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我们为什么重点推荐开立医疗?Q3我们为什么重点推荐开立医疗?原因总结:政策免疫(甚至利好)、非抱团、有变化、低估值近期结合调研到的产业变化及H1经营情况再验证,我们认为公司21年有望迎来经营拐点,前几年是公司0-1的过程,未来有望迎来1-10过程。重点推荐,年内目标市值有望到200亿(当前126亿)。先讲讲我们最近观察到的几点产业变化:1)一些外资产品代理商已经开始转型代理开立软镜,之前代理的是耗材或IVD,甚至来问打算买开立的股票了;2)部分三甲医院医生评价开立产品足够用了,甚至比奥林巴斯A260要好(奥巴最新的是A290);3)开立软镜销售讲现在比之前更好卖了;4)部分地区近期开始不再批准进口软镜采购,一些有采购需求的医院转向采购国产;5)北京设备科朋友反馈之前采购进口设备都是走走形式,今年卡的更严;6)国家部委5月底发布一系列设备名单,要求具体国产化比例,其中包括超声100%采购国产(心脏超声除外,要求是50%),虽然未包括软镜,但也已对地方执行产生影响...再谈谈开立软镜业务,开立布局软镜十年左右时间,2016年推出首款国产高清内镜HD5002019Q1才推出高端产品HD550(回顾参考国产髋关节也是15年左右材料突破,18-19年迎来高速增长收获期;有的朋友觉得开立的软镜业务收入增速还不够快,但是回顾17-18年的欧普当时大家也对30%的复合增速不满意,也质疑产品技术壁垒不高,器械行业的特点就是厚积薄发),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开立软镜依然取得30%增长(20年报中和耗材合并披露口径增速只有5%+,导致高增长被忽视),25亿收入,HD550实际装机量+240%,来自替代进口品牌的销量逐渐提升(部分区域30-40%,之前基本都是空白市场装机),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公司主要定位高端,目前面向3级医院的销售占自身的近30%,H1软镜收入增速接近50%,影响力已经逐渐超过日系宾得。公司的超声内镜是国内唯一、全球第四的产品,弥补国产空白,受到很多顶级医院主任的关注,对提高公司的品牌非常有帮助,超声内镜在消化内镜行业中占比12%,未来有望带来业绩增量。之前调研普遍反馈公司软镜和进口差距在于镜体种类比较少、光学放大、染色、硬度调节等,开立都在积极改进,现有产品已经能够满足临床70%以上的需求,随着后续十二指肠镜、细镜镜体丰富、光学放大(2022Q3解决)等功能出来,将满足更多剩余需求。70%的替代空间对目前的开立已经足够了,今年国产替代政策异常严格,在国产替代政策加持下,开立软镜作为国产第一品牌,目前市占率超过6%,有希望率先享受进口替代红利,延续50%左右高速增长。前几年是公司软镜业务0-1的过程,未来有望步入1-10阶段。软镜业务估值:目前市场还是用PE法给开立估值,关注利润规模,但是由于软镜业务刚刚实现利润,PE法显然低估了这部分业务价值。开立每年整体研发投入2亿+,按照自身10亿左右的收入、10%的行业平均研发水平看,相当于每年多投入1亿的研发费用,牺牲了短期利润,但是换来的是弥补国内空白的超声内镜、进入绿色通道的血管内超声,以及逐渐丰富的光学放大功能、十二指肠镜、细镜等镜体,支气管镜已经在国内成功上市,换来的是竞争格局非常好、后来居上、国产第一软镜的行业地位,开立的后劲很足。软性内窥镜是被市场低估的创新器械赛道,与备受市场关注的电生理赛道相比,软镜赛道关注度明显较低,但两个市场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市场空间足够大(百亿空间)、产品技术壁垒高、竞争格局好(电生理国产微创惠泰vs软镜国产开立澳华)、一家外资企业独大(电生理强生vs软镜奥林巴斯占据60%),局部开启进口替代(国产化率不足10%,电生理开始替代标测、二维,软镜开始替代日系中低端产品),国产高增长(电生理惠泰50%左右vs开立软镜业务50%左右增长)。