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4号的《关于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通知》对于家电回收正规军来说是极大的利好。
对于家电回收来说,非法处置的成本低于合法处置,因此过去这么些年正规渠道的回收企业生存一直比较艰难。行业龙头中再资环市场份额大概20%,看上去每年大几个亿的利润,而且只有十几倍的PE估值很低,但是公司报表上结结实实的躺了40多亿的应收账,为了应付现金流不足,公司有过两次增发,至今还有将近30亿的借款,每年光利息支出就近1.5亿。这40亿基本上都是政府拖欠的家电拆解补贴款,不用担心还不上,但是对公司来说是极大的财务压力,对于一些小公司来说更是灾难。
而本次的“通知”背后折射的逻辑很可能会改善行业局面:
(1)生产企业实行回收责任制,让生产企业与拆解企业形成合力,强制将回收从非法渠道拉回合法渠道。
过去非法拆解往往由小作坊完成,优点是成本低,回收价高,离社区近;缺点是采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一会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二是焚烧处理产生二氧化碳,不利于碳中和。而正规渠道面临的问题是没有渠道且收购价格竞争力不足。联合国大学有一个评估,只有28%的废家电能够通过正规渠道处理。
生产企业实行回收责任制后,利用售后服务端可以直接逆向溯源,有利于帮助正规渠道接触用户,提高正规渠道回收率;
(2)为支持生产企业承担责任,大概率后续会有政策支持正规回收。
小作坊的非法拆解是不利于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因此国家必然会有政策扶持正规回收。可行的方法有税收优惠、以旧换新补贴,如果能够直接打击非法渠道那会更好。
(3)为推动政策落实,可能会拨出专项资金来弥补前期的拆解补贴资金缺口并形成新的补贴机制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自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空状态,一方面是因为需要用流量资金去补没有基金时的存量家电回收,另一方面是征收不足。
国家的目标是2023年就要看到成果,只剩2年时间了,这么短时间要扶持正规渠道的发展,必须得出大力扶持。首先得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那就有可能会拨出专项资金来把旧的缺口补上。其次,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既然生产企业责任制实施了,要探索新的处理模式,那么由生产企业直接补贴给回收拆解企业是否是一种更优秀的商业模式?
当然也可以选择让家电企业直接自己完成拆解任务。但是从监管上来讲,缺少第二方参与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商业模式来看,企业要建立一套新的供销体系,也不太符合经营发展需求,值不值得去做要打个问号,不同品牌厂家未必会愿意把自己的产品交竞争对手手上去处理,那么规模效应上就比较难提升:举个例子,2020年格力空调内销第一,大概5000万台,按照10年的汰换周起来看格力一年的拆解量就限制在了500万,不论是从营收,还是业务发展潜力,根本不值得自己去拓展这个业务,也就是董比较讲社会责任主动去做了。而中再资环的拆解产能是2800万,拆解量是2000万,也不用担心后续扩张后的废品来源。
估值:
目前公司的年利润大概4个亿,由于有40亿的政府补贴应收占用了大量的现金流,公司借贷资金高达30亿,要为此支付1.5亿利息。如果补贴问题能解决,公司现金流改善后的净利润可以上到5.5亿(省1.5亿利息还能收10亿存款的理财收益)。
假设从现在的28%提升到60%,回收率增长一倍。
假设未来2年每年行业复合增速20%,公司的市场份额不变,那么2023年公司的利润可以达到12-13亿,按15PE估值可以给到180亿。按PEG=1来估值的话可以给到240亿。
可能超预期的地方: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回收拆解收益;公司业务扩展到其它电器细分领域、公司的市占率提升;
潜在利空:家电企业选择自行拆解;政策落实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