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动
登录注册
小米造车会议纪要
选对股买对时
中线波段的公社达人
2021-04-12 00:16:12
基本情况:
时点原因:个人判断,时间不晚。小米六方面总结:
1)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
2)小米产品布局完成(手机和AIoT),几乎要摸到天花板。因此电动汽车是小米很好的选择。
3)从开始入局到第一万台落地,要花110-130亿人民币,小米现金流能够支持。
4)雷军自身追求商业领域的定位,对投资的公司没有掌控力。
5)电动汽车的市场培养完成了,市场空间会慢慢打开,并且新势力在发展各自是有一定问题的。小米有庞大用户基础,支撑小米第一阶段的销量是没问题的。
6)现在到小米量产车下线,大概需要4年。未来技术会更加先进。
电动汽车五方面: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平台+自动驾驶。
电控电机和平台都非常成熟,电控电机有成熟的模块和模组可供选择。
平台来说,电动汽车对平台要求比传统汽车简单的多。
最难的就是电池和自动驾驶。我们内部判断四年之后,家用汽车电池模组能量密度应该能做到350Wh/kg,一辆车电池容量能做到130度电以上,车重控制在1.7吨左右。实际续航里程EPA可以做到800公里左右,冬季做到550公里。因此四年后电动汽车针对传统汽车优势会体现出来,燃油车超电动化过度,小米切入时机刚好。


互动问答:
代工还是自己造车?主要是成本原因吗?
现在还没有定,主要是市场博弈考虑。现在市场传的最多的是和比亚迪、长城合作,在合作中我们的掌控力,包括后续知识产权怎么做都有问号。和手机不一样,手机都是找代工厂。汽车上,选择了代工厂,它同时也是一个品牌运营商,商业利益的划分是一个挑战。选择自主造车和代工,成本上的确存在差异,但主要的问题不是卡在成本上。
还有一个关键点,如果自建工厂,项目周期会拉长,但我们认为在2025年把第一批产品拿到市场销售对于小米是最理想的状态。
自建工厂有利的地方在于自己掌控资源,完全把控核心加工制造能力的资源,包括自己的经验积累和锻炼,产业链的掌控能力等等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但是大部分的科技公司一开始还是会选择代工?
也不是大部分,小鹏在g3的时候做代工,现在p7是广州自己的工厂生产;蔚来选择江淮主要是他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在起步阶段,掌控能力不行,和现在的小米不同。第二个原因是江淮本身就是很弱的品牌,蔚来不需要担心主导权问题。
长城、比亚迪都是传统领域厉害的厂家,他们急切想往电动车走,但是缺少这方面的资源。所以小米和他们合作,就比蔚来和江淮合作难度大的多。

和比亚迪、长城,目前在商讨什么内容?
一个是合作方式,他们本身自己做品牌运营,缺少互联网基因,并且在电动汽车领域急切希望发展。但是小米入局本身也和他们是竞争对手,从小米的角度要确保合作能够占主导权,这是商业条款的博弈、执行的问题。
未来会应用比亚迪、长城的电动车平台吗?
有这个可能,因为小米第一代产品肯定是选用成熟平台做改进。不可能是从零到一做正向研发。平台可能不仅限于比亚迪、长城。

如果造车,小米现在的能力有哪些可以平移,哪些需要外部能力?
电动汽车五方面: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平台+自动驾驶。
电控,市场有成熟模块,包括小米在自研这一块,不会是一个挑战。电机肯定是外购,有成熟供应商选择。资源整合是小米的强项。
平台方面,小米不可能正向开发一个全新平台,不是小米的强项,也没有必要,可以通过合作方式,或者逆向开发,或者在现有平台改进。
软件方面,是小米的强项,小米不缺乏软件基因。
电池,肯定是和大厂合作,联合开发或者定制。

现阶段小米造车主要发力点在哪里,未来到第一台量产车规划如何?
现在还是在做资源整合。回到找代工还是自建的问题,很难找一个纯粹的汽车代工厂,富士康一直在说,但是没有看到很好的动机。长期规划肯定是自建。在小米第一阶段,我们一定会做成熟硬件资源的整合,驾驶平台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做自研。电池找国内的电池厂商,定制符合需求的电池。
未来第一阶段产品形态一定是一款SUV一款轿车。过程上,市场认证已经做好了,现在在做市场调研、产品定位;未来会有汽车设计、工厂选址、工厂建设、生产线投产、零部件装配、耐久测试、量产投放。一共九大阶段。今年要完成的就是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并开始启动汽车设计阶段。同步的工厂选址也要动起来。工厂建设大概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从选址到建设到生产线投产,至少两年。后面零部件装配、耐久测试,各种品质测试,也需要一年多。
这些步骤有些是可以同步的,三年半到四年是至少的。
未来哪一款产品先上市,现在还定不了。

