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年第一份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放出,整体上表现出“宽信用”的货币政策开始取得初步成效,暗示今年的经济工作任务(包括财政倾斜重点),至少在2022年上半年高度集中于“稳增长”主题。 可能大家并不清楚,央行给的这个信贷和社会融资数据怎么看。其实要明白社会融资,以及M1和M2这些货币数据的意义并不难。社会融资的本质是指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统计端口上,有3个来源:金融机构本身的操作,实力经济利用金融市场工具获得的直接融资,以及其他融资(如小额贷款等民间融资)。需要注意的是,实体经济不仅仅指企业,也包括了个人。而且,金融系统不仅是银行,而是包括了银股债等的整体大金融市场。其中社会数据的真正核心是新增人民币贷款,也是占比最大的项目,因此每个月都必须要统计这个数据。
在日常生活中,M0高说明我们手里的钱多。M1则是一个直接反应居民实际购买力的指标,代表着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更进一步,是反映全国潜在购买力的指标。一般外汇占款投放或通过银行信贷投放越快,M2的增速也就越快。今年的第一份全国金融统计数据,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看点: A:地方政府债融超季节性增多,反映出财政发力前置的政策导向这个数据特征在各地省级政府的地方两会工作报告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结合春节前就出现的项目开工潮,和开年之后,财政部不断发布相关政策和指导背景(尤其是在新增专项债领域),这个数据特征的出现实属意料之内。
(2022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投资涉及领域)
(各省市2021 年、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22年1月各地项目开工情况)
目前已经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其中1月新增专项债达4,843亿元(占比高达1/3)。对比去年同期,2021Q1仅仅发行了新增专项债264亿元。配套至地方,截至2月10日,各省市2022年2月、3月的专项债计划发行量已超6,000亿元。 B:直接融资仍是宽信用的重要支撑因素,叠加今年是全面注册制的元年,A股市场的IPO数量增幅进程只会不断加速,需要货币信用宽松氛围配合。政府债方面,2022年1月净融资6,026亿元,同比多增3,589亿元(比2020年同期减少1,587亿元)。企业债方面,2022年1月新增企业债券净融资5,799亿元,同比多增1,882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亦多增1832亿元。 非金融企业融资方面,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439 亿元,同比多增448亿元,相比19-21年同期多增809亿元。 股债融资方面,对比去年12月,全国企业债券融资增幅走阔,股权融资增幅收窄。 考虑到2021年下半年开始整体走弱的权益市场,逆势大涨的IPO过会数据,证明了A股的注册制改革加速,以及上层希望通过股市来为更多的科创型企业融资的目标并没有该改变。这点也和推出北交所和重点打造“专精特新”概念相吻合。 不过,就目前的背景,结合中长线行情来看,无疑是增加了A股市场的操作难度。IPO的融资对市场资金的抽血效应,需要通过适当的提振市场情绪和交易信心来配合。由此可推测,今年即使两会给出了一个全新的亮点,也较难出现一个题材或板块,形成去年新能源(尤其是锂电板块)的超高景气趋势性行情。 全面注册制也暗示着,A股打新市场对散户的友好度在快速降低(参考港股市场)。为了能够稳定且圆满地完成A股全面注册制元年的目标,提高市场情绪和参与度,今年的整体市场倾向应该是货币信用宽松。C:中长期贷款疲弱状况改善,票据融资规模收窄。表外融资的压降速度整体放缓,居民贷款是表内融资的拖累项目,暗示“宽信用”已取得初步成效,“稳增长”的重要性正在提升。 2022年1月中长期贷款新增2.8万亿,新增规模超历史同期(除2021年)。 尽管同比减少1,424亿元,但是对比12月的同比降低近3,000亿元有极大改善。其中,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3.4万亿,较上年同期增加8,100亿。短融方面,虽然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当月新增1.3万亿元超预期规模,但是增速却小于2019和2020年的同期水平。从贷款结构来看,绿色基建依旧占据主流地位,而“住房不炒”的房地产行业,将会维持一个温和的必要性修复。因此,可以认为,2022年1月的信贷结构较去年而言,已经有了很明显的优化。结合“稳增长”导向的背景,可以看得出,当前的金融系统对上层渴望宽信用资金进入实体的期望是在逐步落实的。D:居民的消费意愿依旧相对低迷,主要还是源自于疫情反复之下,就业形势以及避险情绪占消费忧虑中的主导地位。结合春节期间萎缩的观影人数和旅游收入,我们认为,2022年全年,尤其是1季度的“稳增长”需求将会被高度重视。新增居民贷款方面,新增1,006亿元,同比少增2,272亿元,不及2017-2021同期均值水平的一半。