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于全固态电池,没有科学的理论可以证明全固态电池可以用于车载,但是半固态或凝胶或固液混合,相对于目前主流电池从安全上有所改善,电解液会少一些,但是会牺牲其他性能如功率密度等。高容量电池可以用固液混合,但是对于100度电以下的,不管是半固态还是混合固液的电池,放电倍率无法满足电动车的需求(150度电的固态电池和50度电的常规电池输出同样的功率,固态电池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放电倍率,而固态电解质电导率总体偏低导致其倍率性能整体偏低),我们目前选择的方形电池路线,与半固态存在技术上具有兼容性。
电池的性能是一个平衡后的结果,我们认为400-600公里已经足够解决日常需求,过去大家将安全性全部押注在了磷酸铁锂上,但是现在逐渐转移到系统和模组上。
对于软包铁锂看法
大众MEB有一些也是用的软包铁锂,但是现在处于暂停状态,软包铁锂这么多年没有人做的原因是:在追求能量密度上确实是个优势,但是在当下追求CTP和电池能量密度上贡献不大,系统能量密度比方壳高5%左右,单体可以做到210Wh/kg,成组后150左右,体积能量密度几乎没有优势。
对磷酸锰铁锂的理解
13年开始研发,体系介于磷酸铁锂和三元,当时认为这种方案既选择了成本、又选择了能量密度,15年的时候单体能量密度能做到150Wh/kg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后来三元和铁锂发展成熟以后,锰铁锂产业化进度放缓。
目前来看,介于成本和电压的角度,可以做一些细分市场如两轮电动车,原因是磷酸铁锂的天花板突破,15年认为磷酸铁锂做到160Wh/kg已经非常困难了,后来随着先进技术的突破,现在到200-210Wh/kg并且我们认为还有向上突破的空间,因此公司在有限的精力下选择持续突破现有的优势,未来一定是负极和其他添加剂决定能量密度,随着负极的提升,磷酸铁锂上限可能达到250Wh/kg,如果磷酸铁锂可以到250,锰铁锂路线的成本优势就不会太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