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接触过,不论是线上or线下的大部分交易者,尤其是做短线的一类群体,在他们的观念中,指数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在客观层面,并非如此。
实际上大部分人的盈亏比,or市场赚钱效应的好坏,和指数有正相关性,主要原因在于,指数在一段区间内的涨跌,能够更直观的反馈市场的好坏,同时影响到市场成交量、风险偏好等各方面因素。
当指数处于上行趋势中,场外的增量会逐步涌入市场,形成更加活跃的成交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整体偏好。当指数处于下行趋势,成交量缩减,整体偏好降低,就比如现在。
所以所谓的“忽略指数,注重个股”,更多应该是指在指数阶段维持震荡的时期,或者是极短的时间内,非常短期的看法。
也就是说,当你树立正确的指数观念后,至少在大的层面上,你可以躲过绝大多数的风险,同时又能抓到更大的机会,而不是每天在这里左右手互博。
......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
指数有时候并不依赖于赚钱效应,但赚钱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指数,以前有过很典型的28的行情,比如消费白马的抱团,比如北向单边大幅流入带来的指数上涨。
虽然这种阶段一般市场赚钱效应并不是很好,但历史的底部,大部分都是由指数最先托底,才会有赚钱效应or情绪的逐步回暖。
这时候有人会问,那指数弱势阶段不也有炒妖、炒抱团,还有炒境外etf,这个不能否认,但历次的炒各种妖股、抱团等等,不仅过程博弈,最终迎来也多数是很大的负向反馈。
随便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圈,当时炒九安医疗、陕西金叶;第二个圈,炒圣龙、天龙;第三个圈,炒境外etf。最后的结果都是引发了新一轮的下跌。
所以你要指数对你好,你就要对指数更好,少炒那些妖魔鬼怪。
......
那么不炒妖魔鬼怪,炒什么?
依然是按照历史经验,几乎每一次市场的阶段见底,都是由主跌板块企稳为信号,反弹同样也是由超跌板块引领。
比如18年底,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先是这部分风险品种超跌反弹,后是超跌的5G新基建、金融等带动指数;22年4月底,新能源阶段见底,先炒了超跌基建,后炒了储能二波。
更近的这次,今年2月,微盘股踩踏出清,最终也是这部分走V,随后是CPO、算力的二波。
所以你想要市场企稳,就应该把那些主跌的东西先弄企稳,只有知道客户需要什么,并且满足甚至超越客户的需要,你才能等到正向的回报。
这里就对应到,为什么我觉得这里不是底?
复盘看下,昨天带动指数反弹的什么?红利、果链、AI,都是在这一轮指数不断新低的过程中,不断抱团阶段新高的东西。这些能对市场企稳有多大帮助?我觉得依然可以用“弱势抱团”来形容。
当然会前维稳,这个位置撑住几天还是可能的,只是不要抱太高的预期,热点也依然是轮动为主。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