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专家是全球领先智能座舱SoC厂家汽车业务的权威,也是带领团队去引导公司开始做汽车市场的负责人,公司在国内汽车行业的装机量是非常大的。专家对产业有非常深的见解,我们今天也是很荣幸的请他过来给我们做一个分享。Q&A:Q1:这两年比如说SOC厂家替代传统车机芯片的一些方案,这种装机的趋势包括车厂的反应、还有一些比如相关应用的开发,您觉得这两年在功能、客户接受程度上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A1:我就站在我们SoC厂商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观点,从我们座舱芯片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AI+联网确实很明确的方向,AI就是高算力,联网就是4G、5G,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方向。从我们的角度来讲:1)首先我们产品推出以后,基本上也是发挥SoC厂商尤其是在通讯类的优势,我们的量很大;另外我们的芯片制程比较先进,芯片制程先进带来的好处就是运算能力会大幅提升,从我们目前一两年开展的业务角度来看,首先产品的接受度是很高的。2)其次从购车者的角度来讲也是接受度很高的。传统的汽车座舱芯片供应商的算力目前主流在量产的芯片还是停留在十几、二十KDMIPS,他们一般是按 CPU算力来做一个权衡的。我们现在2021年量产的已经到四、五十KDMIPS,这个算力代表什么?它会带来更多的应用。对于消费者来讲,举个例子,开机速度、App开启的速度、应用反应的速度,它都会大幅的提高。所以对现在消费者来讲,对智能手机这种产品接受度越来越高,使用起来越来越无障碍。汽车最核心的人机交互的最主要的一个入口就是座舱这几块屏,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他对这个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要求越来越高、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看到的情况大概就这样。Q2:从咱们实际的产品出货来讲,目前主要满足的需求还是以多媒体交互、触控交互以及像导航这些应用,再往后就是一些辅助驾驶比如APA之类这些应用是吧?您觉得目前出货量最大的应用主要是哪些?然后比如看到21年或者22年这个目标,还会有哪些新的功能会提出来,然后反过来去推动咱们 SOC产品算力的进一步提升?A2:延续上一段这个话题跟刚才这个问题有点相关性,就是说目前消费者以及市场对汽车自然化的需求来讲,我们看到的传统方案供应商或芯片厂商已经落后市场的需求。我们刚才讲的上一段是去补需求,让他从座舱这个角度能够符合客户期望已久的需求。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情况,包含我们跟一些车厂的交流情况来讲,比如说车类的DMS等等,其实它的需求是比较明确的,我们会在这方面会做一个比较专注的投资,不管在算力NPU也好,或者是跟相关的算法公司合作也好,还有跟车厂这种合作,我们看到这个是比较明确的。当然API的需求也已经有明确的出来了,这个都会看到。Q3:我们看到今年出来的一些高端的车型或者一些旗舰的车型,比如像蔚来最近出的一些车,非常强调自动驾驶相关的应用,然后给的算力也都很凶悍,4个Orin这样的配置。您怎么看?您觉得这个是一种比如说类似于手机里面旗舰机的或者少数的出货,还是说您觉得这类的这个需求未来几年?不说太长,一两年内从您客户角度来看,车厂会把它大量的普遍装在主力的销售车型里面去吗?A3:1、我从两个方面去回答你这个问题。1)从后来者的角度,产品要做差异化。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特别以中国的厂商、自主厂商国产车来讲,要往上走,第一阶段在外观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在ID这一类设计应该也没问题。还有动力从燃油车的角度来讲,这几年国产车也还是不错,但是跟顶级的车厂还是有点距离。现在我们看到一个机会,电动车大家是同一起跑线,或者我们还可以跑得快一点。2)还有一个差异化就是在于智能化。这个也是从国产车厂、自主车厂或者特别是新进入车厂,它必须要去做差异化。