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破审计底稿已经事关中概股的生死,作为一个在四大工作过的人,我也想贡献一点讨论。上周五,两国在审计底稿上达成了协议。市场用大涨来表现乐观。但是,在我看来,乐观早了,风险远远没有解除。首先,协议是签了。但是原文并没有向外公布。双方,对文本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们这边表达可以在香港检查,但是过程中我们要全程参与。但是另一方,也强烈发表了自己看法,坚决要求不受限制,不允许删节审计底稿中的任何信息其次,检查审计底稿这个问题不是这两年出现,而是从2007年开始持续了15年。类似上周五达成的协议,在2013年、2016年都达成过。但问题却延续到今天。这说明光有协议没有用,问题都出在执行。多年前,PCAOB就检查过审计底稿,但是觉得不满意,因为有太多地方因为保密被掩盖了。我简单科普一下什么是审计。上市公司要定期公布自己的财务报表。为了防止它报喜不报忧,我们需要一个专业且独立审计师。厚厚的财务报告,审计师的成果成果只是最开头一张纸,意思也很简单,大意是“我审计了,这一期的报告没有问题”审计师不是天使。2001年的天然气巨头安然公司财务造假曝光,给市场造成不可挽回的巨额损失。审计师安达信有严重的责任,最终自己也赔偿到破产解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成立了PCAOB,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目的是检查审计师的工作——你有没有好好审计啊,有没有把财务造假的风险降到最低拿阿里巴巴举例,PCAOB要检查的是审计师普华永道,而不是阿里巴巴。所以,不存在美国人看阿里巴巴完整的数据库,看阿里巴巴账本,看阿里巴巴所有的交易。审计底稿,就是审计师执行工作的记录。不是阿里巴巴数据库的完整复制而只是一些是统计学上的抽查,审计师会写,金额越大,大家平时越关注的重要交易,我做了更多的检查。另外,金额很小,很零散的业务,我用样本做了抽查,依据统计学原理得出结论,balabalabala。严格意义上来说,审计底稿这里的确有一些很内部的信息。但是想从审计底稿挖掘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应该说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最大的原因在于,审计师的工作,是评估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不是为了解密和调查。日本当年也在这个问题上争执过。最后妥协了,事后来看,的确没什么但是为什么中国很难达成协议呢。我觉得,难点在于大背景。我打个比方,就像老婆检查老公的手机,平时亲密的时候,手机丢给你,爱干嘛干嘛。但是如果两个人已经在闹脾气,千万别翻手机,一点点蛛丝马迹都可以上纲上线。我觉得,这背后肯定是一场艰苦的谈判。明面上,谁都不妥协,这个就不展开说了。背后,其实太平洋两岸有很强的利益集团在这个关系里获益。美国制度有它好的一面,比如鼓励创新,但是最大的弊端是无法对力量强大的寡头,形成实质的限制。比如,苹果,在全世界有业务,那么赚钱,但是90%的现金不会回美国本土,库克说过,美国税制太苛刻,回美国要扣掉40%。千千万万美国富豪更是如此。但是,总要设计一条钱回美国的路。怎么办呢?久而久之富豪们发现一条捷径。用美元投资中国的创业公司,公司做大了去美国上市,富豪再把股票卖了,变成美元。这就可以避税。比直接转回美国合算太多,而且还可以享受中国发展的红利而中国也捡了便宜,资本涌入,经济繁荣。而在这个循环里,只有美股可以,港股不行。因为成交量太小,而且一直在减少,从原先的每天3000亿左右,现在只有800亿,去掉美团和腾讯的大头,还不如特斯拉一家公司的交易量。所以中概股有退市风险。阿里巴巴跌只是小损失。更大的损失是一级市场投资中国的美元基金规模在大减。这样不利于中国创业创新的大环境。因此,在审计底稿,中概股问题上,既有深刻的矛盾,也有共同的利益。打个比方,双向奔赴,相隔1000米,签署协议,是彼此往前迈了一步。同时拌嘴吵一架。后来还是艰苦的谈判。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