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海兰信(sz300065)S
$海兰信(SZ300065)$
周未没事看了看海兰信的文章和大部分朋友的评论。目前这个位置看空的确实太多九成以上的人吧,技术上走势偏弱,随时有破20日均线的可能,所以准备好二分之一的仓位,准备17以下分批割肉 盘 和获利盘,希望能到15 即重仓, 然后长线持有一年以上, 不看此票!
1、 海上国防的必然需求
海底监测网是海上国防的必然需求。我国拥有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海上领国多达8个,且多数与我国存在领土/领海纠纷。在钓鱼岛、南海诸岛争端不断的同时,随着特朗普上台,中美军事冲突预期上升,美国常驻西太平洋的第七舰队宣称“装备人员齐全,随时应战”,第三舰队进入西太平洋海域,宣称“随时应对”南海等突发事件。保卫我国海上领土权益刻不容缓。
据新浪军事报道,美日在我国东海海域附近沿第一岛链设置了一套海底声学监听网络系统,专门收集、跟踪、监视我海军过往舰船,对我国我军舰船,尤其对核潜艇的自由出入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避免海洋水下“门户洞开”,水下战场出现“单向透明”状态,建设水下监测系统是我国海上国防的必然需求。海底监测网具有长期、实时、不间断、大范围监测等特点,能在水下监测中发挥巨大作用,从而帮助我军全面掌握敌方潜艇/舰艇信息,为我国领海权益不受侵犯提供有力的保障。
2、为海底通信安全提供保障
海底监测网能为我国海域内水下通信手段提供安全保障。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全球90%的远程通信依靠卫星和微波电台。美国依靠其间谍卫星群和遍布世纪各地的地面监听站对全球通信实施监听。随后海底光缆问世并普及,由于其拥有成本低、通信量大、安全性高等特点,很快海底光缆成了国际通信的主要载体,承载了95%-99%的国际数据通信流量。窃听海底光缆需要解决光缆定位、光纤剥离、避免通信中断等技术难题。对此,美国研制了一套窃听光纤的方法,并将第3艘“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吉米·卡特”号(SSN-23)打造为可窃听海底光缆的多任务平台。
“卡特”号最大下潜深度600米(东海平均水深349米),可搭载无人或有人潜器、水下机器人,可对海底光缆进行定位、挖掘、适当切割,并通过对光纤的适当弯曲,使少量光信号漏出,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后进行解析。
海底监测网能够探测并有效制止敌对水下潜器的入侵,从而大大提高水下各种通信手段的安全性。虽然发生在大洋深处的海底光缆窃听防不胜防,但海底监测网能够在我国领海区域有效地监测敌对水下活动,从而保障我国海域内海底通信安全。
3、防范自然灾害有效手段
海底监测网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海底地震、火山等活动不仅会直接对水下设施、沿岸城市造成危害,其引发的海啸甚至会波及大洋彼岸。2006年12月26日20点25分,我国台湾省南部海域发生7.2级海底地震,造成该海域13条国际海底光缆受损,连接欧洲、南亚地区的数据专线大量中断;雅虎、MSN等国际网站无法访问,1亿多中国网民一个多月无法正常上网。最终5艘海缆维修船经过一个月努力,才将断裂的海缆修复。
海洋防灾减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海洋观测是海洋灾害预测预警的基础支撑,其中海底监测网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海底监测网可对海底地震进行评级、定位,从而提高海洋设施修复效率;同时还能对海啸、台风等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预警,从而有效减少沿海社会经济损失。从我国的地理区位和地缘特点来看,海底地震、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发生的概率大、频率高,通过建设海海底监测网,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长期、实时观测,有效提高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为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4、监测海洋环境,维护航行安全
海底监测网能够对大片区域内的海洋环境进行长期、实时监测,而这些海洋环境数据能直接影响在区域内航行的各类军用和民用舰船、飞机等装备的正常工作和航行安全。海洋的风场、温度、盐度、深度、海流、跃层、磁场、障碍、背景噪声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航行安全。例如大风、巨浪对水面船舶会造成严重危害;当潜艇遇到海水密度跃层形成的“海底断崖”时,会突然下沉,严重危害潜艇安全;当潜艇遇到海洋环流时容易产生振动,从而变得难以操控;水声传播会受到海底深度、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在我国中沙水深4千米以上的海域存在稳定的深水通道,爆炸信号可以传输到600千米外,而在南沙拥有复杂海底的区域,爆炸声源仅能传播2千米。
5、维护海洋经济权益
海底监测网是维护我国海洋经济权益的有效保障。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浅海大陆架为120万平方公里,岛屿6000多个拥有众多鱼类资源、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
我国东部海域浅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油田和天然气,南海更是蕴含着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燃料,以及大量的可燃冰。鱼类资源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渔场众多,其中包含了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和北部湾渔场这4大渔场。
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韩国、东南亚部分国家等)渔业冲突频发。据环球网报道, 2016年9月29日,韩国海警在执法时向中国渔船发射爆震弹,随后渔船起火,造成3人死亡;11月,韩国海警两次用M60机关枪射击中国渔船,韩国政府更是同意使用20毫米和40毫米舰炮,炮轰“争议海域”的中国渔船。据环球网报道,韩国将建造搭载40毫米舰炮与20毫米火神炮的1500吨级新型海警船。海底监测网能够在对鱼类资源进行监测,对水面的渔船、海警船形成监督,从而促进鱼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保卫我国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6、理想的海底实验室平台
海底监测系统是理想的海底实验室平台。海底监测网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能够长期连续并实时地进行观察。长期现场观测是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过程观测才能揭示机理。而其他类型的海洋观测平台都有受能量供应和测量数据传送困难的制约,从而无法实现长期持续性观测。如锚定浮标需要定期派船更换电池,后期维护成本高;数据的传输虽然可以通过卫星实现实时、持续性上传,但成本相对较高,且数据传输质量易受环境等因素干扰,具有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海上作业的更大制约是安全,而往往海况越不安全时的观测数据越有价值,比如台风和海啸发生时。海底监测网能完全规避人员安全风险,同时将设备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海底监测网作为海底实验平台的另一大优势是能够进行原位分析。对海水或者水中样本进行取样分析是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研究中最常见、最基础的分析手段。而传统的做法是将样本带回室实验室进行分析,这样可能会造成样本污染,并且样本的化学性质(pH值等)可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对于生物样本可能引起死亡。而海底监测网能够对样本进行原位分析,及不将把样品采回实验室,而是用各类末端传感器对样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岩石矿物等)直接进行分析。
7、海底监测网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海底监测网是综合国力的展现。海洋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与国力的角逐。继地面与海面观测、航天航空遥感之后,海洋观测将成为未来海洋探测和研究的重要方式,倍受各国海洋科技界的高度重视。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发生后,多国海上搜救力量集结比拼,是对海洋探测能力的比拼,也是各国实力的综合体现。目前,世界各海洋强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欧州各国都已建成海底观测网,以进一步提升海洋探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