无非是理工男的一种傲慢心理:感觉世间万物都能被某种数学的方式表达并且可预测,还不够,还要靠这个盈利。我曾经也是个技术控,但年纪越大越觉得人类其实很渺小的,别说自然界,股市这样的复杂系统不光涉及很多可量化的因子,还涉及人类群体性这样的很难量化的因子。所以大逻辑上,妄图用量化的方式去预测不可量化的系统,本身就是错的。
这点,交易员写的文章里也提到了:国内量化策略同质化严重,而且当采用相近策略的基金共同交易时,交易窗口变得很拥挤。其结果就是比如大家都会在开盘买入某个股票且无视价格,因为策略选出的票几乎都类似。
其实不光国内,我国外那个同学也提到,华尔街的量化也很内卷,这导致国外的市场波动一点不比国内小。
二、量化过于注重短周期,在加速市场轮动的同时与市场固有周期始终存在错配
文章提到,量化策略的周期一般是2、7、13、19等,周期普遍比较短。这点,我的几个朋友也表示,不同策略的周期差异很大,有些量化混合人工的低频策略,持股周期也不短,但不可否认的是,纯量化的策略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周。这是一个惊人的换手率。
从2020年起,我感觉市场的风格化极其明显,到了今年,板块轮动极其迅速,一般一个季度就炒作一个板块:一季度的白马、二季度锂电和芯片、三季度周期股,四季度现在来看估计是医药和大金融了。
不光板块轮动很快,单票从底部到顶部再回落的速度也超乎以前:你打开云天化、云铝股份这些股的日K线图就可以感受到了。我不敢说这几个典型的K线图就是量化做出来的,但不可否认,量化追涨杀跌、短期限的特性强化了这种票的走势,也就是涨时涨过头、跌时跌过头,似乎已经跟股票本身的估值无关了。
但是,市场固有的周期并不会因为量化策略的加入而变快。
猪有4年周期,铜、铝等周期品种就更明显了,铜本身有投资开发周期,巨长无比;普通工业品、酒这样的消费品也都有一定的产能、库存周期。往大了说,就是各行各业都有它逃不掉的周期属性,或强或弱而已。
这就导致,量化策略的周期与行业周期是完全无法匹配的,所以量化策略只能起到一个煽风点火的作用,对于行业的深度研究并获取一线信息才能真正把握住行业大机会,而这,也是我认为人工可以战胜量化地方。
三、要取得大收益,还是需要有更大格局和视野,这是量化策略天然的劣势
周日没带娃,我和老婆把《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一天时间全看了。电影不多评论,但一个感受很明显:国家这几年的动作,包括从电影和舆论宣传来看,明显在引导人们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自信、对英雄敬仰和尊重、硬科技要自强、杜绝炒房为典型的投机行为、促进以教育为典型的社会公平。核心就是把曾经以追求利益和效率为第一目标的社会引导到效率、公平均重且心态更健康的社会。
这些往大了说,是国家的未来;往小了说,也是指引我们选股的一种信号。这也是我越来越理解老股民说的,炒股要看新闻联播的含义。
而这,你让一个没感情的机器怎么去理解?
所以我们看到,量化的鼻祖长期资本公司(LTCM)在94年成立后取得了惊人的收益:成立之初,资产净值为12.5亿美元,到1997年末,上升为48亿美元,净增长2.84倍。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994年28.5%、1995年42.8%、1996年40.8%、1997年17%。但在98年金融危机后一次爆仓后净值剩下10%。
而巴菲特那句“我永远不做空美国”指引他坚守价值投资、买入最优质的企业并长期陪伴,创造了长期复利奇迹。
四、量化作为一种工具,显然会越来越普及
我没查到国外量化交易的成交量占比,但同学说国外主流是量化交易。国内之前9月时候有报道称有20%,我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多。所以大家注意到没,最近成交量占比下降了大概2、3千亿,是不是跟之前传闻查量化基金的消息有关?
但正如前面所说的,由于量化策略本身的局限性,其作为一种工具辅助我们投资是有他重要的价值的,而且实际上现在也很难区分量化和非量化了:当你随便打开一个炒股软件,里面有各种技术指标选股,然后结合自己对公司的初步研究,选择其中某个股时,你很难说你没有用到量化或完全靠量化。
2017年5月,当天才围棋少年柯洁三盘输给人工智能AlphaGo后,他说:我觉得它下得太完美了,但是我感受不到它对围棋的感情。这是何等的一种悲哀!
但是,股市远比棋盘复杂,掺杂了太多人的感情因素,而这,正是他最具有魅力的地方,而量化是永远无法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