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空间足够大
20年全球锂电的需求在140GWh左右,25年全球需求1400-1500GWh,其中动力2000万辆车对应1200GWh+储能150GWh+3C/电动工具50-100GW;合计对应隔膜需求250亿平。
假设恩捷做到40-50%份额,对应做到100-120亿平,单平按0.5元利润测算对应50-70亿利润;星源按20%份额,对应50亿平,单平保守按0.2元利润测算,利润空间在10亿,如果加上涂覆后整体盈利能达到0.3元/平,对应的利润空间在15亿元。
二、隔膜21年产能偏紧,短中期的格局都足够稳定
从短期看,如上一篇隔膜专题《盘点21年全球隔膜格局,盈利拐点来临》所盘点,21年隔膜供需整体处于紧平衡。
海外扩产较慢,海外旭化成+东丽+SK+住友+宇部+W-scope21年新增有效产能预计在母卷6.5亿平左右,算到成品产能在4.5亿平。而国内星源+恩捷+中材合计有效产能新增预计在16-17亿平之间,合计行业新增产能在20亿平左右。
20亿平对应110GW左右电池增量,扣除3C+电动工具+储能预计新增30GW左右,对应动力电池供给在80GW(150-160万辆乘用车)。预计21年相对20年中国新增70万辆,美国新增15-20万辆,欧洲新增70-80万辆,新增供给与新增需求基本相当。
表:海外隔膜厂扩产情况
表:国内主要隔膜厂扩产情况
从中长期看,隔膜的竞争格局同样好于其他材料环节。大多数其他材料环节都有5名以上有潜力的玩家,而隔膜未来5年的主要主导者就是中国的前3家:恩捷、星源、中材。国内目前隔膜利润过低,1平产能投资金额3-3.5元,价格不含税在1-1.1元,二线公司单平净利在0.1元/平左右,甚至不到,投资回报率在30年,考虑后续产能利用率提升,25年做到单平0.2元利润测算,也需要15年回本。
隔膜的头部公司基本都被恩捷收购,行业缺乏扩产的资金动力,而供入海外需要较长的认证周期与品质保证,尾部企业很难供入,格局非常确定。
三、目前阶段产品结构对利润的影响大于成本
20年恩捷交付隔膜均价在1.8元/平,星源为1.3元/平,价差为0.5元/平,而单平利润恩捷Q3为0.78元/平,星源为0.13元/平,单平利润恩捷高出星源0.65元/平,很明显价格对单平利润的影响大于成本,而价格主要是由客户结构影响。
隔膜单平成本主要为单平材料+折旧+制造成本。
其中单平材料成本各家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收得率(主要跟客户要求、回收情况有关,也跟车速、幅宽成反向关系),伴随着大客户起量,各家数据会更为接近。
单平制造+折旧成本=(单线制造+折旧)/单线有效产能,单线制造费用+折旧各家差距不大,而单线产能=幅宽*车速*收得率。
考虑到幅宽、车速、收得率指标,目前各家单线成品产能:恩捷0.8亿平,星源接近0.65-7亿平,中锂0.4-0.5亿平,后续扩产新线成品产能在1亿平左右。
各家单线折旧+制造费用差距不大。考虑单线耗电1000万度,度电价格0.5元/kwh,每年电费合计500万元,单线耗气200万平,气价2.7元/立方,燃气费用合计540万元,单线人工60人,人工费用300万,合计电、气、人制造费用在1440万元,单线投资2亿元,10年折旧1年折旧成本2000万,单线制造+折旧成本合计在3440万元。
伴随单线产能逐渐上行,折算到单平制造+折旧成本会逐渐接近。单线产能0.4亿平与0.7亿平对应到单平制造+折旧成本尚有0.37元/平差距,而折算到单线产能0.7亿平与0.8亿平,对应单平制造+折旧成本差距会缩窄到0.06元/平。
四、海外客户占比提升,公司后续利润提升空间较大
出货量星源为恩捷的5-6成:12月恩捷1.5亿平,星源0.85亿平;Q4恩捷4.2亿平,星源2.5亿平;20年恩捷11.4亿平,星源6.4亿平;21年恩捷20亿平,星源10-11亿平。星源基本为恩捷的5-6成左右。
海外占比21年恩捷、星源均大幅提升:恩捷20年海外出货量LG2亿平,松下0.5亿平,占比20%,21年海外客户5亿平,占比提升到25%;星源20年海外出货量LG1亿平,占比16-7%,且为干法,价格含税1.5元/平;21年海外客户4亿平,新增的LG1亿平湿法涂覆,以及三星、SK、索尼、AESC合计2亿平,占比提升到40%。
星源21年后利润率提升空间较大:Q3星源单平利润达到0.13元/平,而Q1-2几无利润,已有较大提升,预计21年星源的单平利润会有较大回升。如果做到单平3毛,对应利润在3亿左右。
我们认为隔膜当前很难降价,决定星源销售价格的最核心因素为湿法产能可否供入海外供应链,由于海外竞争对手扩产强烈低于预期,出于分散供应的考虑,海外电池厂加大对星源湿法的导入是可以预见的必然。而决定星源明年单平成本的最核心因素为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公司明年没有新增投产只有2亿平技改,产能利用率的爬坡也是可以预计的必然。量、利齐升的逻辑还是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