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机器人进展情况】最开始机器人业务是整车的附属品,但目前与整车事业群平级,未来会分割为独立完整的机器人事业群。未来特斯拉的核心产品线:Model系列电动车和Optimus系列机器人变更产生的原因:2019年Musk的火星计划。 【特斯拉机器人生产情况】上海工厂主要负责输入口和输出口的角色,根据机器人团队的需求去筛选供应链,并进行相应测试。北美地区负责AI智能系统和结构件制定,欧洲地区与传统机构相关。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研发阶段,需要进行大量场景混搭的背景测试(目前的原型机最接近拟人的全能状态,但功能有冗余,成本很高,还需一年至一年半的优化时间)生产计划:2023H2进行小规模生产(年产量20万台);中期目标是在2025年达到400-500万台的生产能力。 【未来机器人推动目标】(1)优化原型机,提高各场景下的测试成功率(目前还有机械故障和软件bug)。(2)量产机型能够在原型机的基础上,进行验证与匹配(计划先导入生活化基础场景以保证稳定性,并控制成本在2w-2w8美元)。(3)根据量产计划表,进行供应体系的搭建。 【各环节价值量】动力系统:价值量最高,大约占35%左右。包括能源电池系统和执行机系统(传动、控制器、减速器、防震器等),后者价格更贵,占25%以上,机器人中的永磁电机使用量多于整车(量产机中可能会削减/替换部分电机,以控制成本在30%-35%)。智能AI系统:三大层加起来大约占30%左右。负责数据采集的前端感知层(图像传感器+雷达+压感、光感等专用传感器),负责数据整理和算力处理的存储器和芯片(影子算法,主算力芯片使用Dojo芯片,还会有其他定向化采购专用芯片),负责信息交互的传输层(以太网、高速连接器等)。结构单元:所有结构件加起来大约占20-25%。负责机体骨架的支撑(轻量化镁铝合金、耐磨损碳纤维结构件),负责外部包覆和感知的有机工程塑料和树脂材料(绝缘、防水、耐腐蚀性),负责内部缓冲的聚氨酯填充材料(极端情况下的抗冲击作用)。其他部分:接插件、低压线束、面罩玻璃等。 【供应链厂商】目前都是海外供应商,当下重点是通过研发来优化机器人,因此会采用依赖于海外厂商的个性化定制方案,整体成本较高。但量产的本质是经济性和成本把控率,之后会对能够降本的供应商进行筛选(以2023年为目标,现在正在进行供应商名单收录)。目前有希望进行替换的供应商:结构相关的金属、碳纤维、有机材料;传动机构相关的电池热管理、特种及常规减速机等(三元锂电芯目前国内还没有合适的能通过测试)。 【自研与外包情况】AI智能系统大部分都是特斯拉自己的方案,电池系统、结构单元的构造设计权都在特斯拉手上。目前精度要求高的控制器等还依赖于供应商方案(博世)——电驱机械方面的外供率较高,未来会逐步实现高度自研。 【具体材料使用情况】原型机中的磁性材料用量大约在2kg左右(磁材方面中科三环、金力永磁在名单中但还未接触,RV方面已与双环传动初步沟通)。镁铝合金采用的是航空级,铝的含量会更高(采用T203标号,类似于Model S电池下托盘的成分构造)。机器人的扭矩配比输出要求没有整车高,未来电池和电机热管理有望共用一套系统(加入小电机作为泵).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