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动
登录注册
次新股基本面之:苏州天脉【2024年10月15日申购】
股痴谢生
2024-10-14 18:53:29 甘肃省

一、主营业务

发行人主营业务为导热散热材料及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热管、均温板、导热界面材料、石墨膜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以及安防监控设备、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领域。

发行人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导热散热产品的研究与应用,致力于成为业内领先的热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发行人在材料配方、加工工艺、产品结构、自动化等多个方面掌握了自主核心技术,能够为下游行业客户提供精准的导热散热产品及创新的散热解决方案。

作为行业内少数同时具备中高端导热材料和热管、均温板等高性能导热散热元器件量产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人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产品性能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居于行业较高水平,并在导热散热领域形成了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产品大量应用于三星、OPPO、vivo、华为、荣耀、联想、华硕、蔚来汽车、宁德时代、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极米、松下、京瓷、罗技等众多知名品牌终端产品,与上述品牌客户以及比亚迪、瑞声科技、富士康、启碁科技、中磊电子、长盈精密、捷邦科技等国内外知名电子配套厂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以 5G、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战略的全面推进,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伴随电子产品性能越来越强大,内部元器件集成度和组装密度的提高将导致其工作功耗和发热量不断增大,对导热散热材料或元器件的需求愈加突出,发行人业务将持续受益于下游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发行人主要产品介绍

1、主要产品及用途

公司产品涵盖各类主流被动散热产品,主要用于将电子设备内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及时高效地传导、扩散到外界,从而保证电子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热管、均温板、导热界面材料、石墨膜。

(1)热管与均温板

image.png热管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新型传热元件,不需要外界提供动力,具有快速导热功能。热管利用了工作介质在真空条件下低沸点的原理,可实现常温下极速将热量从加热端传导至冷凝端,适用于需要将热量快速传导的场景。

image.png

均温板工作原理与热管相似,但在传导方式上有所区别。热管为一维线性热传导,而均温板中的热量则是在一个二维的面上传导,可以将点热源瞬间扩散成一个面热源,具有更高的导热散热效率。同时,均温板在结构设计上,能够集成解决多个高功耗器件的散热需求,比热管拥有更高的灵活度。

热管技术最早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随着热管技术的不断进步,热管技术被逐步应用于计算机、通信设备等散热领域,近年来,随着终端电子产品向薄型化、多功能化趋势发展,散热问题愈加突出,热管、均温板凭借优异的传热性能,越来越多地被引入电子产品散热设计,渗透率持续提升,成为主流的散热产品。

公司热管、均温板产品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通信基站、投影仪、无人机等领域,用于解决高功耗芯片、光源、大功率显示模块等高功耗器件的散热问题。

(2)导热界面材料

导热界面材料是置于发热器件和导热散热器件之间,用于降低它们之间接触热阻所使用的材料的总称。

由于微电子材料表面和导热散热器之间存在极细微的凹凸不平的空隙,如果将它们直接安装在一起,则它们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较小,其余均为空气间隙,而空气为热的不良导体,导热系数极低,将使得电子元件与导热散热器件的接触热阻非常大,严重阻碍了热量的传导,最终造成导热散热器件效能低下。

使用具有高导热性的导热界面材料填充满这些间隙,排除其中的空气,在电子元件和散热器间建立有效的热传导通道,可以大幅度降低接触热阻,使散热器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

image.png公司导热界面材料主要包括导热片、导热相变材料、导热凝胶、导热膏等,经过持续的研发积累,公司形成了 4 个大类 17 个小类 200 多个型号的导热界面产品,是国内同行业生产企业中产品品种最丰富的企业之一,在产品导热系数、可靠性等关键指标方面处于行业较高水平,主要产品情况如下:

image.png

image.png

(3)石墨膜

image.png

石墨膜是以聚酰亚胺膜为原料,经过碳化、石墨化后压延而成,根据产品形态的不同,公司对外销售的石墨膜产品包括石墨卷材和石墨片材,其中,石墨卷材为半成品形态,需客户进一步模切后使用;石墨片材一般是经过模切后的成品,可以直接应用于电子产品之中。

石墨膜具有柔韧、耐高低温、化学性稳定以及良好的水平传热能力,水平方向上热扩散能力强,在消除小型化智能电子设备局部热点、平滑温度梯度以及改变热流方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公司石墨膜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热量通过石墨膜在水平方向上迅速扩散,形成较大的导热表面积,从而有效地将热量转移,提高设备散热效率。

二、发行人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所属行业及确定所属行业的依据

公司主营业务为导热散热材料及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公司属于“C3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C398 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公司属于“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C398 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三、行业情况

1、行业概述

高温会对电子产品性能和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热失效问题,从而引起整个电子产品的故障,相关研究表明,电子元件的故障发生率随工作温度的提高呈指数增长,散热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端电子器件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导热散热材料及元器件主要用于解决电子产品的热管理问题,通过将电子设备内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及时、高效地传导到外界,可以有效提升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作为电子产品组件的核心构成,导热散热行业伴随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宽而迅速发展。近年来,受益于下游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安防、基站、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等市场的发展,全球导热散热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同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产品发展趋向于高性能化、微型化和密集化,产品内部集成度的提高使其散热空间更为狭小,散热问题更加突出,这一趋势也为导热散热材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image.png

根据 BCC Research 于 2023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2023-2028 年,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8.5%,市场规模将从 2023 年的 173 亿美元增加至 2028年的 261 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

2、所属细分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我国导热散热行业相较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电子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我国导热散热产业作为下游行业重要的配套行业,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从全球导热散热产业整体发展来看,在导热散热行业的一些细分领域,发达国家或地区在高端市场仍然占据优势地位,国内导热散热企业在技术实力、工艺水平、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较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但近年来,得益于中国电子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崛起,推动了国内导热散热行业的快速发展,导热散热产品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以发行人、中石科技等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在相关细分领域已具备较大的业务规模以及较强的技术实力,并具备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行业特点

(1)周期性

导热散热材料及元器件广泛用于智能手机、计算机、安防监控设备、通讯设备、LED、汽车电子、工业电子等领域,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同时,以消费电子类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行业整体周期性特征并不明显。

(2)区域性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电子制造行业的主要集聚地,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行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3)季节性

