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15:00 新能源业务交流近况介绍长安汽车从2011年开始进入到电动车、新能源车领域,2017年发布“香格里拉”计划,2018年成立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完成混改,引进4家基金,长安汽车作为大股东占有48.95%的股份,两江承为基金占13.3%,重庆长新基金占有17.97%,南京润科产投占17.97%,南方工业基金占7.8%。新能源行业前景广阔,2011-2019为行业导入期,2020-2025年将进入快速上升期,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25%,26年往后渗透率可以接近50%,与燃油车并驾齐驱。新能源公司发展介绍2021计划销售不超过7万台,2025年超过50万台,2030年计划销量达到100万台。长安新能源是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战略上的核心,承载着实现“香格里拉”计划的重要使命,是长安汽车成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根本保障。使命定位来讲,定位是“数字化电动汽车”的普及者,愿景是利用10年时间销量达到100万辆,成为中国自主新能源的第一企业。计划上科创版了。 目前已有多动力数字化纯电驱动平台,平台具有高扩展性,可覆盖A0级到C级的各种车型,并且有不停体态进行演练;具有高兼容性,融合纯电、增程、氢燃料电池三种动力形式,覆盖前驱、后驱、四驱多种驱动模式,满足充换电需求。 电驱:国内领先的七合一电驱技术储备;电池:自主开发具有超长寿命和高兼容性;增程专用系统:按纯电+增程超1000公里的续航为目标来打造电子电气架构层:将能支撑智能车控、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三大功能域,并支持L1-L4级自动驾驶,实现全车无感OTA。整车操作系统:与合作伙伴(如华为)共同打造自适应操作系统平台。功能应用层:聚焦3大功能,准备开发1000余项特色功能,为客户打造共沉浸式智能体验。大数据层:24小时服务,使用户在使用、维修等全生命周期里都能安心无忧。 管理团队使命一致,研发能力强。金昌植先生为韩国电池领域的高级专家。依托长安汽车六国九地全球化的研发体系,长安新能源在技术研发、造型设计、动力研发方面有很强的竞争力。公司副总经理周安健先生是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目前有专项研发团队1000余人,高级人才94人,博士14人。公司拥有5大正向研发体系,20余项省部级奖项、400余项关键技术和800余项核心专利。动力架构趋于成熟,从电池、多合一电驱系统、增程系统到燃料电池,形成完整的动力地图,技术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智能车控、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大核心域空电子电器架构。其中SVDC智能整车域控制器为自主研发。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制造体系,在体系溯源、六大关键目标、七大OS运作系统、六大适用领域、关键指标体系、柔性生产能力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营销:ToC:采用分销模式,目前已建设专营及联营渠道店300余家,包括卫星店、非标考核店、专区店、二网店。ToB:目前在出租车、网约车市场表现出色,份额较高,已经推出换电出租车的示范运营,建设了20个智慧换电站。EV 460产品在运营市场里口碑非常出色。未来会以客户直达、体验至上、数据驱动作为营销体系升级的方向和原则,目前正在建设直销体系,包括建设品牌体验中心,快闪店、加盟方式建设体验店、专区店,希望实现地级市100%覆盖。 盈利模式:未来将会更多依托SAAS商业模式,和软件运行带来的附加值,以及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升级来拓展商业模式的内涵。