要不然以我们一个硬件产品来讲,汽车这个产品的难度特别高,因为它的零部件太多了,所以你如果没有很大差异化,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所以他们往这个方向走,我认为是新进入者的大的一个点。2、这一块他会不会变成很大量的,从我的角度讲,我是比较偏保守一点。从两个点讲:1)技术角度:技术本身还没办法做到100%的自动驾驶,它还在一个过程中,无非是大家今天讲到50%还是60%,还是70%还是80%,但是他没办法做到那么完整。2)成本角度:因为你一个车卖四五十万辆,也不是没有需求,会有,比如2020年其实四五十万的豪华车销量还是在增长。BBA的销量还是在增长,它大概有百分之几的增幅,其实整个车市在有稍微下降一点,所以四五十万的豪车的市场它是存在的。但是这里面有多少是愿意在智能化上投钱,还是要讲究内饰、品牌等等。我觉得从消费者的接受度来讲、还有消费能力来讲,可能还是一个瓶颈,但肯定还是继续会加大,这个方向是明确的。对我们芯片厂商来讲,我们还是要考虑规模效应。因为其实开一个芯片,他的投资是很庞大的一个数字。从回报上来讲,出货量上要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其实我们很难做这个决定。但今天其实你看到这个英伟达芯片也好,其实它也不是为了专门为车子做的,它是其他的产品线做的,然后可以用在车子上,它现在这个规模也没办法开一个芯片来做这个事情。Q4:其实咱们的产品从芯片本身的迭代速度非常快的,在制程、算力上提升的非常快。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就是大家过去认为车端的芯片,他在功耗和算力上不会有像手机这么敏感的需求。但是我看到咱们的产品在制程各方面的迭代还是很快的,很快会追上手机。您怎么看这个东西的必要性?您觉得是从产品卖点上需求更多一点,还是说确实现在车端芯片的需求?当然这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车端SOC跟手机SOC之间的差异性。车端芯片现在确实是对制程、对硬件的迭代需求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了吗?A4:我刚才讲了今年我们量产的大概有50KDMIPS,其实在手机上,手机跟汽车有个非常大的不同的应用,在手机上的应用主要是单窗口、单任务。所以它实际上对芯片的算力需求更多还在于市场推广一类的,其实它用不到那么多,但他打个游戏什么的,比汽车会要求高一点,但纯粹从应用的角度来讲,汽车的应用它主要是多个任务同时并发,这是跟手机最大的不同。所以其实汽车对芯片的算力,以我们的角度来讲,它实际上比手机的芯片的算力要求的更高。实际上是现有的供应商远远落后市场的需求,技术在但是做不了、没这个能力或者是没办法做这么快。所以从产品的需求来讲,其实座舱对算力的要求,我自己认为真实的需求是明显超过手机的需求。Q5:所以从算力角度来讲,是咱们提升制程、加快迭代的一个方式了。反过来看就是说除了这方面以外,像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成本或者散热、功耗等这些诉求点没有算力这么多是吧?或者没有算力这么主要?A5:功耗、散热其实从我们目前的产品既有项目的开发量产以及新产品规划的方向来讲,从发热的角度来讲还好,因为我们的制程比较先进,本身我们的优势是比较明显。在汽车里面这个产品的体积,其实它是比手机大的。当然其实如果假定你的制程比较落后,那就会有问题。第一个你算力上不来,第二你算力上来你会很热,甚至各系统撑不住。但是从我们先进制程的角度来讲,倒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成本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如果我们成本的叠加可以带来我们的为车厂带来更多的价值,或者是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这个就不是问题。所以成本相对来讲,在这种条件下来讲,它就不是那么敏感。很多时候我们在产品化上会有一个陷阱叫伪需求,你自己认为他需求可以带来很多,但实际上用户终端消费者不买单,这个就叫伪需求。如果真实的需求能抓得到,能够提到提供给消费者给市场更多的价格,其实这个成本就相对还好。当然我们本身也没有、也不会那种大幅的加大。Q6:您怎么看围绕着咱们 SOC厂家生态周边的这些公司的价值,包括在现在这样一个阶段,他们一个业务量的发展状况。