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刘超凤)讯,量化交易占全市场的成交占比一直是近期的市场关注焦点。
近日,上海金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进、恒生聚源副总经理夏青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拥有超过20年金融科技从业经验的杨进表示,“今年前8个月,平均每个月的成交量在20万亿,全年预计达到或超过240万亿,乐观估计整个市场中量化交易的占比应在20%-30%之间。”这个观点与券商、量化私募的主流观点一致。
近年来,量化投资发展迅猛,短时间内就涌现出20家百亿量化私募,投资者对于量化私募的接受度越来越广。尤其是今年市场出现巨大分歧,流动性又充分,正是量化投资“大显身手”的时候。一方面,包括券商在内的机构纷纷重视并创设发行或代销量化私募产品,以指数增强为主的量化发行规模超出想象;但另一方面,量化私募行业如今普遍降频,从高频策略向中低频策略降频,近期百亿量化私募接连选择封盘。
曾供职于海外对冲基金的夏青表示,“当一个策略行之有效,一旦大量资金涌入,就会将超额收益抹平。所谓的降频,其实是必然选择。量化投资机构规模扩大时,就面对两难选择,是追求口碑还是追求管理费,也是无奈之举。”
夏青曾任美国摩根士丹利机构证券部副总裁、美国多家对冲基金投资经理,目前持续跟踪海内外量化投资领域的最新前沿进展。
采访实录如下:
财联社:有观点认为量化交易占全市场的交易量为50%,也有观点认为仅有30%上下。您持什么样的观点?以及为什么?
杨进:首先明确一个概念,量化投资可以分为“量化投资策略”和“量化投资执行”,前者是投资策略的范畴,除了量化外,大众比较熟悉的是主观投资策略;后者是指通过机器完成交易执行,也叫程序化交易,量化机构、公募机构、保险资管都可通过程序化交易来完成执行动作,避免人工失误和主观影响。
对于量化交易在全市场的占比,可参考去年的数据,2020年,A股全市场成交量220万亿左右,由程序化工具、算法工具完成的交易量约在10%-20%。今年前8个月,平均每个月的成交量在20万亿,全年预计达到或超过240万亿,乐观估计整个市场中量化交易的占比应在20%-30%之间。
财联社:百亿量化私募快速涌现,量化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杨进:从宏观监管、市场微观层面到投资者偏好层面,多重因素促成了量化私募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看,监管机构对量化交易的限制在逐渐放松。2015年以来,监管初期对量化交易持审慎收紧的态度,量化交易的对冲工具受到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许多策略无法运作;从2018年开始,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监管机构对各类交易标的的限制逐步放宽,量化交易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从微观层面看,与量化交易相关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备,底层的技术支撑平台、极速交易系统、云服务等均为量化投资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国内投资者更为理性,对“高收益会带来高风险”的认知程度加深。相比之下,量化投资“不大涨、不大跌”的特性逐渐被国内投资者认可,这是量化投资快速发展的人气基础。
量化投资会提高市场流动性,流动性的改善反过来又促进更多的交易机会。活跃的市场、流动性充分,是量化策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土壤。
财联社:对于量化交易,广大投资者有感于去年美股砸出的“黄金坑”,以及量化交易可能带来的趋同交易、系统性风险。如何看待市场上的量化交易存在的趋同交易问题?
杨进:本质上,趋同交易不一定和量化有太大关系。2015年A股股灾,千股跌停。这个趋同交易是由政策引起的,并非量化,2015年的量化规模非常小。2010年,美股出现过一次闪崩,道指在5-10分钟内暴跌9%,后又快速拉升。这才是典型的程序化交易引起的趋同交易,因为期货市场谎骗交易引发的市场恐慌,进而各个交易程序在竞赛“谁跑得快”“谁卖得更快”,互相踩踏,后来消息被澄清后,程序又开始反向操作买进。
但是,中美交易体系不同,交易制度不同。美股实行T+0模式、熔断,可以做空,这和A股市场有很大差异,不能做简单类比。基于交易机制的差异,我们认为,美股市场的闪崩、趋同交易,难以在A股市场上重演。
目前,A股真正由量化策略完成的交易占比相比较低,而且量化机构通过类似金纳的算法拆单进入市场后,可以增加市场流动性、平滑市场波动,进而降低对市场的冲击成本,这是监管机构乐见其成的。
夏青:美股每过两三年就有一次趋同交易。2008年8月份有一次闪崩,但美股主要指数没有较大变化,因此市场层面的感受不多。
2008年金融次贷危机,贝尔斯通对冲基金的房地产交易面临清盘风险,这是二三十亿的自营盘,都是采用量化策略,亏损非常严重。贝尔斯通平仓后,导致其他持仓者浮亏较大并触达风控线,越来越多机构进行平仓,出现“多米洛骨牌效应”。
中国市场的监管做得十分到位,交易制度上没有“T+0”交易,不能做空,限制了很多配对交易。量化策略中,有一部分是趋势性的策略,也有反转性的量化策略。量化策略实际增加了市场流动性,当跌幅过深时有策略做主动买盘的交易,这抑制了市场往一个方向过度发展,即通常意义上的“极端暴跌”或“极端暴涨”,量化策略平滑了市场波动,充当了市场尤其是指数层面的反向“缓冲器”。
财联社:量化私募和监管机构应该分别从哪些方面着手,尽可能避免因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
杨进:从维护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交易过程中的欺骗手段“谎骗”。举个例子,有投资者先挂大单,给市场其他投资者产生误导,但面临成交时却把大单撤销,这就是典型的谎骗策略,这种行为在美股市场也受到严格监管。
我认为,不论高低频交易,只要是真实的交易,都可凭借着自身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或投研优势,合理合法地去抓住赚钱机会,但千万不能欺骗市场。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可以在规则上更加细化,让市场共同遵守这些规则。
对于量化投资机构,为了保护量化投资的市场,量化机构应着重关注投研能力的提升和积累,不可盲目扩大规模。为获得理想的预期收益,一个量化策略必然有容量空间。因此,量化机构要在规模扩张上保持理性,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否则会给量化投资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财联社:程序化交易在国内的起步时间较短,但它在美国市场的占比已超过七八成。未来国内程序化的占比会提升吗?