其中,利用自动驾驶实现用户体验和功能的升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我们在自动驾驶的搭载上也是行业内领先的。后期的产品都会实现全车的OTA覆盖,便于给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体验,在此过程中实现商业模式变现。 智能座舱和软件生态是未来重点打造的体验空间,希望能具备“美、快、易、趣”的差异化优势。电池管家是未来很重要的研发领域,会构建电池热安全模式来保证电池安全,对全生命周期进行检查和预警。 这两年销量提升为主要目标,2021年销量会超过7万台,2024年实现整体盈利,从研发费用、专利数量、营业收入来看,长安新能源是符合科创板的上市要求的。 新能源战略规划介绍1. 目前正在从国家的政策导向到市场需求驱动,我们也采取了积极的规划。前面这一批的大概60个品牌,经过大浪淘沙,大家也看到了专业的有些是一地鸡毛了,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幸存的。2. 规划层面:整个长安的新能源规划,我们整个集团层面觉得2021年是超过8万的,那么同时也在加快一些合资品牌发展,我们预期销量将于在2025年要超过80万,占比将超过30%。通过各方面的测算,行业里面现在大概是2028-2029年左右可以实现碳达峰,长安预期要比整个行业早1-2年实现碳达峰。筹备中高端的品牌(和高科技公司),将和一些科技公司一起互相支持,一起共同推进今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在加快实施汽车电动化,包括现在的降低油耗、加快PHP的发展。合资板块,要和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制定电动化的推进。合资公司方面,也有多款产品,福特林肯今年年底也有电动车产品推出。3. 产品领域:新能源乘用车为主,有超过30款产品;另外是凯城,它主要是物流的工程,有超过10款物流类产品,合资累计超过10款产品(一四五期间),加快推进氢燃料产品。推进平台化。3电领域也在加大研发和合作。4. 新能源科技:明年要推出的这一个小型产品也是来自于新能源的架构,同时在今年年底要推出体制性的架构、变化架构,未来还将基于新能源智能化的一些发展,推出更高端的架构。但是总体上架构平台将控制在2-3个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也将向合资公司输出。5. 合作领域:除了在销售领域合作,也在技术层面合作,更重要的是在融资层面合作。例如,在其他出行上面,长安现在是出车最多的,后面也有可能会进一步构建这个平台。技术领域,有一个青山科技,在共同加快发展,新燃料建筑业等方面的一些科技能力也有在构建,公司本身也在加快相关的研发能力的构成。6. 目前情况:经过多年储备,今年发力特别快,但也面临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缺电问题。电池供应比较紧缺影响出货。同时这也说明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认可,如EV460口碑是最好的,其他出行产品也受到大量选购。 总体来说,在营销、产品、口碑领域,公司都在发力。 Q&A1. 新能源独立平台推出的时间规划?能力差异在哪些方面?做了两个独立平台,高端CHN、EPA1两个。EPA1尺寸在紧凑+的水平,长度4.7米。上市时间:明年年中上市,今年年底或明年初亮相。这个平台是长安完全自主技术打造的,是一个兼容性平台,以纯电为核心,兼容混动和燃料电池。EPA2平台性价比高,因为都是自研的,费用把控比较好,也是第一款采用域控制架构的平台,未来产品在市场上会有优势。现在市场需求还是两极分化的,我们高端的产品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紧凑型SUV及以上的很多都在双线市场销售,双线城市因为地方保护我们现在也很难做,6个双线市场有5个各自守着一个汽车品牌,所以公司现在学习五菱的思路,走低端路线卖奔奔为主。 当前家庭第二辆车买电动车的比较多,但是未来必须得击碎家庭唯一一辆车是电动车的瓶颈。未来电动车需要的特点:速度快、加速好、智能化、科技感、未来感。 2. 新能源产品设计语言的指引?动感、未来、科技。智能座舱是华为做的。