Q6:我先讲座舱好了,我看到一个趋势,像去年也好,大家讲这个软件定义汽车一类的,我想这些头部的车厂,他们也很清楚对汽车的价值,还对他们未来发展的一个影响。所以我们看到头部的厂商,其实他们在上面的资源是加了很多,投入资源下去大概两三年后会产生效益。因为这个系统用户的需求,包括我刚才讲了汽车里面的很多需求是并发的,所以其实这里面需要的外部资源也挺多的。但是头部的汽车厂商它的投入在加大,我们可以看到公开的资料,比如吉利一卡通、长城仙豆,然后长安梧桐、上汽零束等等,他们在软件上面的投入都很大。Q7:你们看到像这些年刚提到的车厂软件开发,程序员增加的数量幅度,包括未来的一个规划,您觉得投入期还有多少年,包括增速?A7:我自己认为两三年后会见成效,但是有些像在自主车里面,因为坦白讲智能化这几年自主车,当美国有特斯拉它是走在前面,其实觉得自主车也还是投入比较大的,你看吉利一卡通实际上已经成立了好几年了,基本上大部分他自己做完。比如说上汽零束是2020年成立的,我自己认为正常应该两三年后会产生效益出来。Q8:您指的产生效益,就是说相关车型会大规模的量产,还是说它的一些软件开发的功能基本上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A8:就是说如果车厂自己本身投入这一块,外部的厂商在这里面的获利的空间会变小。Q9:在车辆的功能上未来几年,您觉得座舱这块还会有哪些新的开发方向?A9:座舱还是包含内屏、DMS等等这些的应用,向外辅助驾驶跟自动驾驶,自动泊车也是辅助驾驶之一,这个方向肯定也是长期一定会越来越大,只是说现在的规模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Q10:从咱们手机SoC厂家来讲,您觉得什么时候去投入到动驾驶的环节,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节点?比如说手机上从麒麟的案例上来看,是相对比较晚的,那么最后这两代才开始做自己的IP,您觉得就是说从SUV厂家的思维和它的一个战略模式来讲,一般到什么阶段去做会比较稳妥。A10:我们主要是看两点,第一个本身技术的成熟度,第二点就是整个规模,技术成熟度更多的在于算法。Q11:您在行业的判断,就是现在的一些高级辅助功能,像驾驶员行为检测、AI导航、抬头显示、车道偏移预警这些功能,主要目前还是由第三方软件算法产生,或者是一些座舱的开发商让他们来做是吧?车厂在这个领域上面,会把这些作为自己核心的差异化的应用在这个里面做投入,还是倾向于采购第三方的?A11:我自己目前看到的,或者我觉得这个判断应该是这种算法主要还是会用第三方的,因为这个算法它需要比较大量的数据去沉淀去积累,然后算法团队的投资的规模其实也不小,挺大的。所以如果单个车厂挺难的,从投资上来讲难度有点大。Q12: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听到的或者看到的这种做DMS的第三方软件算法厂商,包括一些巨头也在做这个领域,竞争格局目前来看还不能做一个比较明显的判断?比如说单纯从DMS角度来说,做的好的会有哪些?A12:纯粹从DMS算法来讲,其实我自己觉得能做算法的确实很多,因为它主要是人脸检测等等,还有包含一些行为检测,其实它这个技术很多公司都可以做,那只是说谁先跟车厂谈好,然后他说车厂用起来。如果纯粹DMS会相对比较没那么复杂一点,但是可能比如说在车辆控制上难度会更高一点,因为车辆控制它涉及到安全。Q13:现在的趋势是说会把我刚刚提的这种比较浅的比如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用座舱域的芯片去实现,还是说未来的趋势会是自动驾驶域的芯片去支撑这些功能?我也看到有相关的方案,比如说高通的8155芯片算力也可以支撑。A13:现有的Al导航这块对算力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当然对传统的芯片厂商它要求是比较高。但是对于我们这种先进制程的,要求其实没有那么高要。目前来讲,确实座舱域和控制域也都有在做。但是AI导航不见得去控制车辆,所以在座舱内做或许也是ok的,还有包含dms也是类似的。Q14:这些功能我们现在看到渗透率提升的会比较快,因为这些确实不涉及控制。A14:您提到这两个点特别好,它对用户体验是比较直接的。很明显的。Q15:这个领域上面我了解做的确实也挺多的,您觉得行业能做的比较好的有哪些?A15:其实大的算法公司我觉得从技术能力上都不是问题,关键还是在商务谈判。从技术上我觉得不是太大的障碍。Q16:我这边问一个比较相对基础的问题,能不能简单来讲一下,因为感觉大家对芯片平台这块也不是特别的熟悉。