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五大公募基金首席大动作,10000字解读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专精特新、共同富裕,将这样影响资本市场
中国基金报01-09 16:01
收藏
新产业+5.07%节能环保-1.82%
为了深入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度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近日,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汇添富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韩贤旺,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博时基金首席资产配置官黄健斌,泓德基金副总经理、首席市场官温永鹏,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等五大公募首席,共同把脉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畅谈“双碳”目标、专精特新、对外开放、共同富裕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解读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大公募首席把脉宏观趋势,精彩解读了高质量发展目标,在采访中“金句”频出:
魏凤春:现代化是我国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的新内核,六中全会将此确定为共识,是指导未来全面工作的方针政策。
韩贤旺: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是对人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负责任之举,也是经过权衡后的理性决策。
姚余栋:充分发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北交所作用,强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引导,将带动社会资本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为社会资金提供更多参与科技进步的渠道和标的。
温永鹏:自从加入WTO以后,中国加快了与世界的融合,可以说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持者。
黄健斌: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新内核
是指导未来全面工作的方针政策
中国基金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您对于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怎么看?
魏凤春:改革开放以来前三十年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跨过“马尔萨斯陷阱”之后的经济起飞,并进入全面工业化阶段;2008年之后,我国面临如何跨过中国收入陷阱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的路径选择阶段。最终确立了现代化是必然的选择,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的新内核,六中全会将此确定为共识,是指导未来全面工作的方针政策。
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概括为通过创新来实现共同富裕、科技自立自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实现的方式也就是十四五规划同提出来的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数字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工业现代化。
与此相关,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也就体现为这几方面:创金合信基金将此概括为一套新的发展路径,即PRINCE之路,具体表现为需求、要素、技术与政策四个方面――需求的大众化与品质化,即Popularization(大众化);High-Quality Consumption(品质消费);要素的稀缺化,Rare metals(稀有金属);新能源化New energy(新能源);技术的智能化Intellectualization(智能化);政策的环保化Environment-friendly(环保),对应到资本市场,这是贯通周期(能源)、消费(汽车)、科技(5G)、金融(券商)的综合产业链。
姚余栋:中国经济当前对房地产的依赖较大,逐步降低房地产依赖度、提升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是一个相对长期、较为艰难的过程。过去十年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比不断提高,效率的提升导致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降低。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生产力需要不断提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硬科技是中国经济的主要赛道。
2021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表现较为突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2.5%、57.8%和43.1%。高新产业受政策支持程度较高,前景较为明确,投资意愿较强,2021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4%,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0.8%和38.5%。相信在未来高端制造业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经济也必将实现高质量增长。
而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财政保民生保就业为重的背景下,社会资金的流向尤为重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充实将为高技术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融资环境。经济的驱动引擎转变、资本市场的不断丰富发展本身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国民也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分享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韩贤旺:目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转型到高质量增长时期,是符合和匹配我国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样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的。另一方面,我国以往依靠的外需和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目前也面临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未来需要追求技术含量更高、更具持续性的稳定增长。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波动较大,我国受益于良好的疫情防控举措,继续实现高质量的稳健增长,比如在“双碳”、高端制造、核心技术等方面打造我国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也就更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资本市场方面,受益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无论在新能源,还是高端制造领域,大型企业由大变强,逐渐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中小企业也出现在细分领域非常优秀的公司,科创板的设立加大了对科创属性公司的支持力度,一些科技含量、细分领域小龙头的公司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无论在企业基本面还是资本市场支持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温永鹏:高质量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式发展而言的。粗放式发展以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当前我国面临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宏观杠杆率高、人口老龄化等约束,粗放式的发展已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应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抓手,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本的开发,注重对知识产权和企业家精神的保护,更加对环境友好,对资源集约。当前我国在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对基础科学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里面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所以未来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深化改革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
黄健斌: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产业升级上,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发展的平衡性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通畅,区域的发展更加均衡,产业之间的发展更加协调,大公司、小公司的发展环境更加公平,各个社会群体对发展成果的获得感更加均衡。另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告别过去的债务驱动、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满足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要求。
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更加完善,比如从主板到创业板,到科创板再到北交所,资本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另一个就是不断在制度上、产品上进行完善,保证一个更加公平、开放、完整的市场环境;最后,从目标而言,资本市场最终是需要通过服务实体经济,让企业发展壮大,让投资者分享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成果,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双碳”目标的推进
对中国经济走向影响深远
中国基金报:绿色发展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特色,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也有相关论述。请问您对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2022年及中长期发展趋势怎么看?对资本市场又有怎样的影响?
