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聚丙烯(简称EPP)是以聚丙烯为基础树脂制备的发泡材料。聚丙烯(PP)发泡材料与其它常见的发泡材料相比,在使用性能、生产成本及环境影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泡聚丙烯上游为聚丙烯行业,下游行业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建筑、食品包装材料等领域。
发泡聚丙烯是一种新型材料,它是以高分子为基体,将大量气泡作为填料而生成的复合材料,因其具有质量轻、隔热效果好、缓冲能力强、绝缘、防腐、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是现代人生产生活的必备材料。近年来我国发泡聚丙烯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1年中国发泡聚丙烯市场规模达到22.33亿元,同比增长9.41%。2015至2021年,我国发泡聚丙烯产能自2.85万吨提升至6.6万吨,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02%,产能利用率从81.05%提升至84.55%。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泡聚丙烯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各种包装、以及车辆运输时对物品的保护、汽车的制造材料,还有就是最重要的建筑行业中的发泡聚丙烯的使用,这些市场的需求极大的加大了对发泡聚丙烯的需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发泡聚丙烯产量达到5.58万吨,同比增长10.5%;需求量达到8.12万吨,同比增长5.45%。
华经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使用桌面研究与定量调查、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的剖析发泡聚丙烯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产业链、竞争格局、经营特性、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等。科学使用SCP模型、SWOT、PEST、回归分析、SPACE矩阵等研究模型与方法综合分析发泡聚丙烯行业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竞争格局、技术革新、市场风险、行业壁垒、机遇以及挑战等相关因素。根据发泡聚丙烯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精心研究编制《2023-2028年中国发泡聚丙烯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为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投资决策、战略规划、产业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发泡聚丙烯行业发展状况综述
第一节 中国发泡聚丙烯行业简介
一、发泡聚丙烯行业的界定及分类
二、发泡聚丙烯的主要用途
第二节 发泡聚丙烯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三、出口关税政策
第三节 中国发泡聚丙烯行业发展状况
一、中国发泡聚丙烯行业发展历程
二、中国发泡聚丙烯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发泡聚丙烯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 发泡聚丙烯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中国发泡聚丙烯生产现状分析
第一节 发泡聚丙烯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发泡聚丙烯产能概况
一、2018-2022年度产能分析
二、产能配置与产能利用率调查
三、2018-2022年度产量分析
第三节 发泡聚丙烯市场容量概况
一、2018-2022年度市场需求分析
三、2018-2022年市场容量分析
第四节 发泡聚丙烯产业供需平衡情况
第三章 中国发泡聚丙烯行情走势及影响要素分析
第一节 2018-2022年中国发泡聚丙烯行情走势回顾
第二节 中国发泡聚丙烯当前市场行情分析
第三节 影响发泡聚丙烯市场行情的要素
第四节 价格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第五节 2023-2028年中国发泡聚丙烯行情走势预测
第四章 发泡聚丙烯行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 发泡聚丙烯行业产业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发泡聚丙烯行业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发泡聚丙烯企业竞争分析
第四节 中国发泡聚丙烯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第五章 发泡聚丙烯产业营销分析
第一节 发泡聚丙烯行业主要销售渠道分析
第二节 发泡聚丙烯行业营销现状分析
第三节 发泡聚丙烯企业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二、价格策略
三、渠道策略
四、促销策略
第六章 发泡聚丙烯行业国内重点生产企业分析
第一节 燕山石化公司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第二节 无锡会通轻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第三节 上海众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第四节 苏州德龙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第五节 苏州祥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第七章 中国发泡聚丙烯产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 投资环境
一、资源环境分析
二、市场竞争分析
三、政策环境分析
第二节 投资机会分析
第三节 投资风险及对策
第四节 投资前景
第八章 发泡聚丙烯行业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发泡聚丙烯行业发展策略
第三节 发泡聚丙烯行业投资建议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