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路云的芯片走在替代高通的路上
在地平线之前,黑芝麻智能第二次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书。黑芝麻智能作为早期布局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的企业之一,目前也是国内是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SoC及基于SoC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据介绍,截至2024年3月13日,黑芝麻智能已获得16家汽车OEM及一级供货商的23款车型意向订单。基于2022年的出货量数据,黑芝麻智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SoC及基于SoC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相比于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营收能力稍有逊色,亏损更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招股书显示,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黑芝麻智能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0.61亿元、1.65亿元和3.12亿元;同期年度亏损分别为7.6亿元、23.57亿元、27.5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58.71亿元。
智驾芯片行业为何都难过赚钱这一关?对此,余凯则表示:"现在行业还在早期。去年英伟达汽车营收不到10亿美金,在很长时间里,自动驾驶没有成为消费者购车的第一选择。革命性的东西一定要有长期耐心,但不代表我们没有信仰。"
但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这两家公司想要成为"智驾芯片第一股"需要解决的难题还有很多。
市场竞争激烈便是一大难关,国产替代之路漫漫。智能驾驶芯片赛道属于外资品牌占绝对主导的市场,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2023年智驾域控芯片排名前四的分别是特斯拉FSD芯片、英伟达Orin、Mobileye EyeQ4H和Mobileye EyeQ5H,其去年在智驾域控领域的装机量分别为:120万余颗、114万余颗、20多万颗和17.5万余颗,对应市场份额分别为34.4%、32.6%、5.7%和5%。
数据显示,在对电动汽车性能至关重要的功率半导体中,国内芯片产量只能满足约15%的车型搭载需求,在自动驾驶领域更是只有5%。综合下来,中国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仅为10%。“国产”了这么多年,入场的企业数量已达到约300家,但依赖进口的现状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国产智能驾驶芯片中,地平线是唯一实现量产的公司,黑芝麻智能、芯驰科技、后摩智能等厂商目前仍未量产交付。
与此同时,智能驾驶芯片很有可能进入“价格战”混战。从其市场规模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也在放缓。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2月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27.3万辆和133.3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8.9%和37%,同比分别下降25.8%和19.4%。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逐渐渗透到芯片端。2024年开始,新能源降价潮业内有目共睹,迫使汽车芯片环节的“降本”。为了让主机厂采购自己的芯片,或者让现有客户不砍单,绝大多数的芯片厂开始对芯片产品进行降价,以便保证自身销量和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车企受“缺芯潮”影响,早已开始自研芯片的步伐。譬如,大众、现代、宝马、蔚来、小鹏、理想、长城、吉利、上汽、福田、东风等一众车企正在积极布局自研芯片,以此来提高软件与芯片的效率。
这意味着智能驾驶芯片行业将经历一场血战。
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面临的困境也是一众国产芯片企业遇到的困境。在资本的陪伴下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阶段,公司享受了行业和资本带来的光环后,需要给出投资人和自己一份答卷。
可是,芯片向来是高投入、慢产出的行业,企业当下虽然取得一定成果,商业化能力不强,难免出现“亏损”的情况。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他们冲出重围的难度系数直线提升。想要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必将经历千难万险,就看谁能熬过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