C385我们调研市场反馈非常好。 3. 新能源产品的规划和营销的思路?最终的情况可能就是纯电和氢燃料,但是我们过程中还是会引入一些增程和PHEV,因为目前还是有续航焦虑的。10%以上的家庭可以装充电桩。我们做了一个调研,中国城镇家庭能够装充电桩的比例大概7%-11%。目前电动车保有量渗透率才1%。我们所有新能源产品加起来应该有30款,2030年目标100万辆。 4. 明年12万的目标?都是EPA1的销量目标。 5. 未来两年新车规划?明年上2个轿车,一个比较“酷”,大体上不输model 3,一个比较可爱的小车,可能用这2个来取代一些奔奔的市场,奔奔现在供不应求,电池供应不足。有些客户觉得奔奔长得比较老气,不适合年轻人的审美。后年至少有一个车,有1款紧凑型的SUV,未来基本每年1款车。 6. 长安新能源科技目前的计划以及各位股东未来的分工关系?股东主要是政府平台和基金,主要提供资金支持、为产业布局助力、争取政策,如零部件体系当中,帮公司来进行合资合作的牵头牵线,对于业务层面还是我们自己的团队在做,长安汽车主要给我们提供代工。 7. 和华为合作的模式?华为的东西不便宜,我们的定位又是普及者,所以我们这个车上用的华为的东西就不是特别多,另外高端品牌上用的华为的东西就非常多,华为在硬件方面介入比较深了。长安的新能源两大布局是有分工的,我这边出问题会影响到长安新能源战略经济推进的节奏和时间。高端品牌长安认为它是一个家族企业,做好了会让我们的品牌更进一步操作(评论:公司抓住市场两极分化特点,用两个品牌抓住市场需求) 8. 长安V标、UNI、高端品牌这几个品牌资源上的共享?设计和营销部门团队的共享?UNI目前还只是长安V标下面的一个高端序列,但未来怎么走还不确定。会有一些借用,特别是售后方面。我们电池现在也是首位车主终身质保了。通过前台差异化,后台集中来降成本。新的东西我们可能都先用在高端车上,然后再逐步用在所有车上,摊薄成本。 9. 缺电的影响什么时候可以缓解?下个月基本可以完全解决,奔奔在手的订单基本可以解决了。去年年初疫情几个电池厂把去年上半年扩产计划都停止了,下半年市场恢复销售情况比较好,去年下半年电池厂才开始扩产,叠加了需求恢复和需求提前的影响。但是还要看芯片的情况,马来西亚封城了,恩智浦主要的厂就在马来西亚,我们情况还好一年就几万台。 10. 长安汽车管理层在长安新能源后续有没有持股计划?还在做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管理层持股的。国资委认为我们的持股方案还需要完善,当时长安没有入“双百”,还有国企性质,所以员工持股不好操作,我们现在又重新在申请“双百”。15:40-17:10 智能化业务交流主讲人:智能化研究院常务副总经理 贺刚战略规划部总经理 余成龙 长安汽车战略2018年8月24日,长安汽车发布智能化“北斗天枢”战略,从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以“在你身边,相知相伴”为理念,基于客户体验,定制满足客户需求的“汽车平台”和服务。 全球研发布局建立起“两国两地”,“内外协同”的研发格局:两国两地:重庆——全球研发中心智能化研究院;重庆——软件科技公司;美国底特律——美国研发中心。内外协同:成立“长安华为”、“长安腾讯”联合实验室;建立长安院士工作站;牵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长安汽车的智能化成果一、持续领先的智能化产品APA5.0,APA4.0、集成式自适应巡航、全速自适应巡航、智能语音、在线地图等70余项智能产品实现量产搭载,其中15项为国内首发2018、2019、2020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智能汽车指数第一名。 1、智能驾驶长安智能驾驶已取得“十二个”里程碑式成果。实现ACC/IACC/AEB/FCW/APA等40余项产品量产搭载,其中AEB-P、IACC、APA4.0/5.0/6.0等技术为中国品牌首发。智能化指数连续三年第一。去年3月实车发布达到量产状态的3级智能驾驶核心技术,实现交通拥堵智能驾驶TJP、高速智能驾驶辅助HWA、智能换道辅助UDLC,树立了中国智能驾驶领域行业标杆。今年3月成功首发APA6.0远程智能泊车技术,使用手机端实现远程监控泊车,相隔19公里成功完成了垂直、平行、斜列等一系列车操作,生动演绎了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场景。 