如何判断国内其他科技公司的汽车布局?未来怎么和他们竞争?
华为目前来讲主要是参加产业链,核心的元器件对于整车厂进行赋能。华为目前做了激光雷达,宣称在未来两年之内把激光雷达做到200美金/个单价上,整车这块我得到的信息较少。
百度做无人驾驶方面的研究很多年了,本身是一个软件厂商,确实烧了很多钱,用一些车做路测,但是它对于自动驾驶研判的方向存在一些问题,可能追求的目标比较高,比如一步到位做到L4、L5这种自动驾驶。但是自动驾驶从L1到L5每个阶段达到的标准,尤其是到L4、L5这个级别,本身就是有分歧和争议的。
我个人认为新势力在发展过程中是有一定问题的。
比如蔚来的高价,主要是靠服务支持,包括换电还有别的增值服务。这种模式的瓶颈就是,客户群体集中在大中城市,人群密集度高的城市可以做优质服务。但如果去下沉市场,对服务模式的成本挑战很大,但如果放弃这一部分市场,会限制自身份额。如果下沉市场拿掉服务,公司整体的产品政策和服务政策怎么做区隔。如果弱化服务,那就无法支撑他们四五十万的定价。
小鹏有两个产品,g3和p7,我们认为小鹏发展步调比较慢。1)上海车展小鹏要发展p5,是相对p7比较低端的产品。但是没看到小鹏在向上做的信息,个人认为他们缺乏一款35万左右的SUV。另外小鹏的p7在20年竞争力没问题,但是到今年下半年p7产品力优势就不复存在。现在可以预判,在6月份之后,很多电池续航达到115度电、120度电的产品都会出来。搭载激光雷达,能够支撑L3-L4级别硬件产品的车在下半年就出来了。那时候p7就无法支撑自己的产品定价。但我目前还没有看到小鹏这方面的动作。传统的燃油车一代车型的迭代6-8年,可能中间有一个改款,但是基本大架构迭代6-8年,但是电动汽车从软硬件的迭代大大加速,不可能6-8年,它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保证有随时迭代的能力,否则你的产品力没法儿保证。2)小鹏在未来1年左右时间,它必须拿出一款价格在25-35万左右SUV产品丰富它的产品线。这是它急需补充的两大短板。
理想,现在做增程。本质上和纯电动车相距甚远,也无法和传统汽车区分开,体现不出太大优势。现在理想也看到电池技术、无人驾驶方面的进步。在未来2-3年他可能会发布第一款电动汽车,但我认为起步有些晚了。和小米不一样,如果2-3年才能推出第一款电动汽车,那就缺少在这2-3年内支撑销量的产品。
这些对小米来说是经验教训,也是机会。


目前有什么能力储备吗?手机能力平移得到造车上吗?
都是不太核心的应用专利。小米在电控、光学等电子方面的技术是一个能力点。主要还是座舱,电子产品领域。比如智能语音小爱同学。

未来专利是自己研发还是通过收购?
电动汽车的难度比燃油车简单的多,包括平台架构这块。因为电动汽车产品特点是模块化设计的东西,未来电动汽车最重要的痛点和需要解决的痛点就是汽车将来手机化。软件我们不提了,包括特斯拉OTA升级等。在硬件上电池技术没有彻底解决之前,电池和自动驾驶硬件会有一个发展方向,是一个差异化。因此大家要具备保持迭代的能力,硬件足够先进。
或者比如,未来有新的电池上市后,可以加钱更换电池,做容量升级,解决痛点。
专利方面,可能集中在平台和自动驾驶中。软件我们肯定是自己搭建。电控有自己研发,也不排斥购买。电池在第一阶段是采购,第二阶段可以根据和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电池,联合申请一些专利,都是不排斥的。

未来会把手机研发人员调整到汽车部门吗?
基本上汽车部门是另起炉灶,不太会调整,本身产品形态不同。另外手机、AIoT业务虽然即将触碰天花板,但还是在走一个平稳的上升期。所以没有太多人可供调动。
目前现阶段,会调集一部分人把骨架搭起来,未来的落实阶段一定是从市场吸纳人才。

现在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的工程师价格都很高,小米在成本方面有什么预估?
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造出第一万台下线的量产车,花费不会低于130-150亿。小米关心几个问题,市场反馈,产品定位,代工厂选择。虽然小米的调性对于成本抠的比较严,从目前这个阶段,他对于这块成本有充分的认知。对于未来投入的资金量来讲有充分的预算准备,希望迅速的把这块推开,架构这块做起来,这个都有预算,也有决心和准备。