本行业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但季节性影响不明显。受春节假期等因素的影响,本行业一季度产能相对较低,而三、四季度是消费电子行业的生产、销售旺季,欧美市场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以及国内十一黄金周、“双十一”网络促销集中于四季度,电子产品销量较大,消费电子品牌商一般会提前进行生产备货。因此,导热散热行业同样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半年订单一般好于上半年。

5、主要下游行业发展及散热需求情况

发行人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领域,以及安防监控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随着下游行业电子设备不断向高性能化、智能化、薄型化等方向发展,对散热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下游行业的发展将较大地推动本行业的快速发展。

(1)消费电子行业

消费电子领域是导热散热材料及元器件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目前,以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最大,未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AR、VR、无人机等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不断成熟,相关散热需求还将持续提升。

1)智能手机

①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 IDC 的统计数据,全球智能手机在 2013 年首次突破 10 亿台,近年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2023 年,受全球经济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所下滑,但随着 5G 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大屏化、高性能化、折叠化的应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仍然可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市场出货量水平。

image.png智能手机中包含许多会产生热量的组件,主要包括处理器、屏幕、摄像头模组、电源管理模块等,热量的堆积对设备使用体验、性能表现、使用寿命均具有重大影响。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内部器件发热量的提升使得散热问题越来越引起消费者和各手机品牌厂商的重视,智能手机散热市场逐步发展成为散热行业重要的应用市场。

②热管、均温板已成为智能手机主流的散热解决方案

传统的智能手机通常采用“导热界面材料+石墨膜”散热方案。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性能及功耗的增加,以及薄型化热管、均温板生产工艺的不断成熟,热管、均温板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已逐步发展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主流散热解决方案,各手机品牌商代表性机型的散热方案如下:

image.pngimage.png③5G 手机的渗透将催生更大的散热市场需求

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5G 手机渗透率将快速增长,根据 IDC 的预测,2020年,全球 5G 手机出货量约 2.4 亿台,渗透率约 19%,至 2024 年全球 5G 手机渗透率将增长至 58%,出货量将达 8.4 亿台,5G 手机的普及应用是未来智能手机市场重要的发展趋势。

相较于传统的 4G 手机,5G 手机由于产品性能的提升以及内部功能性器件的升级,散热需求大幅增加,将催生更大的散热应用市场,具体表现如下:

image.png2)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属于成熟的消费电子产品,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淀,终端市场普及率较高,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产品换代及软硬件的升级。根据 Statista 的统计数据,2014 年至 2019 年期间,笔记本电脑整体出货量基本保持稳定。2020 年及2021 年,受益于居家办公和在线教育等需求的增长,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大幅增长,并连续两年出货量超过两亿台。2022 年及 2023 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image.png笔记本电脑内部的两大发热核心分别是 CPU 和 GPU,在高速运算下会产生大量热量,散热不及时导致的核心元器件被烧坏是笔记本电脑出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笔记本电脑通常采用导热界面材料、石墨膜、热管、散热风扇等导热散热材料的组合进行散热。随着轻薄化携带、工作和日常娱乐的多元化需求的增加,高性能化和轻薄化发展将催生笔记本电脑领域更多的散热材料需求,从而推动笔记本电脑散热市场的发展。

(2)安防设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会公共安全建设的重视,在安防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推动了安防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统计预测数据,2020 年国内安防摄像头的出货量为 4.1 亿颗,2016-2020 年复合增长率达 13.16%,出货量增长迅速,随着“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等重大工程建设的推进、社会安全意识提高带来的民用安防市场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安防行业前景仍然广阔,预期到 2025 年出货量将增长至达到 8.3 亿颗。

image.png发热是安防设备电子元器件老化的主要原因,随着安防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安防设备内部 SOC 芯片、图像处理器、红外灯等发热器件的散热需求持续提升,对设备散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安防摄像头内部,以导热界面材料为主,主要用于提升安防设备的散热表现以及使用可靠性。近年来,随着安防行业的持续发展,安防市场正逐步发展成为散热行业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3)汽车电子

汽车电子是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车载电子装置的总称,主要是起到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娱乐性等作用。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推动下,汽车电子愈发重要,现已成为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赛迪智库发布的《2020 年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形势展望》,在政策驱动、技术引领、环保助推以及消费牵引的共同推动下,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电子渗透率的提高,近年来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成本占比持续增长,从 2000 年左右的 25%上升至 2019 年的约 45%,未来仍将持续提升。

image.png长期来看,全球汽车产业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前景明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 3,016.1 万辆和 3,009.4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 958.7万辆和 949.5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市场占有率达 31.55%。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工信部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到 203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预计将达到 50%以上,新能源汽车领域潜在增长空间广阔。

导热散热产品在汽车电子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其主要被应用于电子电源、传感器、汽车信息系统、导航系统等的散热场景;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取代传统的内燃机系统成为汽车的核心,新能源汽车基于整车安全性、驾驶舒适性等因素的考量,对于热管理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导热散热产品也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动力电池包、电源转换及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之上。

随着各国燃油车禁售计划推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5G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导热散热产品作为汽车电子热管理的重要载体,也将受益于汽车电子市场的蓬勃发展。

四、竞争对手

1、细分市场规模、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地位

(1)热管、均温板

1)细分市场规模

image.png热管、均温板属于具备较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器件,其早期应用主要包括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随后被引入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领域的散热设计。近年来,随着以智能手机、汽车电子、5G 基站为代表的新领域散热需求的增加,以及热管、均温板工艺技术的进步,热管、均温板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研究机构 Technavio、Research and Markets 的预测数据,2021 年,全球热管、均温板市场规模分别约为 29.72 亿美元和 7.04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将分别达到 37.76 亿美元和 11.9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6.17%和 14.20%。

2)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地位

热管、均温板领域,以古河电工、尼得科超众、双鸿科技、奇鋐科技为代表的日本、中国台湾厂商进入该领域较早,在传统的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市场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智能手机、5G 基站等领域也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

热管、均温板技术要求较高,批量化生产需要长期的工艺技术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公司是行业内较早进行热管和均温板产品研发和实现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之一,凭借在该领域的布局优势,公司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了三星、OPPO、vivo、华为、荣耀、摩托罗拉等品牌客户的认证,实现规模化供货。

