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动
登录注册
汽车零部件的长期逻辑
龙头弱转强
只买龙头的韭菜种子
2023-10-12 10:12:39

今年中秋国庆节期间,华为问界新款M7成为了热门爆款,每天都能看到大定海报(一般指预定且不退定金),在假期最后一天大定更是达到了7000台,上市累计突破5万台。

当然,假期内订单增长有部分优限时惠权益的因素,但根据渠道访谈来看,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更看中华为品牌影响力以及新车型性价比。

至于问界M7是不是一款好车,值不值得购买,相信每个人选择汽车时候的审美和侧重点不同,这里不做太多探讨。

基于华为汽车火爆的现象,想和大家分享下对于汽车零部件赛道的最新观点。

首先,零部件整体机遇还是建立在新能源车转型的大方向。

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大概在650万辆左右,渗透率为28%,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超过350万辆,渗透率接近32%。预计到今年年底能达到850-900万辆,年底单月渗透率能达到35%-40%。

如果从全球角度,去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了1000万辆,今年预计能达到1500万辆。根据机构预测,到2025年能达到2500万辆,对应超过5万亿市场空间,再到2030年可能就是超过10万亿规模。

现在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有点像当年的智能手机,从刚开始没人用到现在几乎人手一台,远期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80%也是正常。并且由于单车价值量更高,庞大市场理应能够孕育出非常多的大型企业。

类比当年手机时代的立讯或歌尔,都已经发展成千亿营收规模,能够比肩海外手机零部件供应商,现在高价值量的核心汽车零部件厂商,比如底盘、座椅、大灯、座舱等龙头,也值得去对标海外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国际巨头。

更何况,相比当年手机市场格局,如今国内新能源车在全球竞争力显然更强。

因此从中长期环境看,汽车零部件厂商的营收空间不需要担心,智能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很庞大,国内自主品牌份额在逐渐向上,相信能不断带动零部件企业扩张规模。

其次,新能源车产业价值量的持续提升,更多来源于创新增量。

分两块来看,电动化和智能化。

先说电动化,一方面是动力模式变化打开了电池、电机电控等产品空间,同时续航里程提升需求带来轻量化、热管理等机会,另一方面是成本下降带来对座椅、座舱、空悬、车灯等科技化配置的提升。

电动化创新赛道基本都能有30%以上增速,具体细分市场规模就不做拆分了,这里就市场最关心的内容做个探讨。

轻量化主要是看一体化压铸,可能有投资者会觉得竞争格局略有恶化。但其实,未来挤压件和锻造件这些新领域还是有增量,同时很多头部企业都在走向全球化,最典型就是到墨西哥和波兰建厂,想打开北美和欧洲市场。

热管理更多是往集成化热泵系统发展,这块最大优势就是单车价值量提升明显。燃油车热管理主要用在发动机冷却和汽车空调系统,单车价值到2000元了不起了,但新能源车在前端、空调、芯片等多处都需要热管理系统,价值量大概有7000-8000元,提升2倍左右。

车灯主要是智能车灯创新。最近问界M9发布后,能看到DLP(数字光处理)车灯已经能够应用,比如开远光不影响对面车辆、比如能向前方投影文字和图片(安全性有待商榷)、再比如能把自动驾驶标识投影在地面等等,相信会掀起新的车灯功能热潮。

空悬以前主要是应用在中高端燃油车,现在基本25万元价格带的新能源车都会装配,且装配比例不断提升。未来随着规模化降本,相信车型价格带会进一步下探。

座椅和玻璃就比较简单,比如现在非常流行“零重力座椅”“女王副驾”等,再比如已经很普遍的天幕玻璃和AR-HUD抬头显示等,相对而言较为成熟。

同时,电动化创新赛道方面,国内零部件还有个共同优势就是下游格局的重塑。

新能源车第一轮爆发是由特斯拉带动,国内新势力以及比亚迪持续涌入,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国内优质零部件厂商,以及背书效应帮助这些厂商进一步拓展了其他新能源车客户。这里就不做展开了,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往后看,除了赛道本身增长外,国内外市占率提升也很重要,包括国产化率较低的被动安全、线控制动、车载摄像头等领域,以及海外出口潜力较大的特斯拉产业链,增速都会快于行业。