芯片方面的规划?
目前芯片壁垒主要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缺货导致的。是在未来可以解决的。小米的芯片远不到量产状态,量产也是3-4年后的问题,所以现在不会考虑。
包括未来会不会做自己的智能汽车平台,现在也是一个问号。因为目前是刚起步阶段,在第一阶段是拿来主义,做资源整合才是最重要的。
等第一阶段产品落地,小米造车进入第二阶段,五大模块中小米会不会向子模块延伸,自研,需要根据公司规划,和未来市场整体行情做预判。

雷军在直播说,未来定价会在10-30万区间,但这a级车或b级车,刚好是电动车领域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这怎么理解?因为蔚来、特斯拉都是高举高打,然后再逐步下沉。
我觉得雷总说的这个范围比较宽泛,这个区间就跨越了两个阶段。另外这些话的严肃性也值得商榷。未来的车未必一定会在这个区间。我个人认为应该在16-35万这个区间可能性更大。
因为汽车品牌基因对于你后期的发展方向有很大影响力,如果起步阶段是一个低端的方式进入市场,将来如果你想把品牌塑造成高端,这个过程是无限的漫长和艰难。SUV可能稍贵,中间产品可能落在30万裸车。

小米在自动驾驶的策略是什么?
产品硬件基础必须具备L3、L4标准,从激光雷达到超声波、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视觉感知、车载CPU的算力。从技术和成本来讲,到2024年不成问题,这不是小米,到那个时代所有主流的轿车硬件体系上都会具备这个水准。软件能力可能需要时间不断升级。

去年和雷总交流还没有造车决策,为什么年初突然宣布?
实际上小米讨论造车这个事情起起落落说了很多年,内部的会议也有提过,不是说没有准备在今年提出造车。我个人觉得小米造车拖延了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我刚才说了雷总是一个稳健的人,做风险投资出身的,对于形势没有很明朗的情况下是不会做这个事情的。
从目前来讲,汽车的电动化趋势没有人再怀疑了,无论是从市场、技术、时机点这三个关键点来说,小米现在造车的时间点都是可以启动或者必须启动的点位上。

汽车团队怎么搭建?
现在还是初始阶段,研发基地在哪都没有定下来。前一段时间说放在武汉,星期二的时候我得到一个消息,小鹏要把华东生产基地放在武汉,结果昨天晚上我从媒体上验证了这一点。
目前小米汽车团队是很有限的,第一阶段雷总自己抓是毫无疑问的,还有小米的合伙人。接下来的架构是通过市场途径解决。汽车工程师方面通过市场,软件工程师可以调一些软件工程师去协助。

未来小米的产品如何差异化竞争?
我们判断,2025年,小米不是和现在几家友商竞争,而是和传统厂商抢市场份额。有一个朋友问我,我们不去谈汽车某一款车型的问题,从大面评估,你认为现在电动汽车的产品力100分为满分,它的产品力可以到达多分?我说在40分。现在相对传统燃油车还有电池的痛点没有解决。2025年我认为整体产品力能达到75-80分。而燃油车在那时不会到60分。
小米汽车在2025年上市的时候,主要竞争对手是传统燃油车。
从目前电动汽车技术进步速度和趋势来看,我们做了一个模型,在2025年阶段,一个轿车和一个SUV区别的主要关键,比如说轿车到那个时间点,25-30万的轿车电池容量130,车重控制在不超过1.75吨左右,实际行驶里程在800公里左右,自动驾驶的硬件基准具备L3、L4级别,也就是说激光雷达、超声波、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视觉感知,车载计算机的算力支撑具备L3、L4级以上的水准。
汽车向电动车转化的拐点落在2024年,因此在燃油车被驱逐出主流市场之前,小米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燃油车,而不是目前的几个造车新势力。
目前电动车竞争很激烈,背后是电动车产品力没达到,没有被主流消费者结束,客户群体有限。四年以后整体市场份额会比现在放大的多。

为什么华为不造车呢?
华为产品线已经非常充足,对造车的需求没有小米那么强烈。小米作为互联网公司,把汽车定位在AIoT的一部分。如果华为造车,会把汽车当硬件产品做,那么目前电动汽车几个短板没解决,如果从纯粹做硬件的角度出发,对于华为来讲这个时间点选择的不是那么合适。
我认为,通俗的话来讲,任何一个公司不可能做遍天下所有的市场,它会选择适合它的东西,像华为芯片制造这块投入很多,把重心放在这块,它走的是另外一条路。那条路的含金量高多了,而且是一个彻底的蓝海区域,将来等它发展起来以后,整个国内市场竞争力唯它独尊,远比电动汽车这个行业对于它的意义和价值大多了。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长城汽车
工分
11.21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3)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1-09-02 21:53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云霄
    超短低吸
    只看TA
    2021-04-12 01:16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白马尖
    坐过山车的韭菜种子
    只看TA
    2021-04-12 00:28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