2、智能座舱通过在UNI-T车型搭载情绪识别,视线亮屏等功能实现差异化亮点功能首发,推动智能交互向有温度、有情感发展;通过在UNI-K车型全新驾驶信息安全窗、四屏联动等功能,实现高频信息快速关注,适时信息按需查看,打造安全、高效的未来科技智慧座舱。 3、智能车控车控部分传感/执行模块实现即插即用;自主软硬件开发能力持续提升;控制器集成度及软硬件开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模块化软硬件设计、传感、执行模块即插即用,可达到无缝切换;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领跑行业,控制器在多个项目量产,质量表现稳定可靠;车控控制器集成度提升显著,由二合一提升至六合一;BCM应用软件平台化,完全通用于多硬件平台,适应多个变体项目量产,大幅减少开发周期和成本。 4、智能车云为用户提供终身免费的智能网联功能,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全新的功能体验与持续更新。实现数字钥匙、远程泊车、远程控车、千里眼、远程诊断、AI用车顾问、OTA等远程管车功能。为用户提供在线音乐电台、智能推荐、家居联动、在线主题、在线壁纸、在线导航等互联娱乐功能。 二、持续领先的智能化技术核心技术研究:已掌握自动驾驶、智能互联、智能交互及支撑技术等213项智能化技术;标准:牵头《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等3项、参与《汽车网关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等18项智能网联汽车国家标制定工作,2019年完成《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发布;专利:完成发明专利254项,实用新型37项,软件著作权29项。 1、整车电子电器架构平台CIIA2.0长安智能电子电气架构,是长安自主研发,采用域架构方式,主要由CDC(智能座舱域)、VDC(整车控制域)、ADC(智能驾驶域)三大域控制器及智云平台构成。整车控制域(VDC):主要功能逻辑上移到VDC,支持端内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化;智能座舱域(CDC):支持5G联网和多屏多摄像头的接入,基于SOC高算力打造智能交互座舱。智能驾驶域(ADC):实现L3+自动驾驶功能;智云平台:提供车云间的数据连接,实现数据闭环。 基于整车电子电器架构平台,建成V3.0 OTA通道能力,支持娱乐域、车控域10余个控制器的OTA迭代升级控制器包括:车控域IBCM,RFBT,GW,APA等,娱乐域OS,MCU,ECU,IP,4G等。未来将继续拓展,支持主动驾驶,动力底盘域的OTA升级。2020年累计实现22次0TA,覆盖10款车型,涉及新功能导入6次,潜在问题改善16次。预计21年年底完成OTA 4.0,可控制所有域,速度是以往的1/5,提高用户体验感。 2、智能驾驶长安汽车UNI-T用5R5V12U1HPP架构搭载多达28项智能驾驶功能,特别是交通拥堵自动驾驶达到L3级水平,APA 6.0远程智能泊车全球首发。在法规允许后,长安将第一时间推出搭载L3级智能驾驶技术的产品。 3、智能座舱通过对主板兼容性、硬件选型、安装结构等方面进行平台化设计,将座舱硬件状态从15个减少到2个,开发周期由12个月减少到4个月。通过对车机系统软件、4G软件、MCU软件、生态软件等方面进行平台化设计,系统软件、4G软件、MCU减少到1种,开发周期由9个月压缩至4个月。通过在UNI-K车型搭载长安CA-0S1.0系统,初步掌握系统软件集成技术,实现系统软件的自主开发;依托智能座舱1.0技术研究项目,初步掌握座舱仿真技术,实现10个仿真体验场景。目前有一款产品进入到关键阶段,目前处于保密阶段。 4、智能云平台打造国内自主车企首个百万级智能网联汽车混合云平台,赋能产品、研发、服务实现了车云平台能力的全集团共享,为CS75PLU5、UNI-T、欧尚X5、新能源等车型提供了先进的智慧云服务,支撑云相册、远程拍照与直播、数字钥匙无限分享、OTA云,长安引力APP智能控制等创新功能,累计接入超130万辆。