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科技】高性能纳米微球国产领先企业
一、纳微科技主营高性能纳米微球的研发与销售,下游包括生物医药等企业客户,短期看业绩高速增长,中长期看市场空间广阔。
纳微科技是一家专门从事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研发、规模化生产、销售及应用服务的企业,为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客户提供核心微球材料及相关技术解决方案。
纳米微球是现代工业最基础原材料之一,就生物医药领域而言,是生物制药核心环节中重要技术分离纯化的核心原材料。
微纳科技作为国内仅有的掌握微球核心技术的企业,近年来产品快速放量,对应业绩高速增长。8月22日,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报告:实现营业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归母净利润6506万元,同比增长173%。公司近年来业绩也一直保持高增速增长,2017-2020年营收年复合增速达53%,净利润年复合增速达81%。
盈利能力方面,2017-2021H1,公司销售毛利率一直维持在80%以上水平,销售净利率由21.27%提升至39.45%。其中,主营业务生物医药板块的毛利率近85%。
纳米微球(色谱/层析)是下游生物制药分离纯化不可或缺的材料,下游生物制药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纳米微球的需求,尤其对于大分子生物药方面。2018年国内生物药市场规模约262亿元,预计2030年可达到1.3万亿元,对应年复合增速超过20%,生物药行业的高景气将带动纳米微球需求。就纳米微球应用最多的色谱填料行业而言,预计2024年全球色谱填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元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14亿元人民币,对应2019-2024年复合增速达11.3%,增速远高于全球的7.2%。如果公司后续在该块市场市占率能达到50%(公司是国内少数领先的纳米微球供应商),对应收入可达到7亿元,约是2020年总收入的3.5倍。
此外,纳微科技现在做的也精品间隔微球,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出导电金球,是生产异方性导电胶膜的关键原材料,异方性导电胶膜目前市场规模为80亿元左右,目前主要由日本企业垄断。
二、微球技术长期以来国内外企业高度垄断,属于制约国内产业的“卡脖子”技术之一。纳微科技产品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价格方面具备优势,已切入国内多家知名药企供应体系,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纳米微球粒子大小约1到100纳米,其精准制备、微球材料粒径、孔径及表面性能的精准调控等均需要非常精细的技术,这方面长期以来国外企业领先,国内基本上以进口为主,GE Health、Tosoh、Fuji三家海外巨头国内合计市占率超过50%。作为生物制药方面的关键材料,如果进口受限,则会对国家生物安全产生极大影响,《科技日报》此前已将纳米微球的制备与应用定位为制药国内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
纳微科技产品具备技术和价格双重优势,打破外企垄断,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1、公司在微球精准制备的底层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产品种类丰富,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
(1)精准度高。公司纳米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精准控制效果更佳,CV值(变异系数,CV值越小,离散程度越低)3%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0%水平;
(2)承压度强。公司突破了微球表面改性和功能化的关键技术,是少数几个可以实现同时生产硅胶、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三种性能互补填料的公司之一,产品可以承受更大的机械强度。
(3)种类丰富。公司可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多孔径选择,能够满足小分子、大分子与超大分子分离纯化的需求,相较同行在孔径大小分布、孔隙率等参数方面拥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4)可规模化生产。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拥有12000平方米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在常熟新材料园区拥有18000平方米的大规模生产基地,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纳米微球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
2、公司微球产品在价格方面更具优势,相比进口品牌性价比更高,带来了市占率不断提升。
进口微球产品价格普遍在10万元/千克以上,而纳微科技产品定价为5万元/千克(因生产成本更低)。由于纳米微球所应用的分离纯化环节占率整个制药生产成本的65%以上,客户对价格相对较敏感,性价比优势使得纳微科技产品国内市占率不断提升,由2019年的9.52%增至2020年的20%,未来仍具备很大的进口替代空间,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由于更换供应商会带来生产和测试等方面的重新调试,客户对上游微球供应商的黏性普遍较高。医保控费和药品集采等政策趋势下,对制药企业的成本控制要求更高,纳微科技已与恒瑞医药、丽珠集团、复星医药、浙江医药等国内知名药企达成合作关系。此外,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近年来境外营收占比维持在10%左右。
三、总结
纳微科技是国内高性能纳米微球领先企业,产品在技术和价格方面具备优势,市占率不断提高,未来将受益于进口替代和生物药行业高景气下的纳米微球需求不断增长,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