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结果也印证了我的谨慎,指数再次创出新低,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看到见底信号。
把视野拉回上周四,当天开盘情绪类资金就提前开抢博弈市场反弹的行为,比如新能源,以及高标层面的接力or反核等等,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指数的表现却在反向不断新低。
或许会有人说情绪先行,但是问题在于情绪和指数的差值过大,前者大幅领先了整整一个上午,直到下午指数才出现走V,然而这个V也和gjd有高度的相关性,而非市场合力。
非市场合力这点,在周五的盘面依然有极强的体现,每一次指数的异动都和gjd有极强的相关性,而一旦失去,指数就是自由落体。
也正式因为这点,在指数反拉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权重为首,而非权重类的个股跟风意愿并不强,所以即便到收盘创指涨1.93%,但依然有3500家绿盘。
也就是说,这个V并没有带来盘面赚钱效应的拐点。换言之,即便是2023/12/28全面共振的数据,都没有见底,我们又凭什么认为这是底?
这里还可以再换个角度,在历史指数见大底的过程中,各位是否见过:
1、逆势or抱团品种(长白山、st左江、日经etf)还在反复活跃?
2、市场的绝对高度(深中华A、清源股份)并未下降?
3、也是最关键的,非合力性质,单凭由gjd拉起来的底,会是真正的底吗?
前两点各位可以去找历次底部做比对,我们讲第三点。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gjd的资金相对有限,虽然资金有限,不代表不能以小博大,但正如草船借箭需要借东风,撬动地球需要找到正确的支点,如果只是盲干,只会得到更严重的负反馈。
其实,上周四、上周五的盘面,我看到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金站在了对立面,尤其周五下午指数再次被gjd硬生生拉起来的时候,小盘股都在投河。
这里会有很多人疑惑,gjd买入托底,防止系统性风险不是挺好吗?我记得很早说过一个看法,警惕那些打着旗号说“为你好”,但却不懂什么是“真正好”的人。
简单说几个背景。
2015年7月,证金/汇金牵头,由国内21家券商组建救市团队下场,但股市仅仅横盘震荡了一个月后,还是出现了gz2.0。
期间发生了两件事情,gjd托底的行为路径被摸透,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反向套利资金;811汇改之后,彻底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应到现阶段的市场,自2023/10/11,汇金第一次宣布入场开始,上证指数从3100点左右,跌到最低2760点,在这个过程中,流动性不断萎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以投机抱团、逆势炒妖or北交所为主导。
但逆势抱团、炒妖本质上也是在套利gjd托底,这是基于指数弱势但相对“可控”,包括现在的长白山、深中华A等也是同理。到了本周末,已有量化开始在etf上疯狂套利gjd的传闻,这部分暂时先不展开。
......
客观上来说,我们并不是反对gjd救市,实际上任何事件背后都会有不同的利弊纠葛。但是如果把gjd救市和市场见底之间简单的去划等号,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救市的初衷只是为了防止市场流动性坍塌形成系统性风险,虽然这个初衷和市场见底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性,但绝对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这是大多数人没有深刻理解到的东西。
即便以过去历次市场见底为例,救市往往在前,见底往往在后,即政策底和市场底之间的区别。而在我个人的印象中,大部分市场底都是以北向资金持续买入为引导。
但是目前北向的情况和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真正的增量在哪里,是现阶段市场是否能够企稳,缺失掉最关键的一环。能不能是gjd?可以,又不可以。
因为gjd和北向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行为缺乏连贯性or持续性,换句话说,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其行为路径,暂时仅仅是“只托不举”,而不是持续大幅买入,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在这个“只托不举”的期间里,也就是1/9至今,市场的赚钱效应如何,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应该不要我们再去赘述了。
接下来市场可能潜在的两种见底形式。
其中的区别,刨除政策or消息面的干扰外,场内则主要取决于gjd的行为路径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限制or压缩反套利资金的空间。
如果以上均未改变,那么有很大的概率上,现阶段所谓控制住的幅度,都会计提在未来的跌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