建成长安最大规模的大数据存储计算集群VDS2.0,超过5PB的大数据存储处理能力,推出了智数慧眼系统、功能活跃、亏电预警、耐久指标分析、大屏监控系统等数据应用从0-1带动了研发系统的数据思维。 5、核心软件算法应用层:具备车控类应用(如BCM\PEPS\TPMS\IP\LCM等)的开发及定制化开发的能力;中间层:具备全自主开发的中间件软件平台,具备基于工具链的行业标准AutoSar的软件架构的模块配置、软件集成及软件工程化能力;底层算法:具备PEPS的扫描算法、射频类的加解密安全算法、仪表燃油算法等的开发及集成能力。 三、模式创新建立软件科技公司,大力发展软件能力,打造软件核心竞争力业务已覆盖座舱、车控、车云、驾驶、动力、底盘、热管理、测试等业务领域,目前共有员工1000余人。其中智能驾驶感知决策算法等核心人员300余人;目前已基本形成基础软件平台框架,实现座舱软件平台、车控软件和云端软件自主量产搭载。完成由“卖车”向“卖车+卖软件”的商业模式转变,打通2个领域的车载软件付费模式,成功完成拉新、留存、收费、结算。在CS35 PLUS车型上,通过远程控制空调功能,实现在车控领域软件付费模式打通。在CD 569车型上,通过主题换肤、AI助手语音个性化、应用商店等功能,实现座舱领域软件付费模式打通。 全面推进软件定义汽车,打造软件核心竞争力长安汽车将软件与效率打造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打造软件平台、构建生态体系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内,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软件+数据为手段,通过构建“数字底座+开放平台+核心应用+持续开发验证环境”,形成完善的软件定义汽车数字服务生态体系。 以“将软件能力打造成为核心竞争力”战略为指引,构建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业务能力、基础能力、流程体系、组织保障以及商业模式,推进长安软件定义汽车,分三个阶段实现持续的技术引领和商业成功。 产品持续进化,提升智慧体验围绕用户驾驶和出行需求,将整车打造成为一个用户“行程”中可持续提供个性化、场景化、安全、舒适、品质体验的服务平台,不断迭代升级产品,提升智慧体验。下一代更注重AI、情感功能。 1、智能驾驶2020实现部分程序完全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 2、智能座舱围绕用户安全,个性需求,打造人车环境生态融合的一体化开放座舱,形成差异化体验。 3、智能车云长安智能车云平台通过“数据转发共享、数据分析型共享、数据应用共享、开放接口API"等多种方式对各专业赋能。通过数据与云服务支撑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整车、数字产品等专业的高效持续迭代,生命周期内服务收入增加20%。 掌握核心技术,打造技术力持续领先以“软件定义汽车”技术架构为统领,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库,掌握“芯片+操作系统+中央控制”平台能力,同时建立数字化、端云仿真、核心算法等核心能力,实现差异化领先。 1、电子电气架构2022年前完成CIIA2.0架构开发(整车控制、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2023年完成准中央架构,2025年完成中央架构,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操作系统2021年-“启动”:搭建开发团队,完成技术评估,选择合作伙伴。基于控制器硬件,设计CVOS软件架构,启动开发。2022年-“培育”:完成功能开发;构建统一的软件开发,持续集成,自动化测试流程,支持快速迭代;2023年-“收获”:基CVOS技术研究项目的成果,成立量产项目,选择一到两款车型,实现量产落地。 3、整车功能应用层-智能驾驶全栈构建智能驾驶自研4大体系能力、5大算法能力、3大工程化能力和核心资源控能力,支持公司战略"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的达成,支持每年有1~2项技术实现首发。