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基金:向伟:2022 年货币总量上偏宽松,但从结构来看,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宜过分乐观,因为政府鼓励宽信用支持实体经济,流动性整体由虚向实,金融市场流动性未必会很充足。从宏观逻辑来看,2022 年有三个主要投资线索。一是随着特效药和疫苗研发推进,疫情将会有确定性的结束信号,虽然近期有新病毒扰动,但整体方向上是走向终点。疫情修复相关板块将会是今年第一条主线。二是去年上游资源品价格大幅上涨,挤压中下游利润空间,今年上游涨幅将会往下游传导,中下游业绩面将会改善。三是去年限制性政策对市场影响较大,比如互联网教育整顿、碳中和背景下上游供给端出清等,今年政策扰动将减少,很多行业将回归市场规律,带来投资机会。从产业角度来看也有一些投资主线。我们也始终认为超过 14 亿人的巨大市场,是我们国家一切产业升级的基础。新需求,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在面临不确定的时候,会在市场自发的力量下层出不穷,也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机会。在这个领域,理解趋势,深耕产业,精选有能力的公司,将是应对之策。投资机会:随着全球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市场前期热门板块随着估值的提升其波动性也在加大,为了应对这些潜在的结构性风险,我们依据基本面估值的性价比及时调整了板块之间的结构。组合在大的战略层面,进一步降低了高估值高波动品种的配置,增加了受益于全球复苏顺周期的配置,包括交运、化工、农业等行业。在个股选择方面,我们在大金融、建筑、家居以及2021年受上下游同时挤压的中游制造等受益于经济未来复苏的行业龙头公司更高的权重配置的集中度,从而在优化了基金的组合风险的同时,提升了组合反弹的确定性。贾腾:展望22年,我们认为通胀仍然是值得关注的要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制造业及上游资本开支在持续长达10年的低迷之后,很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了触发价格弹性的阈值,而双碳政策进一步为产能的扩张设定了天花板,而需求或多或少都还将有持续的增长,一旦新一轮资本开支上行周期开启,需求还有更大上行的机会。我们倾向于认为通胀大概率不是暂时的,在未来数年之内可能出现系统性的抬升,2021年我们看到的通胀上行可能只是“序曲”,诸多生产要素的价格都将持续上升。在通胀的掣肘下,利率水平也有上行风险。投资机会:权益市场方面,基于Fed模型的股债性价比显示权益资产显著占优,权益资产大幅下跌的风险并不大。但板换和风格的分化极大,低估高股息类资产处于历史上显著低估的水平,而成长赛道类资产估值昂贵,潜在通胀上行的掣肘也可能通过利率的传导体现在市场风格上。我们看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和“效率提升”两个投资方向。投资策略上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坚持偏向价值的投资风格,组合投资标的兼顾“物美”与“价廉”,力求在长跑中取胜。陈鹏辉:22 年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边际走弱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的大背景下,预计财政政策更加偏向“稳”增长,货币方面不会大幅度收紧流动性,因此我们认为市场不存在系统性下跌的风险,市场仍然主要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方向问题。投资机会:从行业选择来看,我们将依然坚守能力圈原则,在大制造领域精选成长股,主要看好下列逻辑的个股:基于反转逻辑:中游制造业成本压力有望边际减缓,从国产替代、技术升级和下游需求 反转等角度挑选需求端反转的细分领域;尤其是21年受出口需求下滑、原材料上涨、海运费上涨 等多重压制的标的;基于稳健增长逻辑:关注过去两年股价涨幅没有过分透支ROE,并且未来一年 ROE会阶段性上升的中上游制造或者服务业,主要体现在安防和轻工领域;基于第二成长曲线逻辑:关注能顺利传到成本上升或者新领域突破导致利润边际增速上升的标的,主要体现在半导体领域。刘炜:2022年,特别是22 年上半年,流动性总体对新兴市场有冲击,对A股流动性冲击不明显,港股因为估值低,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要安全。港股总体与美股相关性在减弱,但是和沪深300的相关性在显著增强。