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人彻底不是ET7的目标客户,因此对该车也没法给出有代表性的评价。
但该车还是有几处明显的‘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问题1. 换电是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应避免成为下一个“MEB”或“THS”
· 线索①:地台离地间隙过高,前后排腿部承托面积不足。或许因为是技术兼容的妥协,轿车上的电池包高
度很难有显著压缩。
· 线索②:销售说我家附近某换电站是1.0版本,正在做改造,才能兼容ET7的换电需求。
思考①:
技术高速变革阶段,过早地进行技术定型(或被迫定型)其实是一个糟糕的工程选择。
尤其是还要对存量进行技术向下兼容的情况下,保有量将成为一个‘包袱’。回想某T前员工,早早便向我预
言了MEB的失败路径,余音犹在耳畔。2年前听来,觉得不可思议,异想天开。但当下大众集团的种种战略
调整却又反复地印证着这一推断。因此,开完ET7,我会更好奇公司将如何权衡新技术部署与老用户的失落
感。这或许不会是个很远的问题,因为电池技术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如果身为一个科技公司,Nio不应被这
个问题羁绊住。
思考②:
又形如“THS”,一个工程不友好,但体验友好的技术,的确是有极大的市场需求,但在商业策略上需要更巧
妙。
混动技术出现后,中国‘市场’(注意此处有引号)对齐褒贬不一。
“THS”油耗越来越低,用户体验越来越
好。但技术越来越复杂,工程师直呼玩不懂。但最终还是需求决定了技术取向,当下混动大行其道也证明
了“第一性原理”大概率不会走偏。只不过,THS的失败是因为过于封闭,没有拉来更多的伙伴共同做大整条
供应链,导致自身稳步前进的同时对手却快步赶上。换电目前也是类似局面。技术难度很多,但用户体验很好。但想靠1-2个企业主导整个换电行业的发展,甚
至是影响供应链的进步方向,显然是力不从心。因此,如果“有强大的外力”(此处引导为强调)可以推动更
多的人进来参与其中,则有可能解围上面说到的窘境。这点,或许我们可以从近期的一些大佬的言论,以
及未来将要推进的政策上进行观察。
总之:
‘换电’赛道也是一场长跑,利弊明显,是其核心竞争壁垒的重要抓手之一。短期看好,但中期谨慎。
(思考较多,微信短文容量有限,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本周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