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激光器专家纪要1123
夜长梦山
2021-11-24 21:52:32

专家背景

高功率技术线

 

激光器市场

取代传统工业市场

 

 

迭代市场

低中高功率的划分是迭代市场的标志

以前中低功率是1KW-2KW客户会换到更高功率的激光器(3KW6KW)

 

 

现在:中低功率<6KW,高功率6KW-15KW,超高功率15KW-20KW

新应用市场

 

 

激光器

所有激光器公司都追求高功率作为卖点

更高功率的激光器会有更高的毛利

EX:去年7万/台,今年会降价20%(售价4-5万/台),但是更高功率的激光器毛利会到50%多

下游设备集成商也是推高功率作为卖点

更高功率的设备可以提高2-3倍的效率

 

 

激光器出货量

高功率出现工艺突破,万瓦级激光器

是6KW激光切割的2-7倍效果,所以万瓦激光器是大趋势(客户受益更多)

19年之前全国万瓦级激光器出货量是一千台;2020年之后,创鑫也在推万瓦激光器(利润更多),但是创鑫产能不足,整体出货量只增加到几千台

 

 

行业的成本占比

原材料成本占70%

人工占15%

 

 

降价驱动因素

价格战阶段

18-19年降价3次,是因为IPG为了保证垄断地位;19年之后IPG裁员节省开支、停止打价格战;

为了和国内其他玩家拉开距离,抢夺国内市场开始打价格战;锐科没想到

疫情原因限产给了国内对手喘息本来其他厂家生产成本高于锐科售价,但是锐科停产导致市面上激光器供给不足

2020年因为原材料降价导致降价

今年是因为市场策略降价,通过产品优势要与第二名拉开距离

价格战底线:锐科因为垂直产业,可以保证至少不亏本,但是其他厂商可能卖的都是亏本的状况;锐科定价策略是市场制造成本线,挤压其他厂家价格战导致下游设备商压货,回款周期会达到三月至半年以上(因为售价会降低) 

高功率的技术难度

单模块功率和光合束并列重要

单模块突破到更高功率才可以降价

锐科的合束目前是全国市场最优的,也是其他公司的瓶颈很难突破(其他公司甚至需要改变技术路径)

锐科和IPG技术路径不一样(IPG用的GTWAVE技术与国内厂商最大的技术区别);锐科用的泵浦源300W以上,IPG用的非常小泵浦源70W、90W功率就可以保证良品率(IPG一款泵浦源可以用5年以上);锐科半年到一年提高泵浦源的档次

976与915泵特性:吸收率更高但是吸收的带宽比较窄,976的温度差要控制在正负0.5-1度,976的泵远大于915的泵,现在976泵源头上降价而且温控技术改进所以用更多的976泵;目前915和976都可以做高功率的泵;未来上限976会高一些,976会有更多限制因素(环境温度、水冷机等)大厂会更偏向976,小厂成本因素更难采用976

光纤芯径是最小光斑,在精密加工需要要求光纤芯径,对很多厂商来说既需要出货型加工也需要精密加工达到一个平衡,IPG就能很好做到兼容;

14um纤芯用于薄板切割,在厚板切割非常差

14um、20um都是单模的芯径代表技术含量,前TOP5厂商都掌握

 

 

应用场景

工业加工市场分3类:打标10%-15%,切割35%,焊接15-20%,其他30%

打标和切割市场成熟,未来是焊接的市场会比切割市场大4-5倍,会把焊接当做未来战略

目前激光焊接还无法取代传统焊接,厚板焊接3个难点(特定机床、定制化的夹具,焊接检测安全性和密闭性)

机器人可以解决定制化机床的难点、行业推夹具焊件标准化、检测到目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导致厚板焊接难突破

薄板焊接不需要做检测(肉眼可观测),手持焊不需要夹具,人可以解决机床,所以手持焊市场是取得了爆发增动力电池:锐科和宁德时代在20年底发出合作公告,现在出于供应链安全不会只用国外厂商,现在给了国产厂商机会,不在只是可靠性稳定性的问题

锐科需要做很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和认证达到要求才可以采用需要一个过程与国际趋势相关、还与公司增长扩张相关

 

 

生产自动化

激光器生产很难用机械手替代,培养合格员工需要3个月时间(整个行业都如此)

扩招人员也要保证产品稳定性可靠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大族激光
S
锐科激光
S
帝尔激光
工分
4.51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