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领,科技创新助力发展
近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氢能产业的目标、布局与任务。《方案》中提到,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强化政策引领和产业培育,努力把北京市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与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地区全面布局,合力构建氢能和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形成氢能低碳化、规模化的生产与应用,着力打造出“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高地,促进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循序渐进,阶段目标清晰明确
本次《方案》明确了两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2023年前),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推广氢燃料电池车3000辆、建成加氢站37座,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同时,在京津冀区域开展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示范项目,推动分布式供电/热电联供的示范应用。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实现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全面降低终端应用成本超过30%;第二阶段(2025年前),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0000辆、新增37座加氢站,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同时建设3-4家国际一流的氢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氢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累计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10MW以上;建设应用示范项目,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材料及部件自主可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止2020年12月底,中国累计建成118座加氢站(不含3座已拆除加氢站),其中北京5座。本次《方案》所设定的目标具有挑战性,展现了北京市对氢能产业推进的决心。
方兴未艾,技术发展弥补短板
我国氢能行业发展方兴未艾,《方案》的发布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动力,也展现了北京市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关键部件与核心技术的缺失是我国该行业的短板,对进口产品的依赖限制了产业链建设,提高了建设成本。《方案》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凭借北京市十余年的产业培育发展与人才资源积累,以四大工程为重点任务,聚焦解决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建立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工程、氢能全场景示范应用工程及氢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大大有利于加速行业实现降本增效及规模化发展,使产业链得以完善。
与此同时,截止目前,上海、天津、广州、佛山、济南等地均出台了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以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高质量发展。行业有望扩大规模效应、迎来黄金发展期。
氢能产业链有望高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氢能产业链虽然已形成雏形,但由于核心技术的欠缺,部分零部件与关键材料不具备量产能力,需要依赖进口,导致产业链缺环、产业建设进展缓慢。同时,高昂的进口价格阻碍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各省市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为产业发展打开了一扇通向科技创新的大门,使关键部件国产化及规模化成为可能。我们认为,我国氢能源产业在未来会在国内及全球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关注:亿华通、潍柴动力、上海电气及东方电气,及正在经历IPO申报的燃料电池电堆龙头企业上海重塑。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创新成果不及预期;燃料电池车推广不及预期;成本下降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