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东数西算”工程的核心是“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提供算力、数据存储等一系列服务。而目前的市场还没有从大的逻辑去分析一个数据中心的成本构成、核心是什么。因此,我们首先来看数据中心的架构:
数据中心是服务器的主要载体。数据中心定义为服务器、网络、存储等 ICT 设备不间断管理和运营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起源于计算机机房,90年代服务器计算模式普及,IT资源集中单独放置产生了专门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服务器的载体,但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系统和其它与之配套的设备,还包含冗余的数据通信连接、环境控制设备、监控设备以及各种安全装置。数据中心的构成要素分三大类:①ICT 设备(服务器,存储,网络装备等)②基础设施(UPS/电池,发电机,恒温恒湿器,恒温恒湿室,降温设备等)③运营维护服务(DCMS: DataCenter Management System)。
而“服务器”是数据中心成本支出的最大部分。数据中心成本费用支出,包括投资成本(CAPEX)以及运营成本(OPEX)两大部分。数据中心总拥有成本TCO =数据中心折旧+数据中心运营成本+服务器折旧+服务器运营成本。受不同等级设计、规模、地址、建设速度等条件影响,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差别很大,一个机架建设成本通常在10-15万左右,通常供电和制冷暖通建设投资占80%,机房建筑和园区配套占20%。一个机柜的放置的服务器数量也有较大差别可能通常是十几台到二十几台服务器,专业评估往往采用IT设备关键负载功率定义,每瓦建造成本衡量,比如大型互联网公司数据中心建造成为约 8-10 美金/瓦。因为采购的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不同,价格相差很大,ICT 采购费用也有很大不确定。一般而言,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和光模块/光纤等占比分别为69%、11%、6%、9%和5%。虽然不同采购设备不同会有不同的成本结构,但总体上看服务器采购成本是最大部分。
下图为数据中心成本占比图:
服务器核心硬件主要包括:处理器、内存、芯片组、I/O(RAID卡、网卡、HBA卡)、硬盘(固态硬盘为主)、机箱(电源、风扇)。
在硬件的成本构成上,CPU及芯片组、内存、SSD固态硬盘存储是大头。以一台普通的服务器生产成本为例,CPU及芯片组大致占比45% 左右,内存大致占比 15% 左右,存储大致占比15%左右,其他硬件占比25%左右。
因此,综上所述,服务器核心硬件的产业链才是东数西算之后最大的受益方向。
以核心部件举例:
CPU: 目前国产最大的希望是飞腾处理器(未上市)、国外:intel、AMD
GPU:国内:景嘉微 国外:英伟达、AMD
内存:国内:长鑫存储 国外:三星、SK海力士、镁光科技
SSD固态硬盘:国内:长江存储 国外:三星、镁光
以上厂商大多数了解一点电脑DIY的朋友都知道,但数据中心用的产品与个人消费级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直接套用消费级市场的格局去猜测数据中心的受益方向。
以CPU为例,个人消费者一般购买的是酷睿系列,而数据中心一般使用至强系列。
以SSD固态硬盘为例,大多人都知道三星、金士顿、西部数据等品牌,但企业级、数据中心使用的一般是intel 傲腾系列固态硬盘(颗粒采购自镁光)。
这其中个人感觉国内机会最大的是存储相关产业,CPU、GPU目前还有5年左右的性能差距,而内存、SSD固态硬盘行业因为长鑫、长江存储的存在已经达到世界同类性能水平。
以A股上市公司同有科技为例,其参股的北京忆恒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占股16.82%,同有是其第一大股东,已申报科创板上市)。主营业务为企业级固态硬盘,成立以来营业额、盈利飙升,更是吸引了高通、高森美等世界知名半导体企业参股。
参股的北京泽石具有中科院背景,业务以SSD硬盘主控芯片为主。
忆恒创源早在2016年就供货企业级SSD给阿里巴巴(阿里云)使用。
以下为忆恒创源PBlaze6 6530 系列企业级 NVMe™ SSD在淘宝的售价,明显比消费级固态硬盘贵不少。
而同有科技本身的业务也几乎都是数据中心相关的存储业务。以下截图自官网。
总结,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和该工程对国产芯片的支持,存储相关公司必定会快速发展,迎来基本面的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