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美交流纪要
去年公司进行了一些产业整合,1、江西为主体,准备5月份申报创业板分拆上市,废弃物部分上市;2、集团的六个报废汽车项目,成立武汉的公司,通过当地的产业基金,包括国企、央企都在谈方案,准备进行混合改造;
整合之后格林美更加专注、专业。三元前驱体,今年预计10万吨目标,2025年规划产能40万吨。四氧化三钴,针对消费电子领域(小动力市场),预计2025年规划3.5万吨;一个业务:动力电池回收,经过这些年的商业模式打造,已经成熟,去年看动力电池已经开始进入到报废高峰期,今年的两会上委员已经关注到动力电池后续的回收业务,全国公布27家白名单,公司有3家已经进入白名单中,是国内的龙头企业。公司整合之后更加聚焦系能源材料发展,奠定新能源材料龙头地位。春节期间订单爆满,基本没放假,目前满产状态,一季度预告去年同期基础上增长100%以上。
Q:印尼建设团队已经到位,项目情况如何?
A:高镍低钴的方向,镍缺口比较大,三元的高镍话,缺口表现比较明显,春节后镍价格到1.8-1.9万美元/吨。回收端在国内每年大概1万吨,是远远不够的。同事有购买镍中间品的长单来补充。最重要的是印尼项目的补充,包括资源、市场、高度融合的项目。股东也包括很多,多元化的。希望实现高度融合达到化学反应,把项目做大。目前硫化镍矿趋于枯竭。主要是红土镍矿,集中在印尼等地,中资企业投资越来越多,受到去年疫情影响,项目去年有延后。今年开始项目已经开始加速,预计在2022年一季度可以实现生产。目前最关键问题,友商可能推进比较快,主体设备预计5月份到位,基础设施也建设好了。尾矿比较难,深海填埋是不允许的,只能通过陆地填埋,需要重新进行环评等,最快会在今年底明年初,项目完全达产需要看尾矿处理的进度。
Q:前驱体放量速度很快,出货量结构,核心客户情况?
A:今年10万吨,4万吨出口,三星、SDI、松下等;国内市场6万吨,主要是C公司在2万吨左右,希望比例控制在销量的20%左右,正极材料厂,容百、等都有深入的合作,目前看6万吨还不够,从战略上看,要聚焦全球的电池厂产业链条,这些年的开发进入到收获期,很多产品进入到主供、一供低位,从技术、质量进入到双无人区状态。通过私人订制来巩固客户群,共同开发,相互融合的商业模式。对于未来40万吨的市场需求充满信心。
Q:尾矿坝处理与深海填埋的成本?处理量?
A:成本每吨增加1500-2000美元/吨,相对深海填埋成本高很多,综合评价印尼项目,镍的综合开发成本,加上钴回收,大概在12000美元/吨。填埋量项目开始已经考虑到。按照50万吨,十年开采的进度进行设计,容量上可以支持。
Q:技术上与华友是否有差别?
A:技术很成熟,大家的技术都进入到第三、四代技术。公司董事长就是30多年的技术经验,没有请研究院来做,公司的认为最好的技术一定是自己的积累,对自己团队有信心。同时也有专利方面的考虑。公司从事钴、镍回收,时间很久,经验充分。路线上基本差不多,通过湿法方式,大家成本、工艺都差不多。
Q:回收业务,量有多少?
A:钴回收5000吨,镍10000吨左右,回收优势,公司目前每年对钴、镍需求很大,很多资源需要进口,通过回收达到核心金属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资源需求。动力电池回收也在布局。回收的商业模式在国内走在最前面。目标是希望回收的量可以达到30%。
Q:前驱体出货结构有多少?
A:三元NCM、NCA,体系在提升,产品种类、门类很多,单晶、多晶等各种技术。单晶+高镍产品占比达到70%以上,聚焦高镍品种。从9系开始,92、95,等聚焦高端,2017年率先在国内生产高镍产品。技术在国内甚至世界市场,技术领先。从客户导向、产品结构,都是聚焦高端,全球前五大电池产业链条在聚集,目前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期,取的了好结果。三元前驱体优势体现在湿法冶金的技术,有20多年的技术积累,董事长是技术带头人,有35年的技术积淀。团队都是自己培养,有自己的博士流动站,每年大概10-20博士进出站。从事最前沿的前驱体开发、研究。相对同行先发优势明显。从2015年开始做三元,经历111体系到9系,完整的过程,对所有品类要求的产品,都有研究开发经验。与国内同行有技术上差距,产品的质量也更优质。公司与嘉能可签10年长单,价格低廉。环保角度,湿法冶金,拿到环评、能评,门槛是很高的。公司从量大核心化学园区,湿法冶金能力具备COD、氨、氮排放量都是达标的。客户群开发,与客户形成紧密的客户关系。新品迭代都是与客户共同开发研制,保持技术的前沿地位。
Q:公司毛利率情况?
A:毛利率比同行高,同行买盐回来做合成。公司是做前端的提成,再通过后端合成,每一段工序都可以贡献10%左右毛利率,综合毛利率在20%左右,技术的优势可以保持毛利率。高端产品通过技术进步,引领行业的发展。公司的目的要维持高毛利率。三元的加工费维持在12000-30000元之间。
Q:远期产能规规划?
A:预计2025年全球三元前驱体可以达到100万吨以上的规模,因此公司规划的产能是合理的,且合作客户都是全球前段电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