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行情至今,从9.24第一根大阳线算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刨除掉假期,仅有14个交易日,也就是说,市场交易到现在,经历过期间巨大的情绪波动,其实只有两周余多。在这个过程当中,以国庆后的第一个交易日10.8为分界点,不管是指数,还是市场情绪,都呈现了如下起伏。10.8之前,各种利好狂轰滥炸,以及自媒体时代的疯狂传播之下,牛熊转换只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10.8之后,同样不到一周时间内,因为外媒预期的引导,以及连续回调,市场对于牛市的憧憬产生了巨大质疑。而上周五的大幅反弹,牛市预期似乎又有点回来了?即便我们站在事后回顾的角度,复盘这段过程,是不是觉得哪里对了?又觉得哪里不对?对于牛市,大部分人的看法可能会停留在极高的波动率,极快的涨幅速率,以及券商招旗手,or各种2倍、5倍、甚至是10倍的妖股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会因为短期涨跌or市场波动的问题,从而对“牛市是否存在”有非常大的预期摇摆。但牛熊之分,真的可以纯粹基于这些因素而简单划分吗?实际上,市场波动,券商招旗手,各种强势股等等,它们只是牛市的表层现象,或者说特征。这就如同一栋百米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高矮胖瘦,以及各种外立面和造型。关于结构,在本轮反弹前夜,也就是9.22那天的复盘里,其实就已经聊过到这点。 当然即便看到这里,很多人还是不明白什么是市场结构,我们可以简单引用“木桶原理”来解释这个问题。 市场可以容纳多少水,并不是由长板决定,而是由短板决定,上半年为什么见不了底?因为长板(抱团红利or银行)虽然一直在涨,但是短板(新能源、医药or小盘股)却难以止跌。甚至在某些时刻,长板和短板形成非常割裂的状态,长板越涨,短板越跌,这就是当时市场病态的割裂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市场的水越来越少,然后我们看到了仅有4000亿的成交量。
长板开始跌了,但是短板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创出新低,这就对应到前面那句“市场从一种极端割裂结构,慢慢走向了合理化”。
所以,我们当时判断市场离底部不远,是预见了未来政策大转向吗?其实并不是,这只是基于对市场结构的思考。
这里可以不避讳的说,市场结构的合理化,仅仅提供的是见底反弹预期,但见底反弹和牛市之间,存在本质区分。市场在近两年中,刨除这一次,我们其实也经历过两次所谓的见底反弹,第一次是2022年4月底,当时新能源结构牛崩塌,市场经历了4个月下跌,完成阶段性出清后,发生反弹。
第二次是今年的2月份,微盘股崩塌导致市场再次经历了一轮出清,直到生产队强行出手扭转,才出现反弹。 以上两次,勉强都可以说是市场在经历过一轮下跌出清后,结构相对合理化,但最终反弹仅仅只停留在反弹,核心原因在于“地基”:对于现阶段大环境的转向,我想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了,更多争议在于力度的大小,这里有很多复杂纷扰的噪音,但其实仅需要明白一点:而预期的变化,对市场层面带来最直接的变量就是成交量的变化。除了外部的因素之外,牛熊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也在于成交量,成交量的大小同时决定了市场的活跃度。
熊市的成交量是多少?万亿以下,更为极致的是今年,最低4000-5000亿。而牛市最基础的成交量级别至少是在万亿以上,这也就是节前说的,只要持续万亿,行情就能超预期。
从实际的结果而言,万亿只是成交量的起步,截止目前,成交量最高是3.4万亿。如果说,牛熊切换的触发点是基于大环境的转向,那么牛市启动最硬的评判标准,则是有历史性刻碑的事件被打破。比如,节前反弹之前的成交量只有5000亿,不到一周时间,成交量级别翻了6倍多;比如如果仅是以熊市思维,个股200亿可能就已经是天量顶,但是你能想象的到,东财900亿吗?
牛市,就是用来不断超预期的,不管是成交量,还是板块or个股的强度;牛市,就是你在任何时间点,任何高点(除了最后一次)买入,都会解套;当然在大部分看技术的人面前,不完全回补掉3087-3152的缺口,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so,不要以短期的涨跌or波动去揣测牛市是否存在,要有足够清晰的指标,作为我们衡量的标准。只要以上几点不消失,牛市就在。ps:各位铁子,如果喜欢or还想看更多这样的文章,别忘了多点点赞,多转发转发,再三感谢~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