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7,424亿元,同比少增2,024亿元,相比2017-2021年同期均值少增31亿元,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下滑至18.7%。 从暂时的偏弱数据中,可以判断,除了在利用财政支出和货币宽信用的杠杆效应撬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之外,增加就业、促进消费和让社会企业整体发展平稳上行,会被纳入短期内的重要任务与政策密集方向。 最后,综合来看,这样的宏观组合下,稳增长(仍有政策空间)和低估值(出于安全性考虑)板块仍是资金短期博弈的重要方向。 (中央及部分地方关于“稳增长”表述与政策)
全年宏观经济的角度上,今年的主基调大概率会是“宽信用”+“稳增长”。A股市场的半年主基调,大概率也是偏向“稳增长”+“低估值”的结合体。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整体的预测观点是偏宽松,且不排除降准的可能性。目前市场机构普遍认为,除了现阶段的重视和加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如推进LPR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以支持全国基础建设稳步增长。央行年内也不排除降息降准来弥补基础货币缺口的可能性。参考2018年的历史经验:尽管届时美联储加息缩表,我国货币政策依旧用多次降准来弥补缺口。今年即使真的符合各大国际投行对美联储加速加息的预期,我国的货币政策依旧“以我为主”,下调准备金率,以及在本币贬值上释放更大的弹性(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再度重申强调了出口贸易的重要性),都具有一定的可能性。P.S.,关于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数据的季节性脉冲担忧:确实,分析历史数据可知在新增信贷数据方面,历史上都在1月、3月、6月、9月与11月有明显的峰值(季节性波动)。原因主要是在12月银行会面临信贷额度不够、为明年开门红储备项目、年度监管考核(如资本充足率)等综合因素带来的压力,进而将冲业绩提前到11月。在1月,银行会有谋求开门红、早投放早收益的考虑,导致加大信贷业务投放量。但是对比2020年和2021年度的数据可知,我们“宽信用”的货币政策正在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1月信贷和社融数据创历史单月新高(超一致性预期),是最好的证明。经济发展背景上,2022年度将完全不同于2020年至2021年的这段时间。2020年至2021年是我们抗疫防疫最艰难的时刻,即使在初步控制住疫情发展之后,经济生产秩序在开始缓慢复苏,但整体上社会经济依旧处于伤后恢复中,金融系统的相对偏谨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目前我国的经济与疫情防控政策良好结合:经济率先全球开始进入复苏进程,并且不少高新科技领域都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加持。综合地方两会的汇报结果来看,全国重点省份的去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定下的目标也符合此前国内外经济学界对中国的一个整体经济发展增量预测。纵观股市历史,类比性较高的行情可以参考2014年。去年的两次降准表面上看是“雷声大、雨点小”,行情“一日游”,背后却是没有实际利好的数据支持——社融数据并没有超预期。当时的降准,市场上都承认是货币适当放水,但最后银行贷款给实体企业的意愿却很差。但目前的经济发展背景则是,防控方面,则是以“防控境外输入”为主,内部除了特定季节下与长节假日下的临时应对,整体依旧是稳定的。对本轮针对春节的出行疫情政策,市场亦有传言称,在过了3月22日对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离省限制之后,将完全恢复常态。 分析历史,可以将当时的行情简单归纳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年初政策传递出宽松性导向信号,进而带动整体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预期稳步提升。第二阶段:全年运行过半之后,因宽松政策是否能再持续维持面临考验,整体市场情绪出现部分动摇,行情走入观望状态。虽然上半年的“稳增长”政策不断出台和落地,但是实体经济和杠杆动力较弱,得出的下半年预期数据并不理想。反观沪指走势,虽然整体进入之前说的观望震荡,但是只要经济不是明显显出增长颓势,中线依旧是震荡上行。第三阶段:2014年底政策全面摊牌导向全面宽松,上演股指加速行情。2014年11月央行宣布降息,直接利好沪指权重,使得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带动指数进入加速上冲行情。
郑重声明
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分享,依据客观市场资料、公开信息以及数据,所做的合理客观分析,不作为任何直接投资的依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