近年来,公司通过持续的工艺技术改进和生产自动化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生产效率、缩短交付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使得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并推动了热管、均温板产品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快速渗透。目前,公司热管与均温板产品在消费电子领域已建立较为领先的市场地位,在 2023 年全球前 10 大智能手机品牌中有 7 家品牌是发行人客户,同时,依托强大的配套研发和交付能力,公司也成为前述客户同类产品的主力供应商,打破了该领域被境外厂商垄断的格局。

在智能手机领域,对于绝大多数智能手机机型,不会同时采用热管及均温板方案,因此,假设一部智能手机仅使用一件热管或均温板,不存在两种方案同时应用的情况,则报告期内,公司均温板、热管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合计出货量分别为 11,041.43 万件、12,172.28 万件和 11,061.19 万件,根据 IDC 和 Omida 的统计数据,报告期内,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分别为 13.55 亿台、12.06 亿台和 11.70 亿台,据此估算,公司均温板、热管产品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比例分别为 8.15%、10.09%和 9.45%,产品渗透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除在智能手机领域精耕细作以外,依托强大的配套研发和交付能力,公司产品也实现了包括华为、中兴、启碁科技、图达通、罗技、极米等在内的重点客户的批量化供货或产品认证,业务领域持续拓展和扩大至电脑、汽车电子、服务器、通信基站、智能家居等行业。

2023 年,公司热管、均温板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2,624.69 万元和 57,987.05万元。根据研究机构 Technavio、Research and Markets 的预测数据,2023 年,全球热管、均温板市场规模分别约为 33.50 亿美元和 9.18 亿美元,折算为人民币的市场规模分别约为 237.18 亿元和 64.99 亿元(按 2023 年末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7.08 折算)。据此估算,2023 年,公司热管、均温板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分别约为 0.53%和 8.92%,在相关领域尤其是消费电子领域建立了较强的市场地位。

公司在该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尼得科超众、双鸿科技、奇鋐科技、深圳垒石、瑞声科技等。

(2)导热界面材料

1)细分市场规模

image.png报告期内,公司导热界面材料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安防监控、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等领域。根据 QYResearch 的预测数据,近年来,全球导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全球导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达到了52亿元,预测到2026年将达到 7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5.57%。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 年中国热界面材料市场调研报告》,2021 年,中国导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预计为 13.5亿元;预计到 2026 年中国导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 23.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1.34%,高于全球市场增速。

2)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地位

导热界面材料领域,由于其核心技术的掌握依赖于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沉淀,中高端产品领域技术壁垒较高,目前,以莱尔德、富士高分子、贝格斯为代表的欧美及日本厂商在全球中高端产品市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绝大多数企业产品种类较少,同质性强,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导热界面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自成立初期即搭建了高学历、多学科背景的专业化研发团队,通过在导热界面材料领域十余年的研发积累,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多元化、定制化的散热需求,公司产品在高导热、高压缩、低热阻、低出油、低挥发等关键指标性能方面不断突破,拥有大量材料的配方储备、实验数据及多领域散热应用经验,以及 200 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产品导热性能和材料特性达到或接近国际市场竞争对手水平,并逐步实现对通信设备、安防监控、汽车电子等中高端散热市场的进口替代,成功进入富士康、中磊电子、海康威视、启碁科技、宁德时代等知名客户供应链,抢占全球高端市场份额。

2023 年,公司导热界面材料实现收入为 1.45 亿元,根据 QYResearch 及观研报告网的预测数据,2023 年,全球及中国导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分别约为 64.59亿元和 16.80 亿元,据此估算,公司导热界面材料全球和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 2.24%和 8.63%,在国内市场集中度较低的背景下,公司导热界面材料份额处于国内市场领先地位。

公司在该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莱尔德、富士高分子、贝格斯、飞荣达、中石科技、傲川科技、阿莱德等。

(3)石墨膜领域

1)细分市场规模

报告期内,公司石墨膜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应用场景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预测数据,2020 年,全球智能手机石墨膜市场规模约为 49.03 亿元;从下游应用领域情况来看,2020 年石墨膜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其中智能手机用量占比 67%,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各占比 10%。据此估算,公司石墨膜产品所处的主要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合计超过 70 亿元,具体市场结构如下:

image.png2)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地位

公司是行业内较早开展石墨膜产品生产的企业。石墨膜下游应用的细分市场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其中智能手机领域整体需求量较大,但市场竞争也相对激烈,公司针对石墨膜业务采取了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通过持续优化石墨膜订单结构,在笔记本电脑等细分领域建立了一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石墨膜领域,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中石科技、碳元科技、深圳垒石、思泉新材等。

2、行业内主要企业情况

(1)双鸿科技(股票代码:3324.TW)

双鸿科技成立于 1998 年,1999 年 11 月转型为综合性专业散热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产品包括散热器、散热片、散热模块、散热导管、风扇等,产品主要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桌上型计算机、服务器、投影机、光驱等领域,主要客户包括戴尔、广达、仁宝、纬创、三星、和硕等。2023 年双鸿科技营业收入为 127.13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 29.48 亿元。

(2)尼得科超众(股票代码:6230.TW)

尼得科超众成立于 1973 年,是散传热产品的专业供应商。2018 年,日本尼得科集团完成对超众科技的收购,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尼得科超众主要产品包括散热片、热管、热板、散热模组等,产品主要应用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工作站等领域,主要客户包括戴尔、英特尔、英业达、广达、仁宝、华硕等。2023 年尼得科超众营业收入为 107.59 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 24.95亿元。

(3)奇鋐科技(股票代码:3017.TW)

奇鋐科技成立于 1991 年,是全球知名的系统散热产品制造公司,主要产品包括 CPU 散热器、散热片、风扇、笔电散热模组、石墨、热管、均热板、水冷散热器﹑水冷板等各式散热解决方案产品,主要用于通讯网络、电力能源﹑交通运输、伺服器、个人电脑及智能手机等领域。2023 年奇鋐科技营业收入为 591.94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 137.25 亿元。

(4)深圳垒石

深圳垒石成立于 2012 年,是一家专注于电子产品散热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包括石墨散热膜、热管、均温板等,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智能手表等消费电子领域,产品应用于 vivo、华为、Google、小米、OPPO 等全球知名品牌智能终端。2020 年深圳垒石营业收入为 4.70 亿元。

