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根据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机构,集中力量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目标是打造一批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种业企业集群。于此一批优质的种业企业将分享政策红利,在行业内迎来强劲发展。本文将从农作物种业角度展开。
《通知》强调,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必须把企业扶优作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一招,摆上全面推进种业振兴的突出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可以看出核心思想在于扶“优”,强化企业的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种业行业,其需求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优质植物新品种的诞生,具有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技术上,育种壁垒较高,知识产权授权需要支付授权;资本上,研发的人才、种质、资源等投入高昂,且为保持种子竞争力研发导致公司长期亏损;人才上,育种的长周期需要一个长期稳定技术能力强的团队,组建时间很长;资源上,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育种要经历原始种质资源的搜集、优质种质资源的开发培育、种质基础的拓宽是整个育种,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因此政府不去引导要素的聚集,相比国外具有先发优势的种业公司,产业的升级和技术提升将是极为困难的。
与美国等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市场集中度低,研发能力相对落后,且种子研发以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院校为主体,研究与商业化分离。数据显示,中国种子销售收入前5名(CR5)企业(即隆平高科、北大荒垦丰种业、荃银高科、广东鲜美种苗与登海种业)种子销售收入合计为74.30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仅为10.6%,与全球种业的市场集中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呈现出产业过于分散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行业竞争格局,导致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我国种子企业的研发技术、研发投入距离全球领先种企仍有较大的距离。
市场规模上,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作物选育水平、良种水平和供应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到1306.15亿元。2021年全国各类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量约为1065万吨,比上年度供应量增加22万吨,连续多年保持增长。2021年,我国农作物商品种子使用量达到955万吨,保持连续增长的态势,其中小麦、水稻、玉米是最主要的商品种子单一需求来源。
政策层面
2022年3月开始施行的种子法,重点在于新增了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并且扩大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环节,其目的在于加强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再此基础上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将会是又一次扩大优质种业公司行业竞争力的举措,也是从根源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举措。结合当下实际,受中美关系和疫情的逆全球化影响,关键领域加大内循环将有力保证未来国家的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