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C作为新兴的数据存储技术,与其他所有新技术一样,在发展初期往往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争议;
海兰信作为UDC技术全球的领先者和推动者,正处在争议的漩涡中心;
UDC到底行不行?公司是否在讲故事?
抱着怀疑的态度,我们尝试对UDC行业和公司业务进行再梳理。
一、微软技术,本土消化
UDC最早来源于微软,2014年,微软启动水下数据中心项目,由加拿大公司Oceanwork设计,该公司具备50年全球海洋工程经验;
2018年,微软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海底部署装载满服务器的水下数据舱“Project Natick”;
2020年夏季,微软将数据舱打捞上岸,水中数据中心故障率仅为陆上数据中心的八分之一;
2017年,海兰信定增收购加拿大Oceanwork,原班底引入中国,同时公司自己工程师完成技术消化;
目前公司完全具备相关施工作业能力,自主掌握相关技术储备;
2020年11月,海兰信在珠海完成第一次水下布放工程作业;
2021年1月,公司在珠海市举办“海底数据中心(UDC)阶段性测试发布会”,根据清华大学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重点实验室出具的《海底数据中心能效(PUE)测试报告》显示,测试样机PUE达到设计目标,单舱PUE值为1.076;
同时,在测试期间样机的密封、压力、冷却、电力、耐腐蚀等各项系统均运作正常,没有故障情形发生。
二、国资入股,海南政府合作
海兰云是公司海底数据中心运营实施主体,公司目前持股40%;
海南省信息产业投资公司持股20%,其背后是海南省国资委;
海南省由于地处热带,空调能耗高,传统IDC的PUE值可达到1.8-2,因此在UDC发展上最为积极;
2021年 4 月,海兰信与海南省工信厅、海南信投签署落地海南战略协议;
2021 年 5 月,海兰信与海南省国资委、海南信投签署《关于建设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2021年12月,海兰信与海南省国资委、三亚市人民政府就三亚海底数据中心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北京中海双创基金持股5%,是北京市国有企业的投资平台,主要出资方包括中关村发展集团、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等;
同时,根据互动交流,目前海兰云的持股结构只是在业务发展初期的暂时性安排;
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上市公司手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业务逐渐发展成熟,上市公司会增加股比;
目前海兰云的第二大股东深圳信洋青禾投资,持股30%,是海兰云的员工持股平台;
其中海兰云董事长魏法军持股55.9%,魏法军此前是海兰信的总经理;
那么,即使假设现有国企投资者不退出,上市公司将员工持股平台对应股权收购,未来至少能够持有海兰云70%股权。
三、多个省市政策支持
1、海南
2021年6月,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设岸站、海底高压复合缆、海底分电站及海底数据舱;
特别的,海南的规划中提出具体数量目标——一期布放100个数据舱,并逐步建设以海底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综合性海洋新技术产业园;
2、上海
2021年12月,上海市海洋局发布《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海底数据中心建设及业务化运行;
2022年11月,上海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新建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不高于1.3,试点打造近零碳数据中心。
由于上海没有除海水以外的自然冷源,目前看符合近零碳数据中心要求的,只有UDC;
3、广东
2021年9月,《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支持海底数据中心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有序引导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惠州等地在海底布放高能耗数据中心;
4、山东
2021年11月,《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海洋立体观测网、海洋通信网络、海底数据中心、海底光纤电缆等基础设施建设;
5、厦门市
2021年8月,《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海底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海底数据中心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并在厦门海域开展示范应用,通过用能指标等政策手段有序引导陆上高能耗数据中心布放海底,探索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四、IDC降本显著,市场空间巨大
各个省市大力支持探索和建设UDC的原因,一方面是UDC能够大幅降低PUE,符合各地方低碳发展的政策要求;
更重要的是,UDC可以大幅节省传统IDC的电力运营成本,节省企业每年的IT开支;
做一个简单测算——
以6kw标准机柜为例,每年耗电=6kw*24*365≈5.2万度电;
假设每度电0.8元,对应每年机柜电费为4.2万元;
按照2021年全国IDC平均PUE为1.5进行计算,每年总电费=4.2万*1.5≈6.3万元;
而如果是海底UDC,PUE仅为1.076,对应每年总电费为=4.2万*1.076≈4.5万元;
对应每个机柜每年可节约电费1.8万元,电费降低幅度1.8/6.3=29%;
这意味着拥有10000个机柜的IDC,每年可节约电费达1.8亿;
而电费在IDC总体运营成本中占比超50%;
按照目前单个机柜约10万的总租金,可降低下游客户运营成本1.8/10=18%,降本效果十分显著。
因此,本质上,UDC是在传统IDC领域的降本新技术;
底层逻辑与新能源领域的PET铜箔、钠电池、Topcon等类似;
以前公司的业务是个百亿的海底监测网市场,但是现在通过同源技术切入到千亿的IDC市场,并且极大幅度的降低了运营成本;
目前技术已经验证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其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五、小结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看到——
1、海兰信具备UDC相关技术,且技术有微软做背书;
2、基于对公司技术的认可,海兰云吸引到了海南省国资委、北京市国企等的投资;
3、UDC不是海兰信自己忽悠的概念,在多个沿海省市的十四五规划中都有体现,目前海南省推进最快,上海也出台了落地文件,在十四五期间,相关项目会逐步落地;
4、UDC不仅是满足PUE的政策要求,更能够大幅降本,渗透率可能大幅提升;
也就是说,UDC是好东西,而海兰信也确实在踏实的做UDC。
当然,公司的问题也很明显,核心就是UDC业务进展之前一直不达市场预期;
这背后一是因为公司不擅长市场预期管理,董秘对外交流时一直比较乐观,过分拉高市场预期;
二是客观上,近两年因为疫情影响,公司UDC业务相关的海底勘探、选址、客户开拓等,都受到很大影响;
而现在,真的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
疫情已经放开,公司UDC订单可能会开始逐步落地;
根据公司最新交流,中国电信首舱已经下水运营,新加坡Atlas首舱也将在近期下水;
12月27日,公司将在海南举办首批水下数据中心客户交付暨第二批客户签约仪式;
预计届时市场的担忧和质疑也会被逐渐打消;
随着订单和客户拓展,2023年公司订单有望进入爆发期;
我们认为,2023年公司有望交付100个数据舱,单舱售价3000万,对应营收30亿;
毛利率60%(公司交流口径),净利率30%,对应9亿净利润;
按照目前上市公司持有海兰云40%股比,归上净利润3.6亿;
上市公司总体净利润可达5亿以上;
UDC行业由从零到一的进入从一到十的爆发期,也是投资回报最丰厚的阶段,对应给予40-50倍PE,目标市值200亿以上;
从更远维度来看,假设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预计高峰年度交付300个数据舱,单舱售价2500万,对应营收75亿;
公司掌握核心海底技术,生产则采用轻资产的代工模式,因此毛利率净利率均会保持稳定;
净利率30%,对应净利润22.5亿;
不考虑对海兰云股权的增厚,40%股比对应归上净利润9亿,业绩弹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