(5)瑞声科技(股票代码:2018.HK)

瑞声科技成立于 1993 年,是全球领先的智能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精密制造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瑞声科技旗下瑞声科技(沭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沭阳瑞声”)主要从事微型精密电声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移动通信系统手机相关组件、散热模组等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在热管、均温板领域,与公司业务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2023 年,瑞声科技营业收入为 226.03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204.83 亿元。

(6)莱尔德

莱尔德是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公司,成立于 1898 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市。莱尔德主要从事电磁屏蔽材料、导热界面材料的设计和制造以及提供无线应用和天线产品的一整套系统及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电信、数据通讯、手机、计算机、通用电子装置、网络设备、航空航天、国防、汽车以及医疗设备等领域。

(7)富士高分子

富士高分子由道康宁公司和中外株式会社于 1978 年合资建立,专注于工业硅橡胶的二次开发。主要产品包括导热界面材料、电气连接产品、导光膜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电器、汽车电子、仪器仪表、电脑、电源模块,网络及通信设备等领域。

(8)贝格斯

贝格斯是全球热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成立于 1964 年,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为全球主要的导热产品供货商,主要产品包括导热绝缘垫片、固态导热添缝材料,导热相变材料,导热双面胶带及金属铝基覆铜板等多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电脑、散热器、电源供应器及电马达控制等领域。

(9)飞荣达(股票代码:300602.SZ)

飞荣达成立于 1993 年,主要从事电磁屏蔽材料、导热材料及器件等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能够为客户提供电磁屏蔽及导热应用解决方案。飞荣达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客户包括华为、中兴、诺基亚、思科、联想等。2023 年,飞荣达营业收入为 43.46 亿元。

(10)中石科技(股票代码:300684.SZ)

中石科技成立于 1997 年,是一家致力于提高智能电子设备可靠性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核心产品包括热管理材料、屏蔽材料、EMC 滤波器、EMC/EMP设计整改及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终端、智能家居、通讯、可穿戴设备、数据服务器、医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下游客户包括谷歌、亚马逊、微软、三星等。2023 年,中石科技营业收入为 12.58 亿元。

(11)傲川科技

傲川科技成立于 2004 年,总部位于深圳观澜。傲川科技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导热材料及导热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导热硅胶片、导热绝缘片、导热硅脂、导热凝胶、导热矽胶布等。下游客户包括富士康、LG、明基、长虹等。

(12)碳元科技(股票代码:603133.SH)

碳元科技成立于 2010 年,主要从事高导热石墨散热材料的开发、制造与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三星、华为、vivo、OPPO 等品牌智能终端。碳元科技在超薄热管、超薄均温板、玻璃面板背板及陶瓷背板、绿色建筑五恒系统等领域均有布局。2023 年,碳元科技营业收入为 1.45 亿元。

(13)思泉新材(股票代码:301489.SZ)

思泉新材成立于 2011 年,是一家以热管理材料为核心的功能性材料提供商,主要产品为人工合成石墨散热膜、人工合成石墨散热片等热管理材料,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应用领域,主要客户包括小米、vivo、三星、谷歌等。2023 年,思泉新材营业收入为 4.34亿元。

(14)阿莱德(股票代码:301419.SZ)

阿莱德成立于 2004 年,是一家高分子材料通信设备零部件供应商,为客户提供射频与透波防护器件、EMI 及 IP 防护器件和电子导热散热器件等用于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内、外部的零部件产品,以及包括前期研发设计介入、中期产品开发、后期生产制造和最终产品验证在内的零部件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客户包括爱立信、诺基亚和 Polarium 等。2023 年,阿莱德营业收入为 3.87 亿元。

一、主营业务

公司是一家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发展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主要采用布局智能硬件设备、搭建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信息化软件平台项目的综合服务形式,为农业领域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决策、精准执行、科学管理服务,从而助力实现政府监管服务信息化转型、科研数字化创新、农业产业智能化应用的创新发展。自成立以来,公司的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image.png

2、主要产品及服务的构成

公司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可主要分为智慧农业项目和智能硬件设备两大类,其 中智慧农业项目包括农业物联网项目和信息化软件平台项目两种业务类型。具体 如下:①农业物联网项目(简称为“物联网项目”),利用传感设备等采集农业 生产过程相关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并融合处理,以达到用户通过远程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及科学决策等目的。②信息化软件平台项目(简称为“软件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根据农业领域客户的信息化需求,定制开发具有数据监测、过程管理、智能决策、综合服务等功能的软件平台。③智能硬件设备,包括可直接联网的智能装备、具备监测或检测功能的仪器设备、搭载在物联网或其他装置的传感器等前端硬件,帮助用户达到自动监测、检测、控制等目的。

image.png3、主要产品及服务的基本情况

按照前述分类,公司三类主要产品及服务的基本情况如下:

(1)物联网项目

公司物联网项目应用领域聚焦于农业种植业,提高种植业全周期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对于种植业全周期过程的重要条件(种质资源、耕地质量、病虫害情、环境气候、智能灌溉),公司物联网项目的功能均有覆盖,且以综合运用为主。从筛选、收集、保藏优良种质开始,根据农作物品种定制自动化模型,帮助农作物在合适的土壤、气候环境下生长,观察和监测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情况,根据生长情况适时进行灌溉、施肥,保证农作物健康成长,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节约人力的同时保证农作物品质。

1)物联网项目的功能类别

根据农作物生长的五个重要条件,公司物联网项目可分为耕地保护、植物保护、环境气候、智能灌溉、种子种质五种功能类别,具体如下:

image.png① 耕地保护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条件。党和国家明确要求,严格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牢牢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我国耕保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各省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层面、全国性墒情监测点铺设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数据监测设备支撑,用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升耕地质量数据的覆盖面与时效性。

公司通过物联网建设支撑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搭建耕地质量监测点和国家级墒情监测点,助力实现耕地质量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公司此类产品通常使用土壤墒情监测站、土壤墒情传感器等一体化集成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水分情况)、土壤温度、电导率、pH 值等情况,将相关数据信息上传至云服务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统一、高效地整合分析海量数据,综合考虑当地土壤面积、类型、地力质量、种植制度、环境和管理视频等因素,通过手机、电脑等搭载模式向用户提供土壤健康情况的数字化服务,帮助种植户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的政策指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image.png② 植物保护