自主应用层软件,便于系统拆分、降本,快节奏实现差异化功能;关键能力自动驾驶软件算法能力多路并举快速自建:成熟的核心功能软件算法,直接采用外购或者资本合作方式进行白盒算法获取;尚未成熟的核心功能软件算法,根据市场需求与行业趋势,依托自动驾驶量产与技术研究项目,采用自研或外购方式进行建设。与互联网公司的能力差异主要为:工程化能力强于互联网公司,算法能力弱于互联网公司。基因自带安全性、可靠性、用户体验的传统车企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产业化节奏、基于智能驾驶架构统一,智能驾驶规划为3平台,ADS1.0为基础平台,最高实现NDA2.0+APA6.0+功能;ADS2.0为实用型平台,最低实现NDA2.0+APA6.0+,代替ADS1.0达成降本,最高实现NDA3.0+APA7.0,扩展功能场景;更高级平台以高算力、多传感、水冷系统、全冗余为主要特征,支持L4 Robotax21年将完成ADS2.0的开发。围绕智能座舱行业领先的总体目标,以“2021年行业看齐,2023年行业领先”的策略推进座舱建设,从能力建设、体系规划、平台开发、产品线规划等四个方面自下而上地打造具有安全、高效、科技体验的智能座舱。产品线:每年行业首发一个功能平台开发:座舱平台实现“1年一小改、2年一大改”;平台状态收缩到高配、低配两种配置。体系规划:形成“预研一代,开发一代,应用一代”的梯次化开发格局。能力建设:提升座舱体验设计、系统集成,核心算法、座舱仿真、测试验收5大能力,夯实能力基础底座 3、整车功能应用层-核心算法围绕驾驶、座舱、车控、底盘、动力五大业务方向,掌握视觉、语音、定位、规控、整车状态监测、动力控制、操控差异化7大类29种算法与模型 4、云端大数据持续打造统一的云端数字化平台,实现500万设备接入。实时性车辆云控、超10PB数据处理与分析、AI训练仿真闭环、远程车辆诊断、V-IOT应用开放六大关键能力提升,赋能“产品体验、研发改进、数字生态”,增加生命周期收入,国内汽车行业领先-围绕汽车应用场景,实现数字孪生和数据闭环,推进汽车数字化,提升开发效率。-搭建智能汽车数据服务与传输框架,实现数据闭环-基于数字孪生的云端镜像,支撑多端场景重构、0代码或低代码添加新的功能模式,大幅提升产品开发效率-以在线仿真测试和远程诊断为典型应用,加快实现端云一体化数据应用,后续不断深化拓展应用场景。-初步实现自动驾驶感知成长与仿真验证的端到端打通,为仿真与效果验证业务提供不少于500个回灌场景-打造智能云诊中台,为多渠道系统提供诊断服务,实现远程解决问题超过20% 模式创新通过战略合作、建立团队、孵化子公司三大路径,推进“6+16+4”任务实施:-6——战略合作:芯片、显示屏、网络、卫星绝对定位等方面与行业领先开展战略合作-16——自主团队:芯片建立订制团队;操作系统建立控制/安全/生态/开源4大类操作系统开发/迭代团队;核心算法建立视觉/语音/定位规控/动力控制/操控差异化6大类差异化算法开发迭代团队;控制器建立TUH/ADAS、动力、底盘域控代工设计团队;卫星建立“卫星+地基”定位应用团队-4——孵化子公司:孵化芯片设计子公司,数据运营子公司、控制器零部件子公司、算法子公司。 建设CAMS长安生态与开发者服务平台,赋能数字生态创新,构建能力开放机制,让售车只是开始。提供生态与开发者服务,构建数字化生态圈,探索第三方互联网应用、软硬结合特色功能、智能硬件、自动驾驶场景服务。通过标准预装和长尾生态协同策略带来用户体验提升和商业效益。 商业模式创新:打造由“卖车“向“卖车+卖软件”转变的盈利模式,采用分两步走的策略,持续研究软件变现模式。2021年实现软件付费业务“0-1”的突破,以已上市车型进行试点,走通2类软件变现业务2022年至2025年实现软件付费业务“1-N”的扩属,系统化建立软件付费业务能力体系,以硬件预埋软件激活、软件升级。换件升级等式开展付费业务,实现营收收入达到150亿元 智能化交流(余总)智能驾驶、智能网云、智能交互发展顺利。到目前为止,智能网云已应用于20万辆,位于全球前列。硬件方面,未来将加快规模应用,同时重新梳理技术架构。电子系统,需要关注相关技术能力;需要形成行业产业布局。首先关注研发能力布局,同时构筑长安旗下智能网联研发。加强合作,和比较领先的科技公司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发展目标:把智能化作为产品提升、品牌提升的核心,聚焦多元;加快软件定义汽车,把握核心技术,目前已成立软件中心,独立发展;加大资源布局,打造新的增长模式。 