韩贤旺: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是对人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负责任之举,也是经过权衡后的理性决策。“双碳”目标的提出,会从未来几十年时间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由于我国传统经济比例较高,资产体量较大,这些企业转型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在政策大力支持下,积极布局的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目前已经具备了成本、规模、生产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出现了部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公司,这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利因素。
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可能面临转型和调整,比如我国煤炭排量和耗能比重较大,未来有转型的压力,而新能源产业受益于这一政策,未来可能会加速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这些目标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魏凤春: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在全球产业链定价权的责任使然,这是中长期的共识,但近期来看,不同群体认知分歧与不同的技术处理对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
2021年资本市场对此的认知和行动集中在“双碳”目标的“破”和“立”以及“破”、“立”次序上,结果是煤炭与新能源车走势大相径庭。2022年中央明确了绿色发展目标,也纠正了去年一些部门不理性的做法,明确了先“立”后“破”的基本思路,相信今年的资本市场将把注意力放在新能源的“立”上,具体表现为产业的新能源化。但较高的估值又使得市场的认知产生了新的分歧。不过我们相信,经过充分消化后,其主赛道的内涵是不会改变的。
温永鹏:绿色发展是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行之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们党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对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依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未来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的比例会逐步提高,随着技术进步氢能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另外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我国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可以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和路径都是清晰的,但是当前我们必须立足国情,久久为功,不能进行大跃进似的“碳冲锋”。
黄健斌:2021年双碳工作的推进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多投资机会,其中既有传统周期高耗能行业供给端收缩带来的价格弹性和行业格局改善带来的周期投资机会,也有新能源、新能源车在政策加持下快速发展带来的爆发性机会。与此同时,一些运动式减碳也导致大宗价格大起大落,限电限产冲击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绿色低碳的发展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中国的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长期坚定推进,这一趋势不会变。
就2022年而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先立后破。2022年整个碳中和的推进更加有序,会综合平衡碳中和与稳增长目标之间的协调。供给端和需求端会更加平衡,传统周期大宗价格不太可能再出现暴涨暴跌的走势,价格振幅收窄。而碳中和与稳增长结合的方向可能是值得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基地建设、绿色消费、新能源消费、循环经济、企业技改投资与绿色信贷支持等方向蕴含着许多的机会。
姚余栋:由于气候环境变化,绿色发展成为非常必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然而,当前中国发电仍以火力发电为主,用电供暖等对煤炭的依赖度高,碳减排难以“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正确认识碳减排的重要性和现实面临的问题。2021年运动式减碳导致煤炭供给失衡、价格高企,2022将有所纠偏,煤炭的供给压力或将有所缓解,但当前发改委对碳排放的限制仍然较严,预计后续煤炭供给不足及煤炭价格维持相对高位仍将存在。
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对碳达峰碳中和尤为重要,风电与光伏将为电力清洁化进程中提供重要支撑。根据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数据,在各种非化石能源中,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开发潜力均受限,而风电和光伏的可开发空间巨大。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2019年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新增发电量比例为26%,风电、光伏分别占12%、14%,预计2025年风电光伏累计占比将达71.42%,其中光伏、风电分别占比38.49%、32.75%,2029年后光伏风电装机将进入存量渗透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可以为技术进步提供较好的融资环境,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投资标的,有利于激活社会资本。
北交所设立
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再添“一把火”
中国基金报: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热点。请问您对于资本市场支持科技领域发展,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领域怎么看?