农业生产中农田病虫草鼠疫是粮食安全的巨大威胁。2016 至 2020 年,我国通过植保措施年均挽回粮食损失约 9 千万吨,占到粮食总产量约 13%左右1。2020年,国务院正式通过施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标志着农业植保工作正式有法可依。传统植保测报存在采集地偏远、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专业劳动力不足、采集时间段特殊、数据不准等难题,难以满足日常测报需求。公司大力推动智能测报方式的普及,通过机器换人的方式,实现田间智能测报,有效克服传统人工测报痛点难点,扩大了数据采集覆盖面,并提升了持续性与准确度。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联合制定《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5年)》,预算投入 89.66 亿元建设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包括建设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中心,15 个空中迁飞性害虫雷达监测站,建设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等。

公司病虫害监测物联网项目利用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自动捕捉系统等智能设备,自动完成虫情信息、病菌孢子的图像及数据采集,将相关数据信息自动上传至云服务器;通过采集的图像信息库、图像识别技术,识别田间的病虫害类别,分析其数量变化,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趋势。用户可通过网页或手机 APP实时查看数据、远程管理设备,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达到省、市、县、乡各级信息采集站数据共享,提高相关部门的病虫害监测防控能力。公司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已经在山东、广东、湖南等全国 31 个省得到广泛推广,先后已建设上千个测报点,为当地病虫害监测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image.png③ 农林环境

农林环境物联网项目主要目的是采集并实时监测农林小环境气候情况,利用CO2、气温等传感器,采集空气温/湿度、降雨量、风速/风向等农林种植生产环境指标信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动态模拟和对生长环境因子进行科学调控,为用户提供种植指导,达到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此类项目通常是配合耕地保护、植物保护、智慧灌溉等其他物联网项目综合使用,为省市县级政府提供灾情、虫情等智能预报预警;采集的环境信息可以生成图表,为管理人员研究分析农林病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发生规律、实现快速准确预报病虫害提供决策数据和信息支撑。

image.png④ 智能灌溉

智能灌溉物联网项目广泛应用于大田、温室、林业等种植灌溉作业,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对农作物定时、定量的精准灌溉施肥。通常配置墒情、农林气候等数据采集终端,以及施肥机、过滤系统、阀门控制器、电磁阀、田间管路等控制设备,并搭载可视化的系统平台。配置完成后,根据监测的土壤水分、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设置周期性水肥计划,开始自动轮灌,自动控制灌溉量、吸肥量、肥液浓度、酸碱度等水肥过程的重要参数,充分提高水肥利用率,实现节水、节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作物品质。

image.png⑤ 种子种质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国内种子市场体量庞大,但是管理粗放,种业信息化建设严重落后于其他领先国家。公司致力于推动种业信息化建设,围绕政府职能单位、种业公司、科研院所等不同需求,相继建设了种子信息监管、育种攻关和种质资源库等种业种质物联网项目,支撑建设综合性制种基地,实现区域性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管理。

种质资源库项目采用低温抑制种子生理生长的原理,实现种子种质在长期保存的情况下仍具有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此类项目终端用户通常为地方种子站、科研实验室等主体,配置低温保存库体、农林小气候监测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从而可远程观测设备运行状态、视频监管、数据查看、远程控制、异常报警等功能,实现无人值守管理。

image.png2)物联网项目主要运用

公司物联网项目通常以综合运用为主,以达到农作物生长周期全流程信息化、数字化的应用效果,综合实现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动态感知、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智能灌溉、智能育种等设施的智能控制。综合运用类物联网项目主要包括:四情监测、综合示范基地、生态农场等项目。

① 四情监测物联网项目指实时监测墒情、苗情、灾情和虫情,统一搭载耕地保护、植物保护、农林小气候的功能系统,实现大田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② 综合示范基地和生态农场,通常是在温室大棚或标准化生产基地,融合各模块功能的物联网系统,实现温室或大田种植一体化、高效率、精准化管理。物联网系统采集温室或大田内的实时环境数据,用户通过电脑、手机实现对种植过程的实时监测、智能化调控、精细化施肥等,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节省人力、降低人工误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公司已与多个省市、区县级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产业示范园区,结合当地农林环境、农作物品类,为其提供定制化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

(2)软件平台

公司根据农业农村核心业务信息化转型及数字化改革的需求,开发具有大数据管理、行业监管、智能决策等功能的信息化软件平台,开发涵盖生产管理、行业监管、乡村治理、产品流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升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数字化治理能力和农业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

image.png根据自身多年行业与技术积累及用户需求,公司先后开发了多个综合型、专业型平台,并开发具有大量特定功能的应用系统,举例如下:

1)综合型信息化平台

公司自主开发的综合型信息化平台主要服务于农业政府管理部门,定位是聚焦“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结合各省市县地区之间农业环境气候特征、作物种类等具有差异性的农业信息,将与农业农村发展有关的地方经济水平、市场流转、农民行为等信息统一整合,利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优化等技术,开发“大数据中心”、“数字化工作平台”、“垂直业务应用系统”,为各监管辖区打造用于了解全局概况的“农业农村一张图”,实现大数据汇聚融合、数据分析、查询预警、资源整合、决策支撑等服务功能,推动数字技术与政府履职全面深度融合,打通各部门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交换。

以浙江省为例,由公司承建的浙江省数字三农协同平台,整合浙江省内各级业务数据、信息资源,汇聚农业产业、农业“两区”、物联网、植保、农机、农资、农经、科教等各级农业业务应用及数据,形成全省“大农业”数据中心,构建在线互联、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决策支持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实现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政府决策监管和社会公众服务,该项目 2021 年 6 月被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评定为 2021 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image.png除此之外,公司以省级平台为基础,结合地方特点,搭建湖州市德清县、金华市兰溪市、嘉兴市桐乡市、丽水市莲都区、杭州市余杭区等县区级综合型信息化平台,以及台州市仙居县杨梅产业、金华市浦江县葡萄产业等单品产业链信息化平台,有效整合省、市、县各类涉农数据资源,为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行业管理、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等建设信息化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政府履职全面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主管部门数字化转型。

