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最热的消费。
元旦之前踏空了消费行情,其实消费这个我很早就开始看好。中间经历了几个阶段
1、
这次第一次搞复苏消费,是11月11号(就是放开的消息下午出来,药疯狂兑现那天)搞了华天酒店,这个当时搞起来没有什么压力,逻辑也很清楚,就是搞预期+情绪。但是当天和周一走了一个兑现的走势。这是最开始,去试错情绪标。
2、
第二次做复苏,就是12月06去做业绩标,这里免税店是非常实锤受益于复苏的(股价和逻辑是比烤鸭、旅游好一些),但是没什么表现。这里我们从一个月后的今年,马后炮可以发现,整体的原因是因为消费线目前没有机构大举介入。
基本都是50亿之前的小票炒作为主,比较正宗的机构大票12月基本没什么反应(有的是之前涨了,但是12月没涨)。
这里业绩线也没有试错成功。
3、
第三次是12月8日搞跨境(题材催化+出口线)毫无意外也失败,而且这个亏了很多(易点天下)。
之后就再没搞过消费线。
---------
4、
到月底就很清晰了,消费最后两周走的就是 妖股引领的抱团。
抱团的特征在于博傻(非贬义词,股市的任何模式都没有高下、好坏之分,赚钱才是硬道理)
不要求逻辑多正确,只要求逻辑最简单(可以细品)。
---------
综合来看,这波消费复苏做的很失误
看复盘的应该都知道,我看空药的时候,就很看好复苏线了
原因这就是当下的历史潮流,就是大势所趋
所以试错了好几次,但都不怎么成功。
也没抓住抱团的机会,确实是很大的一个失误。
当然,抱团目前运行到这个阶段,也比较难去参与了,要么头铁,要么寻找新东西。
二、复苏
上面说的消费,是属于复苏的一部分。 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分别对应不同的主题投资。
2023的主题投资大概率是 复苏+增长,这点应该没什么问题。
主要还是从两个方面去挖掘思考。
1、从上而下
政策引领,这点没什么说的。消费券、大基建、风光大基地、财政贴息医疗+教育仪器等等都属于,后面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新的。
2、从下而上
疫情催生了核酸、疫苗、药等各种各样赚钱的行情
复苏的时候,同样也会诞生一些超额需求的行业、供需失衡的行业
比如说工业有什么变化,人们有什么新的消费需求,国内外的贸易变化等等
人们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需求。
这里的核心还是在于投研,调查研究。
三、疫情
在2023总的投资基调属于领导夹菜你转桌、
--------
周一肯定是不去接止泻药这些票的。
后面的发展,需要跟踪XBB(对于国内目前的主流毒株,基本都会免疫逃离)和国内可能会有的新毒株。
--------------
今天主要还是做一个框架的思考
对于框架,接下来还需要一步一步的填充
整理的思路逻辑,没有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