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技术转化效率更高
目前来看钙钛矿电池属于第三代薄膜电池,薄膜电池也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二代只铜铟镓硒这类,碲化镉;晶硅电池属于第一代太阳能电池,使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市占率95%以上都是晶硅电池为主。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材料领域不同的话,晶硅不需要TCO玻璃,薄膜电池都是必须要使用导电玻璃,基于技术的不同,在晶硅电池变种下发生了异质结和topcon,异质结使用中会使用TCO玻璃,topcon不会使用到。
以汉能为代表的铜铟镓硒,但是后面良品率不及预期,碲化镉也受制于产能和技术的瓶颈,所以后面都在用在BIPV市场上。日本后续率先推动了钙钛矿的技术,钙钛矿的特性易氧化,难大规模制备,但单独钙钛矿电池有足够高的转化效率,理论达到33%,高于晶硅29%,叠层45%,三层要到50%以上,所以钙钛矿电池的想象空间是比较大的。
而从钙钛矿叠层电池角度,目前各家主要还是站在商业层面来看,现在的新势力角度是想替代晶硅电池,都是没有晶硅资产的,技术是单钙钛矿或者叠层钙钛矿;反而晶硅企业,在做钙钛矿开发的话,都是走晶硅钙钛矿叠层的路线,主要出于钙钛矿电池设备与晶硅设备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万一钙钛矿有重大突破那么设备这块风险还是比较大。有些机构选择做叠层,可能想从被收购的角度考虑。
钙钛矿成本中TCO玻璃占比约12-13%,技术以日本企业为先
钙钛矿成本拆解,电极材料占35%,玻璃封装30%(TCO玻璃大致占到组件单W成本12-13%),能耗14%,设备折旧10%,原来材料5-6%,人工5%。TCO玻璃原来都是薄膜电池,日本板硝子旭硝子做这块是最久的,也是领军的企业,销售都是在海外,主要美国的first soal需求购买为主。从业内的角度,first soal使用情况看,碲化镉转化已经在20%以上了,是唯一把碲化镉用在电源电站的企业,也有一部分美国特殊的原因(晶硅组件有关税双反),碲化镉有一部分问题帝矿储备是不足的,所以产品的质量有所波动,后续发展会有一定的问题。而旭硝子通过长期供货,这些经验不断的累计,对于TCO玻璃的技术是很高的。
TCO玻璃旗滨、金晶、耀皮都有技术能力
金晶科技现在与头部钙钛矿企业有了供货企业,证明技术是达到认证的标准的;而后续的玻璃企业旗滨、信义、南玻都有相应的技术储备,但是这块市场还是非常的少,他们没有大规模宣传是没有大量的投入。目前国内钙钛矿项目主要使用的TCO玻璃来源于旗滨集团、金晶科技,还有部分研发项目使用的是耀皮的。
TCO又细分了ITO/FTO/AZO,ITO之前主要用在显示面板,FTO在光伏领域,AzO是下一代TCO玻璃的开发方向。FTO还是有一些技术门槛的,跟之前的Low-e会有一定不一样,传统的low-e建筑玻璃不存在其他功能性,允许膜层断带不均匀人是感觉不到的,但是薄膜电池膜层没有那么的均匀,会导致电阻率不一样,会导致玻璃会有波动,对于膜层要求更高。Low-e的技术路径其实跟TCO方向是一致的,只是后面技术要求更精细一些,只是后面把一些靶材、设备升级上面(磁控电源设备),像光伏使用的PVD设备,这部分设备国产进口都有,也看企业最后选择价格和质量。决定TCO玻璃重要的一个肯定是设备,然后是工程师去调试。在线镀膜技术难度在TCO上面还是比较难,所以相应离线的话相对好一些。
TCO玻璃核心也在设备上面,幅宽也是跟光伏组件同步进行的,他应该会联合下游企业一起做设备的升级,核心方面都是技术的研发上面,要跟着头部钙钛矿企业进步;然后是资金的投入,研发投入也是比较大的,国内的技术积淀是不足的,要通过其他的一些手段去提升技术水平。
其他:
旭硝子出售国内线给耀皮可能是多方面考虑问题。由于目前钙钛矿及薄膜电池使用量太小了,国际就first soal就在用,而旭硝子国内的线考虑国内晶硅电池市占率超过95%,first soal的碲化镉市场非常少,可能后面他们考虑又熬不到异质结钙钛矿大规模推广,这时候耀皮又出了一个满意的价格,所以估计双方就达了一个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