姚余栋:资本市场方面,监管坚决反对垄断、规范平台经济竞争秩序,设立北交所,盘活资本市场存量资源,丰富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逐步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的背景下,由于制造业投资中民营企业投资占比达85%以上,投资资金来源更多为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财政补贴占比较低,故而在关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同时,亦需要关注产业政策。
此前商业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覆盖不足,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难点。北交所的设立能够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优质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对接效能。充分发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北交所作用,强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为社会资金提供更多参与科技进步的渠道和标的。
韩贤旺:科创板试点着重提出“6+1”,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端装备领域、新材料领域、新能源领域、节能环保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等行业,成为科创板市场中企业的主力军。上述领域与科技都存在密切关系,对于科创属性要求也比较高,对科创细分领域的行业支持也比较明确。
目前,科创板重点扶持的是细分市场具备竞争优势的科技创新企业,目前已经汇聚了一些深耕细分市场、技术质量较高、具备竞争壁垒的优秀公司。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也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化水平,有些公司可以在上述两大板块选择上市,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
新三板市场升级为北交所,这个意义也非常重大,可以提升对专精特新、细分赛道小龙头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让部分财务指标、科创属性等相对下沉的企业,也能获得资金的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这都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
黄健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科创板、北交所的成立和注册制的推广充分体现了中央引导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有助于满足不同发展阶段融资主体的融资需求,支持企业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
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下,资本市场立足于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时推出更多针对性政策,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帮助这些企业不断成长,逐渐成长为在各自专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创新领头羊,促进产业升级。
魏凤春:专精特新可以概括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群体的标志,是创新最重要的载体。从产业和技术生命周期来看,这些公司尚处于幼年或青年期,基本具备独立发展的能力,但距离拉动全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产业链带动经济全面上层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不仅如此,这些企业的扩张面临着资本的约束,传统金融很难对此提供全面的支持,资本市场天然的属性决定了其在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特殊价值和功用。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相信这一步伐会迈得很坚实。
温永鹏:科研创新意味着要进行大量的试错,不可能一蹴而就。科研创新需要耐心的资本,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我们秉持价值投资理念,对扎扎实实搞研发的企业非常重视和看好,未来将一如既往的支持这些企业发展。北交所的成立为专精特新的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未来我们也会持续关注这些企业,希望能帮助培育出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
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
新时代更需高质量对外开放
中国基金报:实现开放成为必由之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请问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如何?
韩贤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基本上成为了社会共识,主流舆论也认为对外开放是促进我国经济过去40多年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是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很多进出口企业,我国的经济和供应链也已经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二是技术和人才的交往,实现了全球人才和技术的互通,这种重要性可能不亚于对外贸易。从上述意义看,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依然重要,改革开放也将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对外开放让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向世界,不断做大做强,抬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本项目的开放,比如我国股市、债市、人民币的资本项目都在逐渐对外开放,国际投资者加大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对改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规范、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效果。从上述角度来看,对外开放在资本市场只会进一步加强。
温永鹏:自从加入WTO以后,中国加快了与世界的融合,可以说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持者。中国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中国需要世界市场。同时,中国也有最庞大的人口数量,也是其他国家最为重要的销售市场。保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重要的还有科技、文化的交流,是提高我们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
魏凤春:中国的成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中国将会继续扩大开放,而且是高质量的开放。在经济领域,中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发旺盛,我们的要素与技术等尚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放开是必然的。放开必然会引入外部资本,资本有创造价值和野蛮生长的双重特性,因此,无论是哪个领域开放都要对资本设置红绿灯,引导其正确的方向。此为其一。其二,在引入国际成熟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时,同样需要理性。
姚余栋:2020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及疫情的反复冲击,中国正努力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中国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占比相对较低,截至2021年7月,企业债券融资占社融比重9.5%,股票融资占比2.9%,直接融资占比合计12.5%。直接融资占比较低,难以匹配和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需要。创业板和科创板推行注册制、北交所的设立均是为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激活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力。而当前中国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提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更好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和深化,沪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认、债券通、ETF互联互通等计划陆续推出。试点推出的“跨境理财通”,有助于推进境内外个人投资者跨境投资,是对QDII、RQDII、QFII和RQFII等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境外投资机制的有力补充。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提升,截至2021年6月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为 10.26万亿元,同比增长42.8%。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被更多境外投资者选择,有力地促进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金融市场交易的特点,决定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一旦加速,可以比国际贸易更快地带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黄健斌:在过去几年,无论是面对贸易摩擦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还是严峻的全球疫情,中国始终保持扩大开放的政策节奏,秉持合作共赢的信念立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恢复和发展、全球抗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每年都在压缩,我们的进博会影响力在不断扩大,2022年1月1日起,RCEP正式生效,中国也在积极考虑加入CPTPP,对外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止。
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资本市场的制度型开放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符合条件的科创板股票正式纳入沪深港通标的;QFII新规落地实施;证券、期货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放开;2021年北向资金全年净买入创下纪录。中国资本市场一直在对内放开、对外开放的路上。
2022年资本市场将持续推进双向开放,近期监管部门对北上资金中的“假外资”进行监管,维护沪深港通健康平稳运行;2022年将进一步完善沪伦通机制,拓宽适用范围;提高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债市的参与程度;极探索境外投资者在国内发行债券、股票、存托凭证等。通过不断扩大和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吸引全球资金参与中国资本市场,为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不断引入活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
需进一步优化分配制度
中国基金报:共享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共同富裕等领域也有相关论述。请问您对于经济共享、共同富裕领域未来发展趋势怎么看?
