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储能又开始火了。
而储能,听名字,像是一个很厉害的新技术。
而实际上,它是一个存在地位很复杂且很尴尬的模块,所以,有必要简单讲讲这个东西到底为什么存在很尴尬。
外面对于储能的解释都很复杂,而我尽量用大白话把它大致讲清楚,所以不要纠缠细节。
储能,也就是把发的电存起来,等到要用的时候再用。
而电从生产出来到,到最后使用,大概经过的流程是:
生产电(发电厂,电站)---传输电(电网公司)----使用电(用户)
而以上这三个环节里,都可以建储能,所以储能根据应用场景就分为: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储能的地位很尴尬?
原因是:当下,基本上,电是时发时用的。
也就是:电厂发出电---马上---传到电网--马上---传给用户使用掉。
中间是没有储能这个环节的。(顶多是少部分的电网公司用抽水蓄能的方式来调峰调频,抽峰填谷)
因为,以前主要是火电和水电,这两种电最大的特点就是24小时发电,且可控制。用电量大,就多发;用电量小,就少发。
理论上是不需要什么储能的。
但是现在基于环保也就是碳达峰的要求下,开始需要推广更多的清洁能源: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
而光伏发电在业内被称为垃圾电。原因就在于,它只有白天能发电,因为只有白天有太阳啊。它不是24小时发电。
而风力发电,相对好一点,至少是24小时发电,但是风是不可控制的,水电一年周期里只分枯水期和丰水期,但是风力是间隙性有,间歇性没有的高频波动周期。
正是因为,光伏,风电这种清洁能源发电的不稳定,而又要寄希望它能够成为主流发电力量,所以才有了储存电力这个需求,以前大场景下,是根本不需要用到储能的。
介绍了储能使用的基本前提,你能意识到一个储能尴尬的原因吗?
储能在整个发电流程里,不产生任何商业价值,属于新增的发电成本。
当下它不产生商业价值,但是却提高了成本。
而且,它处于一个变革交替的时间节点:
当下如果不建储能,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影响电站发电,也不影响电网运输电。
但是它影响的是,清洁能源如果成为主力之后,整个电力系统的用电稳定性。
也就是说,不影响当下,但是影响未来。
整个电力系统的使用,这是民生环节,公共设施环节。
但是拆分到每一个角色里,都是商业行为。
对于当下而言,储能是新增成本。
而且,当下储能设施的成本极其贵,对于电站来说,特别是光伏和风力,如果按照发电量配套建立储能,那么结果就是一个:
这个发电厂,基本亏钱。
为了核实这个事情,今天特地给某个基本盘业务是光伏发电的民营上市公司老板请教:
他跟我详细算了一笔账,(出于商业保密,详细数据就不展开说),大概的意思是说,民营新能源电站最大的价值在于收益稳定但是很低。通常是拿到多少发电指标,然后签约20年,每年能够有确定性的百分之几的收益。
所以他们对于各项成本是非常敏感的,本身利润率就很低,如果成本高了,而收入又是百分百稳定的。那么这个生意就没有投资的动力了。
这也是为什么光伏上游硅料涨价无法向下游,向终端传导的原因。成本太高,我电站干脆就不装了。什么时候跌下来,什么时候开工。
所以,对于储能这个东西,在没有新的具体zc之前,电站的基本态度是这样的,能不装就不装。同样的,对于电网也是类似。
17年,电网侧储能装机量几乎为零。
18年,电网侧储能投资暴增;(原因是当年有相应zc出台)
但是,19年,发改委下文将储能剔除输配电价。
随后电网侧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又回到冰点。
所以,对于储能的发展,只有2个办法:
1. 补贴 2.区分储能电价(储能输出的电要额外加钱)
这是需要具体zc支持的。
所以,从投资角度去看储能行情,当下很显然处于,概念炒作阶段。(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储能大炒一波之后,回落很大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zc驱动型板块),而这个板块真正的确认点,应该是具体配套zc出台的时候。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储能是有很多技术路线:什么物理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等等;具体专业名词,有兴趣去搜搜相关资料,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今天之所以科普储能,是因为很多人,看着储能这个名字,在意识里把它当成类似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那样的划时代新产业去看。
本质上,完全是两码事。一个是增量能源,一个是增量成本;差别太多。
这里多说一句,由于储能的建造成本昂贵,所以现在更实际的方式是:新能源电站配套火电厂。比如清洁能源正常发电的时候,火电不工作。当清洁能源发电供应不足的时候,火电补上。所以多元化电站的发电公司也是一种思路和方向。
内容转自:看懂龙头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