杨进:程序化交易不是投资策略,而是完成交易的工具。
在交易执行维度,越成熟的市场,由自动化工具完成交易的比例会越高。若干年后,国内或许会像美股一样,90%以上的市场交易都由程序来自动完成。
在投资策略层面,成熟市场的主观策略、被动指数类型、主动量化策略均会占据一定空间,主动和被动的比例五五开或六四分。
财联社:程序化交易是很好的投资工具吗?
夏青:程序化交易是很好的投资工具。它不是投资策略,而是把交易策略用程序的形式表征出来,包括下单、撤单、风控甚至对冲,仅此而已。
程序化交易的显著优点是让策略执行者减少主观影响。事实上,交易出现盈亏时,很容易发生主观的情绪变化,比如过度恐惧或过度膨胀,这将导致执行层面和策略层面产生偏差。而程序化交易可以去除主观不稳定因素。
越是成熟的市场,被动指数的投资也会越高。美股市场的被动交易很多,桥水基金、先锋领航、黑石基金等的量化管理规模非常大,因为很多宽基、行业指数基金都算在了量化交易的规模中。未来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成熟,会逐渐往被动化投资风格做切换。这就意味着,量化的空间会非常大,因为指数化投资也算在量化之内。
财联社:策略能力是量化私募的核心竞争力。有观点称,有些量化私募将国外不再有效的策略拿到国内用。您是否认同此观点?
夏青:量化策略是否有效,主要看交易的微观结构。
国外策略在国内未必有效。很多美股策略靠的是速度,更快获知市场行情,或者交易主机本地化,直接把主机放在交易所,获得更低时延和更高的成交速度。这类策略在中国很难做,因为国内不存在让机构抢跑的措施,也不存在同一标的在多个交易所套利,因为微观交易结构不支持。
没有一个策略永远有效,要看市场的适应性。量化投资机构最终会走向“军备竞赛”,如果发现更好的策略,就要领先别人一步。比如,配对交易或趋势交易,总有机构将止盈点或者止损点放得更低,就出现抢跑作用了;那么其他机构会以“军备竞赛”的形式,将止盈点或者止损点设置得更低。
财联社:据了解,量化私募行业如今普遍降频,从高频策略向中低频策略降频。近期百亿量化私募接连选择封盘。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杨进:随着量化投资机构管理规模的扩大,一定会向其他频段或者其他策略不断扩展,这是市场发展的自然过程。
如果高频策略能发现并把握住好机会,能在短期内获得可观的回报,树立投资机构的品牌,有利于吸纳资金。
但是,由于高频策略获取收益的难度较高,而且总体的市场空间比较小,一旦这个领域比较拥挤后,赚钱机会很快消失,理应回归到相对理性、更着眼于长远的投资策略。这也是百亿量化私募选择封盘的原因,封盘表示策略增长空间遇到了瓶颈,规模增长遇到瓶颈了,需要控规模,否则策略不赚钱甚至亏损。
因此,当投资机构规模增大后,很自然地要扩展策略类型,关注范围从高频扩展到中频、低频。但量化投资机构降频不代表放弃高频策略,仍然有头部量化机构自己建超算平台,以期领先市场一步,更快地抓住一些机会。
夏青:文艺复兴的大奖章基金,近三十年的年化收益超过35%,比巴菲特的年化收益高。虽然大奖章基金回报率很高,但只对内部员工开放。
不难发现,市场上非常好的高频策略私募基金,空间通常只有几个亿美金。当超过10亿美金后,只能做中低频策略,即不考虑日内的回转交易,不包括日内T+0。当量化私募规模超过50亿、100亿时,通常情况下只能做指数增强。所谓指数增强,就是在原来中证500或者中证1000的基础上,通过选股和权重的变化,提升它对底层对标指数的收益差。而市场上大家能买到的量化私募产品,通常也是这类产品。因为当一个策略行之有效时,一旦大量资金涌入,就会将超额收益抹平。所谓的降频,其实是必然选择。
对于量化投资机构,当策略的规模扩大后,就面临封盘还是继续吸纳资金的“两难选择”,是追求业绩提成和口碑,还是追求管理费。随着近两年量化股票私募的规模逐渐扩大,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舒适区”,降频是无奈的选择,降频后收益率也下降,这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