94 年之后,港股指数下跌超过20%的状态维持平均在10个月左右时间,目前我们已经接近这个区域,目前的上行风险远大于下行风险。投资机会:看好十四五规划下的“共同富裕+双碳”方向。电新板块的需求继续持乐观态度,市场在短暂消化估值后,机会会重新出现。下游的发电企业,清洁能源预期从目前不到10%增加到十四五末的70%。汽车智能化:汽车产业的变革,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汽车镜头、CIS公司在疫情下,比行业龙头反应更快,迅速提高了市场份额,将在未来 5 年的渗透率大幅提升;功率半导体的国产替代,或将从现在的个位数到25年的50-60%。王斌:过去三年,一方面证券市场延续了分化和韧性。股价不再同涨同跌,估值偏离度加大。宏观经济变化、外围风险冲击下,市场能够自我调整,而非极致情绪化演绎。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些显著的新型特征,如股价提前反映产业趋势、基本面趋势演绎期拉长、过度狂热后会快速纠偏等。这些新特征与市场对产业认知水平整体提高有关,与注册制后股票供给快速增长有关,也与量化交易快速增加有关。总体上,我们越来越认可A股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形成的观点。投资机会2022年看好五大赛道:1.关注 ICT 产业中的计算机,VR/AR,汽车智能化,数据中心等方向。2.工业内循环产业中的国产替代的电子元器件上游,半导体材料,工业软件,实验仪器,高端装备和零部件。3.能源变革产业,新能源车方向,后续重点关注帮助车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制造环节,以及竞争格局良好的制造环节。如电池,隔膜,电池结构件,电控电驱等细分领域公司。光伏行业,在上游供给约束解除之后,行业有望进入有序发展阶段。此时竞争格局依然良好的制造公司,以及优秀的绿电运营服务公司。4.创新药以及器械产业,关注创新领先的平台型药企,具备全球竞争力优势的 CXO 企业,国产替代的医疗器械和耗材。5.新型消费产业,关注处于产品创新迭代期,或者品牌树立期的新型消费品种。胡羿:中证500经历了2021年9月末、10月初的快速回调,四季度整体呈现一个缓慢上涨的状态。2021 年初以来、特别是 2021 年三季度以来,市场对中证 500 对标产品热情涨,短期呈现出一定资金面过热现象。反应在风格层面的表现就是,部分风格拥挤度快速上升,导致选股因子短期失效,使得市场上同类产品的超额收益产生了一定的回撤,而超额收益回撤引发的赎回进一步强化超额的回撤。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因子配置方向上回避高拥挤风格,同时增加了低估值等低拥挤风格的配置比例,以进行风格上的结构性对冲,来降低超额的短期波动。随着稳增长政策积极推出,国内经济预期会逐步爬坡。中证500指数对应的成分股目前依然保持着较高的业绩增速,我们认为2022年周期股景气度有望超市场预期,对指数当前点位形成有力支撑。同时,我们观测到近期因子拥挤的现象已经有所缓解,市场阶段性回调后,有望形成从Alpha和Beta角度都较优的布局机会。周锦程:展望 2022 年,经济下行的趋势在年初仍将延续,目前社融代表的信用暂时企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较强的稳经济信号,宏观政策要将跨周期和逆周期结合。2021年后置的财政政策,会在2022年前置,目前的地产政策放松还难以扭转地产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可能需要靠基建、制造业投资等多个方面合力才能对冲,高基数下出口增速可能也面临下行压力,消费在疫情下仍有一定不确定性。投资机会:在股市连续三年上涨之后,今年可能是偏震荡的结构性行情,行业配置上首先可以比2021年更均衡一些,后疫情阶段的消费、有竞争力的中游制造都有一定的投资机会;其他行业机会取决于稳经济力度的大小,稳经济效果较好则周期、金融、消费中都能有一定机会;而如果稳经济效果较弱、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则需把握好科技成长的机会。刘爱民:总体上,2022 年可能是进一步的货币宽松先行、宽信用效果滞后出现的节奏,其中宽货币的时点是年初债市博弈的重点;宽信用开始见效的时点和实际效果,则是 股债大类资产博弈的重点;上半年房地产政策的托力、地产行业的底,可能是国内经济重要的转折信号。投资机会:2022 年债市利率的中枢,与稳经济的强度有关,目前仍未看到足够强的政策信号,需要继续关注 3 月份两会、4月政治局会议的信号。因此,债券方面总体先多后空,资金面可能仍要至少先宽松1-2个季度,信用债方面仍要谨防地产及相关产业链风险,城投债在债务有序管控的情况下压力可能不大。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