开立目前已经开始替代进口中低端产品,HD550也能够卖进三甲医院,过去十年进口装机设备面临到期,也会带来国产更换订单需求,参照惠泰电生理,我们认为可以给予开立软镜120亿合理市值。超声业务:开立作为国产超声第二,虽然销售上面临龙一的压制但是超声仍有70%+的替代空间,去年疫情下的订单延后到今年释放,彩超行业整体回暖,年初开立刚发布妇产超声,且有一半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和龙一有一定错位竞争。上半年公司超声搭载天和核心舱进入太空,充分体现公司超声质量和行业地位。后续有望恢复到15%左右增长。今年预计收入4亿、复合增速20%的祥生医疗,市值40亿,开立21E收入9亿+,我们认为至少80亿合理市
值。其他业务:除了软镜、超声业务外,公司还有软镜耗材(21E收入6-7kw),硬镜设备(21E收入3-4kw),心内科高端耗材产品一一血管内超声VUS作为国内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审批产品,预计2022年在国内获批上市,这些业务估值相当于白送。针对市场关心的几个问题:(1)软镜技术难度高,为什么开立还能在软镜业务做起来?开立正好赶上科技浪潮,以前使用 CCD技术时,CCD的模块控制在日系厂家手上,现在都在使用CMOS,器件来源较多,不存在采购困难,集成度较高且功耗发热低,同时图像质量比较好,市场上都在向CMOS切换。其他的蛇管、插入管等,公司自研产品的效果比较好,完全可以替代外购的器件,因此也解决了核心技术难点。现在对于开立来说已经没有可以被卡的技术性部件,公司需要做的主要是稳定生产、降低成本以及提升产量。开立早期挖了很多日系的研发人员,对内镜在技术上的定位一直具有很高的标准,瞄准了日系三大家在售产品的水平进行生产,力争做到国际领先水平,后来做2K、冷光源、电子染色、光子放大等都是瞄准了最领先的产品进行投资定位。很多内镜相关产品不是无法设计,而是无法生产,或是生产之后产品的可操控性、使用寿命以及稳定性得不到保障,这需要在工艺及材料领域有所突破,开立是经过近10年的积累打磨才逐渐追上部分日系企业。(2)营销改革到底进展如何?公司自2019年10月以来,开始实施对国内营销体系的改革,对销售队伍的架构和职权进行了一定调整,具体表现在,由原来的办事处主任单一角色决策转变为产品线、民营医疗体系、公立医疗体系、办事处等多体系人员集体决策,决策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也更加全面。转变营销方式,从依赖公司自有销售人员推动销售,转变为通过经销商、渠道商去推动销售。在改革前,销售人员会挤压渠道的利益空间,不利于产品推广,改革后,超声、内镜分线经营,内镜业务得到更好的资源投入,通过经销商有利于迅速扩大终端覆盖面。2020年人员比较动荡,目前也已基本稳定,由总经理吴总亲自管理各大区经理。(3)如何看待近期减持事件?公司在上市前成立了5个员工持股平台公司或合伙企业,根据持股平台公司章程规定,自开立医疗上市后,持股平台每年减持25%所持开立股份,持股平台公司成立至今已有7年以上时间,存续时间周期长,且部分员工存在偿还购房贷款等紧迫需求,基于公司与员工的提前约定、落实对员工的激励以及满足员工个人需求,公司每年会对持股平台所持公司股份进行定额减持。由于公司三位高管在员工持股平台作为管理者,有少量间接持股,为保证操作合规,因此三人必须提前公告,员工平台才能进行大宗交易。之前已经这样操作很多次,但仍有人误解,实际情况是公司高管基本不太会减持。后续股价节奏:中报发布后,向上趋势得到验证,Q3业绩继续验证后,180亿市值,年内有望200亿市值。长期市值空间测算:软镜目前行业保有量预计2-3w台,市场规模100亿级别,公司国内占据20%份额(需要持续观察验证),20亿收入,加上海外销售,预计40亿收入,25%净利率,10亿净利润,40X,400亿市值,加上超声、硬镜、软镜耗材,长期市值空间有望看到500亿+。 S开立医疗(sz3006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