然后想问一下各位,如果我们能不能从芯片平台的角度,然后给我们梳理一下现在的格局,以及从您的角度看对未来的展望,以及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16:从座舱领域角度来讲,其实方向我自己觉得一直是比较明确的,它的发展方向就是AI+联网,然后就是跟云端后台。从新的角度来讲,有这种技术能力其实不多。联网其实就是modern,modern的技术投资非常大的,而且它还需要积累,所以态势我已经觉得非常明显。Q17:您觉得是高通是吧?Modern这块比较重要,您觉得高通这一块未来会比较强势吗?A17:其实modern主要有高通、联发科、海思、三星和紫光展锐这五家,没有其他家了。而且再补充一下,这几家都有规模效应,所以在先进制程上,其他家也跟不上。Q18:跟您请教一下,现在咱们去看市面上比较多的这种SoC芯片基本上支持了智能座舱里面的功能,哪些功能基本上都已经集成可以去支持了,然后哪些咱们觉得未来会比较快的也纳入到范畴里?A18:现在以我们的角度讲,我们会把两块先集中进来,一个是AI,AI是很广泛的,我们比如把类似dms这种可以先集成起来,因为这个没有涉及到安全控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会把通讯的需求集成起来,比如说远程测控等等,这个也是明确的,当然难度也挺大,但是我们也是已经实现了,在今年第一季度就会有整车上市,这个是我们看到比较明确的。未来我们在思考的其实主要还是在于自动驾驶这一块,还有包含辅助驾驶这一块。对于我们做芯片的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判断,做早了就是死在沙滩上,做晚了就追不上了。但是一个芯片从定义到芯片出来到整车量产,以我们这么快的速度至少要三年以上时间。Q19:比如说现在大部分出来做一些还是支持IVI的功能,和之前的这种支持功能感觉没有什么区别,之前不也就是IVI的这样的一个功能为主,我就不知道在这个层面去看,咱们的优势在哪?A19:现在我们其实在补课,包含车厂也好、整个市场也好。虽然都叫IVI但是之前很慢,什么叫很慢呢?比如开个机你得要二三十秒,我们可以做到十几秒,比如之前开个应用,在两三秒或者三四秒,我们现在一秒之内可以看,现在都是在补课。现在除了补课以外,比如AR导航这些我们可以放进来了,包含DNS也可以包含Tbuds。其实我刚才讲的Tbuds,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是IVI跟Tbuds融合了,整车在今年第一季度会上升。Q20:咱们现在用的制程是多少?A20:我们现在28、12和7nm都会有。实际坦白讲,我们今年大量有新车型量产12纳米的,其实从三年来讲已经差不多也够还有一些余量,但是你28其实已经撑不住了。Q21:像咱们自己去看这个行业,现在比如说 ivi或者往其他方面去拓展。或者就是座舱这一块,SOC芯片的渗透率能够有多高?A21:我讲我们自己好了,如果中国市场家电一两千不到2000万台,我们市占率还在个位数,我们希望在接下来一两年可以到10位数。Q22:咱们出货量是最多的嘛?A24:如果讲ivi和Tbuds融合,那我们就是全球第一家。但如果单纯说ivi就很多了。Q22:有一家公司叫杰发科技,我不知道您了解吗?他这块做的怎么样?A22:有点熟悉,因为说出来会影响股价,所以我不好评论。Q23:我不问他们做的怎么样,就是说从在咱们的定义上就是这种算不算,比如说咱们说在市面上SOC的出货量?A23:因为我觉得会影响他们的股价,所以我不评论,但我觉得其实可以讲一些宏观的东西,大家可以判断。一个就是刚才说,其实也很明确的讲,未来的趋势我自己认为是非常明显。刚才讲AI加联网,那就看有哪一些,刚才我数了5家。Q24:您的意思,其实最核心的是联网这块很难突破是吧?A24:AI加连网都很难,尤其是联网是最难的。Q25:比如说咱们,在AI和联网这两块是怎么有的积累和怎么去做的突破?A25:本来我们公司就做联网,我们做了很多年了。Ai这一块还是在于 AI本身从硬件上来讲,也不见得是说那么的复杂,其实刚才我讲的就是我们芯片定义到整车量产这一块,我们已经是全球最快了,其实我们在三年前就判断要把这个需求加上去。从另外角度来讲,如果你判断失误,你假定没这个需求你加上去,其实刚开始很难卖,或者是会影响你的毛利。另外一点就是如果三年前该加但是你没有加,现在就会很痛苦。所以AI这一块主要还是在于大家的判断,包含技术方向、市场规模,还有时间很重要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