2)专业型信息化平台

耕地信息、病害虫害、种质资源、产供销数据等细分领域信息通常由其归口的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收集、管理,例如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站等,为满足其专项的信息化管理需求,公司先后开发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数字种业管理平台、产供销一体化平台等,为相应主管部门提供监测预警、信息管理、专家咨询等服务。例如为吉林省、甘肃省、青海省、湖北省等地建设开发省级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汇聚土、水、肥三大耕地质量数据,为省内耕地质量保护监测、管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耕地保护工作中地力评价、墒情监测、土壤修复、应急指挥、信息服务等信息化管理。

image.png

3)功能性应用系统

公司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特定功能的应用系统,按照功能角度,可分为管理类、服务类,具体如下:

管理类:公司依据气象主体、产业等数据,开发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浙江省丽水市、衢州市、金华市等地均有应用;汇聚民政、医疗、教育等多单位数据,结合干部走访、农户诉求等业务,开发了低收入农户防返贫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事前和事中精准预测,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衢州市衢江区等地应用,同时先后开发了农产品质量溯源、农田建设管理、农业机械管理等数字化应用。

服务类:公司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涵盖技术服务、政策服务、社会化服务、营销服务等的大数据服务应用。先后开发了亲农在线、田保姆、葡农一键通等数字化改革应用,实现了在线开票、在线授信、专家诊断、培训学习、补贴申请、产销对接等服务功能,大大提升基层三农服务能力。其中亲农在线等应用获得浙江省数字政府系统 2021 年度最佳应用。

image.png

(3)智能硬件设备

公司智能硬件设备通过传感器收集到农业信息后,结合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配合设备内嵌入式软件,使用者可直接通过仪器显示屏读取结果,或完成自动筛选。公司智能硬件设备功能以检测、监测功能为主,可帮助使用者了解种植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实现更优的种植决策。

公司客户覆盖农业领域的不同职能、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使用场景广泛、应用功能各异,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公司提供的智能硬件设备品类丰富,可为客户提供上百种类型的智能硬件设备。公司智能硬件设备主要应用于农业种植业,按照单棵植株的生长全周期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研发适用于客户需求场景的智能硬件设备,公司智能硬件设备品类繁多,上述产品类别中,主要以植保病虫情监测和绿色防控、土壤理化性状监测、种子作物表型解析、种子检验和储存、农业小气候监测为主。

总体而言,公司主营业务聚焦于农业种植业,产品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种植业全周期,根据不同省市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经济水平、作物类别等个性化因素,顺应客户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建立“顶层设计-方案制定-实施应用-技术支撑”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公司已具备软硬件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优势、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专业技术优势,并持续探索数字乡村建设、深化种植业各细分领域的信息化运用,致力于成为国内智慧农业领域的领军企业。

二、发行人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发行人所属行业及确定依据

公司是一家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发展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主要采用布局智能硬件设备、搭建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信息化软件平台项目的综合服务形式,为农业领域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决策、精准执行、科学管理服务。细分行业方面,公司属于智慧农业领域。

三、行业情况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行业基本情况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运输、检索和利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活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3 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2023 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 3.8 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123,258亿元,同比增长 13.4%。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已经由 2012 年的 4.60%上升至 2023 年的 9.77%2。

image.png从细分领域来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构成可分为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及嵌入式系统软件四类。其中,2023 年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 81,226 亿元,同比增长 14.7%,占全行业收入的 65.9%;软件产品实现收入 29,030 亿元,同比增长 11.1%,占全行业收入的 23.6%;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及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分别为 2,232 亿元和 10,770 亿元。

image.png(2)行业未来发展态势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政策红利释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步入新层次拓展阶段,加速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逐步向数据驱动和协同技术、平台、内容、服务的整合创新方向发展。

2、智慧农业

(1)智慧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农业的基本现状是“大国小农”,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受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匮乏、年龄老化、农业用地减少等问题,利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以农业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应运而生。

智慧农业是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

(2)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① 全球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智慧农业已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全球各国都在加快智慧农业布局,加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根据 BIS Research 发布的统计与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智慧农业的市场规模达到145.88亿美元,其中硬件系统市场规模 105.39 亿美元,软件 16.89 亿美元,服务 23.60 亿美元。预计到 2026 年,全球智慧农业市场规模达到 341.02 亿美元,2021-2026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8.50%。

image.png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以色列、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智慧农业发展水平、智慧农业的软硬件技术水平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A. 美国农业是以大型家庭农场为主要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的农场规模平均 200 公顷以上,远超于我国 95%以上小农户的仅有 3.4 公顷经营面积3。美国农业所采用的模式所具备的人均耕种土地多、人力成本高等特点,决定了美国农业需要借助数字化以及机械化来解决劳动力成本问题,提高生产效率。美国信息化建设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通过提供辅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以及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以全面采集整理保存大量的农业数据资源,并支持农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模式,为农业信息化创建发展环境。从 20 世纪 90 年底开始,美国政府每年拨款 10 多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4,经过多年发展,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农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据预测美国在全球数字农业市场的市场规模占比为 31%,位列第一,正在采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方法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基于大数据的农村信息传播商业化运作模式逐渐成为美国为农业传播生产信息的重要模式之一。

B. 以色列耕地面积 35.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 0.058 公顷,气候干燥少雨,约 60%的土地是沙漠,耕地的自然条件极差。受农业资源的制约,以色列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农业发展走资源高效、生产集约的道路。以色列灌溉技术领先于一般农业国家,通过土地中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实现浇水时间以及浇水量的自动化,降低水资源的浪费。除灌溉技术外,以色列拥有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和光热网膜技术等技术,其农业呈现生产设施集约化、高科技低成本、经营模式多样化、生产管理信息化、大数据管理精准化等特点。

C. 德国智慧农业具有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历史悠久等特点。德国配备“3S”技术的大型农业机械,可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进行各项农田作业,完成诸如精准播种、施肥、除草、采收、畜禽精准投料饲喂、奶牛数字化挤奶等多项功能,能够实现在同一地块的不同地方进行矢量施肥与喷药,确保药、肥的高效利用,避免环境污染。2017 年,欧洲农业机械协会提出,未来欧洲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农机装备应用为特征的农业 4.0 模式。根据德国农民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一个德国农民可以养活 144 个人,这一数字是 1980 年的 3 倍。

