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后将集中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春江水暖鸭先知,工程发展看投资”。进入2023年,各地在基建板块不仅发力早,力度也大,纷纷将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各地均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力度,聚焦“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包括市政、交通、能源、水利以及包括物流、生态环保及社会民生在内的重大项目建设。
从增速看,不少省市都是两位数的增长目标,这相比去年,是迈了一大步。当然这个数统计还不完全。
我简单查了下数据,各地的投资额都是万亿级别的。
光深圳一个城市,规划就要达到1万亿的规模,让我感叹的是,连深圳这种产业集中的一线都需要靠投资拉动了,更别说二线。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广东、福建、山东、重庆、陕西、天津、上海、广西等14个省份公布了2023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合计14235个项目,总投资达35.29万亿元。另有部分省份尽管未出清单,但早已公布过年度投资计划。这对于与之息息相关的工程机械行业而言,无疑是提振信心的积极信号。
毫无疑问,今年又是一个基建大年。这个基建主要还是传统基建,按照广发宏观的数据,新基建(5G,新能源等)占比只占15%。而传统基建必然跟房地产是相生相爱,互相促进。
二、再次发动基建这个经济引擎:从三驾马车的角度看,去年的消费非常的萎靡,本来消费一直是占增长的大半,2021年超过64%的占比,可到了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变成了投资驱动,消费贡献仅1%,而过去三年平均值都为3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为家庭收入增长变慢了,大环境又存在不确定性,很多人都把钱存起来。口罩之下,对不确定性的防御,用户减少和停止了家庭支出,导致存款暴涨,消费萎缩。很多大量消费型公司,去年业绩都不好。而到了今年,消费肯定会边际改善,然而,经济要快速增长,投资依然是最好的动力。
三点原因:
第一,因为消费不可控,这是自下而上的。消费是依赖老百姓的集体行为,可是居民不去下馆子,你也没办法,光是砸消费券,作用毕竟有限。
第二,投资可控,这是自上而下。这是各个地方主导,直接可以砸钱,见效很快。各个地方能上马的项目肯定就会陆续上马,能开工的工程,今年都会陆续开工。
第三,消费产业极其落后。消费产业的供给侧,是目前中国最落后的产业之一。
从儿童用品,奶粉,纸尿裤到安全座椅,国内的中产几乎都在用外国货。我们甚至造不好一袋方便面,一瓶洗发水。
跟我们基建狂魔的称号相比,消费相当于没入门。
如此天量的基建项目和投资金额,砸到市场里面,首先会达到稳经济的目的。
此前1月份的金融数据出来了,M2又是两位数12%的增长。光是第一个月新增的货币供给,就已经是去年全年增量的四分之一!
天量基建+配合放水,再拉动房地产的增长,各个地方再卖地回款,去填坑还银行的债,这就是一个循环。
2008年有一个4万亿的天量货币,这些钱基本上也都流入到基建的投资里面去了,给城市面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高铁,地铁修的飞起,不光是基建产业链上的人赚钱了有钱消费了,同时这些基建配套也给房子带来了高附加值,推动了房价上涨。
2012-2014年,各个地方又大力加杠杆,依托地方平台又搞了一大波基建,2015年和2016年,房地产又是一波大牛市。
那一次,虽然地方债务率因此而陡然提升,但基建对当时经济的托底作用确实也显著,只是可持续性差了点。
同样的配方,一样的路径,这叫路径依赖!
总结:基建作为国内大循环最大手笔的投资,不受任何内外环境影响,是目前唯一具有确定性的投资方向,也是每年必然轮动到的热点,两会已确认今年的基建主题是“城市更新”,在十四五期间将拿出约10万亿投进“城市更新”,其中辽宁1.3万亿、浙江1万亿、深圳1万亿…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城市更新将是今年ZF最大手笔的投资,城市更新相关上市公司将直接受益。
相关个股:
蕾奥规划300989:流通市值6亿,地处深圳,规划设计业务包括城乡规划、专项规划、规划咨询等,涵盖了城乡规划、交通、市政、景观、研究咨询等多个方面。
甘咨询000779:流通市值45亿,甘肃国资委旗下。子公司目前已承接兰州市城区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建设项目、和政县2022年度西关下新村片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漳县异地农民安置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B区检测项目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