温永鹏: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本与劳动分配不平衡等诸多不平衡现象。不平衡则不可持续,因此共同富裕是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解决,不能搞杀富济贫、杀鸡取卵。要保持我们经济的活力,保护企业家精神,先做大蛋糕,再合理分配蛋糕,实现有机、良性循环。
魏凤春:共享、共富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是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未来的现代化之路这两大目标将会成为社会的共识,这需要我们在效率与公平方面进行综合的平衡。但是,共享、共富并不是不要发展只要公平,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这是首先要明确的认知,否则将会陷于不求发展、只求分配的低水平循环。同时,在发展中如何明确政府与企业、企业的创造财富与分配财富、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等等方面的界限和分工,这些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追求的是动态的高质量的共享、共富,这是必须要明确的。
黄健斌: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由于2021年反垄断和共同富裕的推进对资本市场部分细分领域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冲击,大家都十分关注政策后续的演绎。我们认为,要想实现共同富裕,第一步是先做大蛋糕,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需要依托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升级为基础。
共同富裕更多强调起点公平、过程公平(机会公平)而非强制性的结果公平,“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这是根本途径。”,共同富裕不是强制性的结果公平、平均主义,而是为大家创造相对公平的起点和奋斗环境,无论是反垄断还是针对教培行业的监管,都是打破壁垒,畅通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社会公民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认为破而后立,实现共同富裕是要在发展的大背景下推进的,发展是手段,经历了短期的冲击之后,打破了限制企业和个人充分发展的壁垒,是为了行业和个人更好的发展,常态化的机制逐渐完善之后,带来的是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社会需求更加可持续的增长,其中孕育着很多新的机会。
韩贤旺:一方面,政府的功能就是要扮演平衡公平和效率的角色,针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出现的贫富差距等问题,政府从公平方面侧重更多考虑,提出共同富裕是非常合理和及时的;另一方面,目前共同富裕的前提,仍然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不断提升效率,将“蛋糕”继续做大,再通过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税收等方法,在分配制度上兼顾公平,开展合理化的分配制度。目前这些政策多数还在评估和动态研究过程中,但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姚余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养老第三支柱亦是中国较为急迫的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养老服务将迎接更大挑战。根据姚余栋 “超老龄社会”课题研究,预计截至2030年养老金缺口将会达到4.1万亿,到2050年缺口约为6.1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来预防老年时期的各种风险,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金融产品。如何适应人口老龄化和“银发经济”所带来的挑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金融需求,是养老金管理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养老第三支柱建设亦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当前第三支柱的唯一产品形式为保险,保险产品有其长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特点。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对养老产品收益性的要求将会进一步提升。
从海外经验来看,基金和保险是发达国家第三支柱养老金的主要形式,基金透明度高、责任到位、监管严格,且近年来公募基金也在加大对养老目标基金的投入,根据数据统计,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养老目标基金已成立133只,总规模超过800亿元。其中目标日期基金已成立61只,总规模158.3亿元,目标风险基金成立72只,规模618.6亿元。国内养老第三支柱的产品范围可考虑进一步拓宽至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给老百姓更多的产品选择,为老百姓获取稳健的投资收益,真正实现普惠金融。公募产品方面,养老目标基金等FOF类产品业绩较为稳健,是居民养老投资的好标的,建议监管部门可考虑支持公募FOF产品的发展,助力第三支柱建设,推进普惠金融。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可能存在不准确性,仅供参考。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平安证券不对因使用本资料而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平安证券对本资料拥有最终解释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0 喜欢分享
阅读更多
换一换
0106强势股脱水 | 它可能是大基建发力对象之一
中国电建
+4.19%
顾地科技
+10.07%
2022-01-06 17:59
0107强势股脱水 | 如果发力旧基建,除了地下管网,还能看点啥?
吉宏股份
+10.01%
招商证券
+1.05%
2022-01-07 19:00
德邦证券:N型迭代+设备换机+投资增加,高市占光伏设备商享受行业红利
帝尔激光
-6.45%
电器机械
-2.26%
2022-01-06 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