D. 日本农业具有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不足等现象,日本于 20 世纪末即开始大力发展“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业”等革命性技术,以实现农业的信息化、集约化经营,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新型农业生态模型,减弱农业对自然环境和从业人员的依赖。政府多次发布相关政策以推动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多次提供预算以支持智慧农业专题项目的研究,同时日本通过《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对参与智慧农业的农户每户补贴 600万日元、农业合作社补贴 5000 万日元。日本政府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实现在农业从业人口减少的趋势下,农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日本是亚洲地区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国家。

E. 澳大利亚是绿色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其生态农业种植面积达到 600 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的 19%。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积极推动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的应用,将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农场数字化管理系统等众多先进技术运用到耕作上,实现从耕作到播种、施肥、施药、收获等多环节的精准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澳大利亚正在发展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农场、数字农庄等智慧农业模式。同时,政府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等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能力。

②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整体而言,对比全球市场,我国智慧农业起步较晚,农业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程度远低于其他领先国家,依旧处于成长初期,市场空间广阔。得益于我国全方位政策红利支持,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推动智慧农业市场快速发展,地域之间普及水平有所差异,市场竞争格局分散,但细分市场稳步发展。具体如下:

A. 智慧农业处于成长初期,全方位政策与财政资金支持,市场空间广阔

目前我国智慧农业的研究及开发已初具规模,标准化技术和应用过程也相对较为成熟,但是由于农业物联网架构下的智慧农业在我国运行时间比较晚,尚处于以示范项目引导的成长初期。我国在智慧农业领域基本形成一套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实执行,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的完整政策体系,引导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协同合作促进智慧农业快速发展。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智慧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与土地矛盾的重要路径,根据国家战略规划5,我国2025年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例要从2021年的7.3%达到 15%,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2035 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同时,2020 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总额达到 341.4亿元,县均财政投入 1,292.3 万元,较上年提升 65.3%;乡村人均财政投入 46.0元,较上年提升 79.6%6,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推进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空间广阔。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得益于社会环境支持和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智慧农业行业快速发展,2022 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约为 743 亿元,同比增长8.5%,预计 2023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 826 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B. 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致区域性差异,各地区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2021 年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 39.1%,其中东部地区 42.9%,中部地区42.5%,西部地区 33.6%。从地区总体发展水平来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 12个省份,其中,浙江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发展水平为 68.3%,江苏和上海分居第二、第三位,发展水平分别为 58.7%和 57.7%7。浙江、江苏、上海等东部经济较发达省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远高于西部省份,但即使在浙江、江苏等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也存在县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基于上述区域性差异背景,我国通过先行在经济发达地区大力投入并发展农业农村数字化,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区域,以此为样板推广到经济较落后地区,从而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农村数字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部署下,各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接连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探索符合各自禀赋优势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C. 智慧农业细分领域众多,行业竞争格局分散

智慧农业覆盖范围广,细分领域众多。按照产业划分,分为种植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按照生产过程,分为产前、产中、产后;按照技术类别,分为大数据服务、物联网及设备、智能装备、管理系统、交易平台。

按照产业划分,畜禽养殖信息化水平最高,为 34.0%,设施栽培、种植业、水产养殖的信息化水平分别为 25.3%、21.8%和 16.6%8,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仍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image.png我国智慧农业尚处于成长初期,细分领域众多,全方位政策红利催生农业生产企业、互联网巨头、地域性新生企业和行业资本进入智慧农业领域,行业内现有企业大多属于初创阶段,尚未在产业链的各环节上形成成熟的市场,导致我国智慧农业竞争格局分散且不明晰,各企业的市场地位随行就市地动态变化。

D. 物联网及设备、大数据服务及管理系统等细分领域快速发展

a. 物联网及设备:我国农业物联网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各类农业专家系统、配方施肥系统、监测预警系统、质量追溯系统等农业专用软件平台、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咨询、软件服务等发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农业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 2020 年,我国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从 2015 年的 10.2%提升至 17%,根据《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 年)》,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现代技术加速应用,设施种植机械率超过 42%,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结合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发布的《2021 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20 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为 22.5%,《“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 2025 年,智慧农业技术、产品初步实现产业化应用,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 27%,建设 100 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认定 200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 年)》明确指出,到 2030 年累计建成 500 个戈壁盐碱地现代设施种植园区、200 个大中城市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化园区、200 万亩老旧设施整县改造、6000 个左右早稻集中育秧中心、300 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总产量的比重达到 40%,设施种植机械化率达到 60%,保供能力、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b. 大数据服务及管理系统:我国智慧农业平台中,根据《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2014 年-2020 年间各级地方政府共建设 709 个智慧农业相关项目,其中有 268 个项目是用于平台建设。目前“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正快速延伸至乡镇,农业行政审批流程电子化改革初见成效,“互联网+基层”党建建设全面展开,平安乡村数字化平台初步建成,基本建成涵盖中央、省、市、县、乡镇、村 6 级联网应用体系。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民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3)智慧农业未来发展态势

① 由成长初期向全面推广阶段发展,下游应用从政府端向产业端延伸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智慧农业快速成长,由成长初期的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打造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工程和建设一批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到向全国各地全面推广阶段推进。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的预测,到 2025 年,我国基本完成智慧农业局部试点培育,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完成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区县、智慧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样板,开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此外,目前智慧农业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政府部门和农业示范园区等,随着智慧农业的成熟、普及及推广,以及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和观念逐步转变,未来智慧农业在产业端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普遍,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将更多的使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与产品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等。

② 全面推动农业信息数据化进程,建立农业数据库

随着遥感观测与导航定位、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农业信息的获取需要多层次的监测与实时的反馈。从海量、多源、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建立合理有效的农业数据库和数据集,将会是未来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大数据包括土壤、气候、墒情、植保、动保等自然资源信息数据,农资、扶贫、流通、治理等行政行为信息数据。通过对上述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农业行业能够建立标准化、体系化、共享化的数据基础,从而达到以数据驱动农业发展,把握发展趋势、指导农业生产、调控市场供给,推进创新和发展的目的。农业农村部提出农业大数据是智慧农业的神经系统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关键要素,将推动建立国家农业数据中心、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发挥各类数据功能、完善数据标准体系,以夯实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③ 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市场竞争格局逐步清晰

