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往往意味着一个行业的估值反转,或者说是一个大逻辑的浮出水面,并配合上政策、市场情绪、时间点等因素。但前提,首先是行业整体价值的低估,以及反转的逻辑。在此探讨下创新药行业估值反转的逻辑。
逻辑一:泡沫出清、估值最低谷
在2018年到2020年,是创新药行业的快速上升期,整个行业出现了快速膨胀的态势。创新药企充满想象空间,不仅是很新鲜的事物,而且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再叠加疫情下对医药整体估值的看重,创新药行业处在一个亢奋的状态。此种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波创新药企IPO浪潮。不考虑A股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仅港股市场就有50家企业通过18A条款上市,合计融资额超1100亿元,其中近40%的企业在2021年上市。
但2021年开始,医药的幻想开始破碎,整个行业开始去泡沫化,创新药行业同样如此。
最近一年中,投资者对生物制药企业的预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到一年多之后的现在,整个行业普遍出现腰斩,很多创新药新锐公司的跌幅更甚。
但是,系统性的全面崩盘必然带来“错杀”,犹如当年纳斯达克的崩盘,但在几年时间的出清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的互联网公司。这是任何行业发展的普遍进程,没有例外。
对创新药行业也是如此,对于极度依赖资金孵化的创新药企而言,这种“错杀”很可能成为净化行业生态的良药,让一批竞争力不足、管线潜力不够的公司出局。
龙头恒瑞医药估值已经在底部夯实许久,在经历一轮残酷淘汰的洗礼,行业的估值也必然得到巩固和提升。
逻辑二:政策面的苦尽甘来
十月,市场发现政策的集采并没有像之前的一样斩尽杀绝,集采价格普遍比行业预期高了不少,医疗器械的反弹,大博医疗、微电生理为龙头的受益股更是翻倍回应,这里不必多说。
10月16日,医保局公告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专家评审工作已结束,即将进入谈判竞价环节。据悉,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分为企业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谈判竞价等环节,如进展顺利,国家医保局将于11月份公布新版的医保药品目录,明年1月1日落地执行。那么,11月即将开始创新药的国谈将是又一重磅窗口,参考去年医保谈判时间,今年预计会在11月的第二周开启“国谈”。如果政策再次确认好转预期,则市场对医疗行业的悲观预期或将进一步修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有了一些新变化——《谈判药品续约规则》中新增了一项“简易续约”规则。业内认为,今年“简易续约”将在多个方面利好创新药企业,推动企业创新转型。
今年,新增适应症的药品可以申请“简易续约”,在申报上只需要经过一道专家评审,通过审核后药品有望不用重新进行医保竞价谈判,直接进入医保。
此外,部分地方医保局开始试点创新药可以不纳入DRGS考核体系,政策面的利好纷至沓来。
逻辑三:自主可控的另一个战场
自主可控可以说是这一两年的国策,并且在这次大会上得到极大的强化。
谈到自主可控,我们都会想到芯片、信创、高端装备等领域。这些领域,在近几年国家重视下,各种政策层出不穷,资金投入源源不断。
但是在创新药领域,却一直被人忽视。创新药,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超过3万亿,专利过期原研和仿制药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且大部分创新药市场被外资企业占据,国内创新药企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虽然创新药研发存在管线失败的风险,而一旦成功则会享受到多年的专利保护,广阔的市场前景,像Moderna、BioNTech均仅通过一款产品RNA疫苗的成功就获得了数百亿美元的市值。
中国老龄化已经、并且将越来越严重,以为创新药的研发有着更低的研发成本,以及更为广阔的市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表示,将开展医药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聚焦薄弱环节,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持续提升关键核心竞争力。
而关键核心竞争力,创新药自然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