Q&A:1. 智能化驾驶团队300人具体怎么拆分?分为产品定义、系统架构、设计与开发、软件算法、测试、体验验收等。重点在产品定义和系统架构算法,这两块布局占一半的人,剩下的人主要就是代码开发和测试等。 2. 公司招募汽车工程师的竞争力?成立了软件科技公司,独立于长安体系外的,拿市场薪酬的,主要布局在重庆和上海,另外我们也推进了员工持股。长安的汽车销量比较大,有数据采集的优势。总体来说我们研发人员稳定性还是可以的。 3. 我们和华为做的电子电器架构的差距?人才引进方式?目前准中央的架构只有特斯拉一家,准中央是指将控制器物理的集中在一起。国内所有车厂基本采用分布式结构,向域控式、中央架构发展。中央电子电器架构的挑战之一是芯片算力跟不上。电子电器架构的人才我们都是通过海外Tier 1引进的。AI算法人才基本都是引进的,目前总数应该有50-60个人。AI领域涉及的比较晚,各大主机厂基本用的还是Tier 1供应的,今年上的新车可能就会用整车厂自己研发的了。 4. 华为和长安的合作智能化研究院这边也会参与吗?是的,首先产品定义在我们这,应用在我们这。驾驶和座舱属于华为,我们做定义、架构、验收。 5. 合作方式与北汽极狐的差别?北汽整套用的是华为的,整体应该是华为做主导。极狐的激光雷达是朝着侧面的,这个可以达到接近200度的一个辐射,这个应该就是华为的建议。华为在北汽那边应该支持了100个人,北汽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我们和华为互动较为频繁,目前重庆这边有华为的几十个技术人员和我们一起办公。对于华为内部来说,和各个车企的合作成果是不能互通的。 6. PPT中讲的技术是只会用在长安自主吗?不是,我们的概念是大长安,包括合资也可以用我们的技术。 7. 芯片有计划自己设计吗?在考虑中,可能会找合作伙伴开发,也可以成立合资公司。 8. 用华为的操作系统等,数据的归属?车的数据在车上,用户的数据在用户那里。 9. 和华为的合作主要以高端品牌为主?是的,操作系统的升级还是我们做。其他品牌就是个别零部件在合作。我们负责做架构升级,双方会进行交流。 10. 华为和北汽合作一整套东西大概10-15万,合作之后价格能下降吗?规模效应肯定会降低成本的。 11. 各个整车厂都在搞软件公司,怎么看这个?后续会有一些公司淘汰吗?车企现在布局软件,未来应该都能构建自己的终端,逻辑类似于发动机,以前大家都没有发动机,现在大家都有发动机了。淘汰是持续的,我们做第三次创新创业也是因为怕被淘汰。 12. 自研的自动驾驶方案和华为的技术是不是还有差别?现在是一套方案在跑还是多套方案在同时推进最后看哪个胜出?有差别,我们还是致力于实现量产,不是做demo,我们强调成本合理。 13. 传感器算法谁来做?有的是供应商,有的是我们自己做。 14. 算法场景如何设计?我们基于场景特征设计,得考虑整体顶层利益,包括安全、隐私、便捷等。以车载微信为例,迟迟不推出是因为它首先得考虑安全。 15. 在芯片采购上,不会选择高端,而是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种类?不全是,我们会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配置。 16. 和华为合作的车,算法层面的融合、定位、决策规划如何分工?我们和华为的合作不局限于一种,采取多路并举,今后可能采取新模式。 17. 仿真场景的数量?不太记得,10万个左右,但还不足以满足客户需求。 18. 数据的自动标注、自动处理?和很多企业在合作,包括华为、腾讯。19. 3代ADAS对于芯片算力的规划?1.0是100多t,高阶是1000多t。目前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还是主要是海外厂商。这两代的供应商已经确定了,下一代的还没定,但是不会押宝在一个供应商上。 20. 多条腿走路,300+人的团队精力是否足够?300+人只是和自动驾驶相关,云、AI等方面的人员都没算进去。同时我们在引进人才,目前智能化产品才900人,目标为1200人。软硬分离是未来必然趋势,我们走在行业前端。 21. ADS对应车型?对应ADS1.0的UNI-T预计21年7月上市,UNI-K会晚一些。预计应用在自动驾驶的控制上,具体不太清楚。1.0的供应商是博世。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