传统农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进程加快,覆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与产中全周期智能化,加快由消费向生产、加工延伸,智慧农业建设将开启新的局面。基于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覆盖面逐步延伸、面向服务主体种类增多,服务体系更倾向于提供从业务咨询到最终项目落地的全周期综合解决方案。能满足上述客户需求的企业将逐渐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只能提供一种或几种特色产品的小型企业逐步成为大型企业的供应商,市场分工进一步明确。

④ 建立并完善统一的国家及行业标准

物联网的标准化将成为占领物联网制高点的关键之一。目前智慧农业行业整体发展尚未成熟、行业竞争尚不充分,虽然国家和行业相应标准已在逐步建立,但对于农业物联网本身的认识还不统一,有些还停留在战略性粗线条层面,农业物联网标准制定进程相对缓慢。因此,未来国家亟需对智慧农业行业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从而规范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以及相应产品的生产、销售。在此过程中,能够主导或参与相关标准制定的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因其参与标准制定,其自身产品更容易符合标准,另一方面其能够更快开发符合标准的产品投放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我国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数字乡村标准研究组,2021 年以来,在农机北斗应用、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产业数字化建设、生产信息监测等领域相继发布实施了 10 项国家标准和 24 项行业标准9。 

四、竞争对手

1、公司的市场地位

公司是智慧农业领域的先行者,深耕行业十余年,能够把握客户需求及行业发展痛点,布局业务发展路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在行业内塑造了良好的团队形象和影响力。公司及主要产品服务获得了国家主管部门、农业细分领域行政及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及企业等客户的高度认可,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与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达成战略合作等,担任、参与多项国家与行业的标准制定。

公司市场地位体现具体如下:

(1)荣誉奖项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入选工信部第一批第一年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相继获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单位、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生产型)等荣誉称号,在行业内地位取得了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公司自主研发建立多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优势,先后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浙江省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等,技术成果与产品服务亦取得了国家级和省级等多个奖项。image.png

image.png

四、竞争对手

4、行业内的主要企业情况

公司属于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服务于智慧农业行业,主营业务系提供聚焦于种植业的全周期软硬件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主要产品为物联网项目、软件平台及智能硬件设备,目前市场尚无与发行人完全可比的同行业上市公司。

我国智慧农业处于成长初期,细分领域多,竞争格局尚不清晰,全方位政策红利催生农业生产企业、互联网巨头、地域性新生企业和行业资本进入智慧农业领域。其中,截至报告期末,细分领域内专门从事提供智慧农业综合解决方案的主要企业基本情况如下:

image.png

五、发行人报告期的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

                                        2024年2季度                                                                       2023年度

营业总收入(元)                      4.57亿                                                                              9.28亿   

净利润(元)                           9651.49万                                                                           1.54亿

扣非净利润(元)                    9187.80万                                                                            1.51亿

发行股数 不超过过2,892 万股,超额配售选择权:

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过于过于11,568 万股‬

行业市盈率:29.54倍(2024.9.29数据)

同行业可比公司静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86.88(飞荣达)、65.83(中石科技)、44.96(阿莱德)、68.02(思泉新材)去除极值66.42

同行业可比公司静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79.28(飞荣达)、38.72(中石科技)、75.09(阿莱德)、81.03(思泉新材)去除极值68.53image.png公司EPS静态不扣非:1.33

公司EPS静态扣非:1.31

公司EPS动态不扣非:1.67

公司EPS动态扣非:1.59

公司EPSTTM不扣非:1.60

公司EPSTTM扣非:1.55

拟募集资金39,490.91万元,募集资金需要发行价13.66元,实际募集资金:6.14亿元.

募集资金用途: 1散热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新建研发中心项目3补充流动资金

10月发行新股数量2支。9月发行新股数量7支。

 是否有战略配售: 本次发行最终战略配售数量为289.20万股,占本次发行数量的10%。

是否有保荐公司跟投:

(创业板)

行业市盈率:29.54倍(2024.9.29数据)

行业市盈率预估发行价:64.90元,可比公司预估市盈率发行价静态:87.01元,可比公司预估市盈率发行价动态:89.77元。

实际发行价:21.23元,发行流通市值:6.14亿,发行总市值:24.56亿

价格区间:114.45元,最高:135.32元,最低:64.66元.是否有炒作价值:

动态行业市盈率预估发行价:49.33元。

上市首日市盈率:12.71(动)、13.27(TTM)倍.行业市盈率是否高估:  可比公司市盈率是否高估:

公司EPS动态不扣非:1.67公司EPSTTM不扣非:1.60

预计三季报业绩:净利润1.350亿元至1.450亿元,增长幅度为24.63%至33.86%EPS1.67PE12.71

同行业可比公司静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79.28(飞荣达)、38.72(中石科技)、75.09(阿莱德)、81.03(思泉新材)去除极值68.53

发行公告可比公司:苏州天脉、飞荣达、中石科技、思泉新材、阿莱德。

是否建议申购: 估值没有问题,理论不存在破发概率。

上市首日开盘价:溢价%,市盈率。是否破发:

行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智慧农业。

电子 -- 消费电子 -- 消费电子零部件及组装

所属地域:江苏省

主营业务:导热散热材料及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产品名称:热管  、均温板 、导热界面材料  、石墨膜    

控股股东:谢毅 (持有苏州天脉导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比例:54.70%)

实际控制人:谢毅、沈锋华 (持有苏州天脉导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比例:54.70、16.30%)

关键词:发行人主营业务为导热散热材料及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热管、均温板、导热界面材料、石墨膜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以及安防监控设备、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领域。

(1)热管与均温板(2)导热界面材料(3)石墨膜

导热界面材料领域竞争对手:莱尔德、富士高分子、贝格斯、飞荣达、中石科技、傲川科技、阿莱德等、苏州天脉。

石墨膜领域竞争对手:中石科技、碳元科技、深圳垒石、思泉新材、苏州天脉。

发行价:21.23​元。

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感谢点赞+关注,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风险揭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投资建议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直接买卖建议,投资者须对其投资行为进行独立判断。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平安银行
工分
6.42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1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