再说智能化,现在处于自动驾驶L2+渗透率从5%提升到20%以上的过程,是增长斜率最快的赛道。

无论是小鹏G6还是问界M7,两款现象级产品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智能驾驶技术非常领先,是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哪怕说今年是智能驾驶的普及元年,也不算过分。

聊智能化肯定绕不开特斯拉,从FSD迭代开始,端到端模型对于算力的使用就在大幅提升。域控在算力方面的天花板抬升,以及中高算力方案增长,是未来2-3年的长期逻辑。

未来在智能驾驶布局上,主机厂大概率会加大软件层面的自研,以便拉开差异化,同时利润率也较高,而硬件则会保留给零部件厂商,并尽量实现模块化。

因此,智能驾驶的硬件层面,比如域控制器、激光雷达、执行器、线控制动等,都值得关注。一方面是硬件供应商有较大机会,另一方面是部分零部件可能转向代工模式。

现在的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已经不再是纯硬件代工厂,随着和主机厂深度合作,以及主机厂希望呈现出模块化产品,这些头部Tier 1都在往硬件综合解决方案厂商演进。

即,往后仅提供自己那部分产品是不够的,想要做得更大更强,必须要有集成能力,把“拿来就能直接用”的产品给到主机厂。

于是,在产能无法快速放量的情况下,汽车电子就会出现代工业务模式。主机厂自研或和Tier 1共同设计,然后部分或全部交由代工厂生产,比如蔚来找纬创、小鹏找捷普、华为奇瑞找立讯等等,就像当年苹果产业链里那样。

再往下,国内汽零厂商还有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市场,就是人形机器人。

可能有些朋友还在怀疑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市场,确实这块还不足够明确,但至少特斯拉机器人迭代速度之快,是肉眼可见的。从去年走路都不稳、到今年已经能做瑜伽,相信老马还会不断去创新和探索。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从0到1可能是AI技术打磨,难以找到投资机会,但往后从1到N,就是制造突破阶段,对于汽零厂商值得重视。

第一,从整车角度,特斯拉现在能做人形机器人,后面其他国内整车厂也会跃跃欲试,因为从智能驾驶AI技术升级到人形机器人AI技术,共通性很多,比较容易迁移。

第二,新能源车和机器人在很多地方都异曲同工,尤其是大家熟知的执行器和热管理。从零部件视角来看,国内本身就有很强大的降本能力,更何况在新能源车上已经获得了规模化放量,放到人形机器人上就有更好的价格优势。

第三,就是特斯拉产业链的先发合作优势。国内很多零部件厂商在新能源车时代就和特斯拉深度绑定,到人形机器人自然就有了信任基础,试验和送样阶段都会更顺利。

最后,就是落实到投资角度。

短期看,华为问界产业链确实有较大增量空间,今年新款M7以及年底上市的M9,都可能带来价值量和销量的双重提升。

但国内新能源车竞争格局瞬息万变,比亚迪和新势力依然有很强产品力,华为奇瑞和小米汽车也即将上市,光靠单款车型起量的供应商似乎不够稳定。

长期来看,汽车零部件厂商投资,应该要跟随新能源车转型大方向,结合电动化或智能化创新变革,找到价值量和市占率不断提升,拥有稳定增速的细分赛道。当然,如果还能拓展海外市场或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那是更好。

具体就不做展开,这里简单罗列下相关龙头企业。

电动化龙头主要有拓普集团三花智控银轮股份新泉股份福耀玻璃华域汽车星宇股份等。

智能化龙头主要有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伯特利立讯精密等。

人形机器人相关主要有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双环传动、贝斯特等。

作者在2023-10-12 10:16:01修改文章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拓普集团
S
三花智控
S
银轮股份
S
均胜电子
S
立讯精密
工分
1.76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3-10-15 16:30
    nice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SY1539
    只买龙头的机构
    只看TA
    2023-10-12 10:26
    汽车零部件的长期逻辑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