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凌晨,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上调至3.00%至3.25%。虽然7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在预料之中,但鲍威尔面对通胀顽疾不惜经济硬着陆的表态,以及市场对加息周期将延续到2024年甚至2025年的预期依然震动全球市场。
在美元大幅走强的推动下,9月22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7.1关口,最低报7.1057,这距离人民币破7仅隔了一周时间。这显示,在美联储加息预期无法消散的情况下,非美货币在汇率上仍在承受较大的压力。昨日仅在东亚范围内,日本财政部就自1998年之后首度入市干预汇率,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央行也均有加息举措来舒缓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适当贬值事实上有助于舒缓外部压力,令我们可以更淡定面对强势美元带来的冲击。另外在当前,国内政策对独立货币政策空间和双向开放格局更为侧重,这也必然要求人民币汇率具有更高弹性。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此前就曾明确表示,近年来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已可较好发挥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有意思的是,人民币汇率弹性不仅对内创造了更大的自主政策空间,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也在同步扩大。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最新报告显示,今年8月份全球前十大支付货币中,仅美元和人民币份额占比较两年前上升,欧元则是最大输家。这种变化趋势,背后体现的无疑是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汇率的稳定,以及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市场深度、以及较其他经济体更强的通胀吸收能力等综合竞争优势。
笔者认为,考虑到美国成本推动型的通胀螺旋还难言消散,当下美国市场股债双杀的格局可能远未结束,美元指数亦有可能还有相当的上行空间。这种情况下,在微观层面国内市场主体仍应进一步贯彻汇率中性原则,做好风险对冲,以审慎态度应对美元走强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但在宏观层面,我们不妨抓住美元紧缩周期以及本轮经济周期带来的其他机遇,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预计,到2035年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和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而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发展人民币的离岸市场。
而SWIFT数据变化趋势来看,这一目标或许并非空中楼阁。8月份,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排名仍居第五位,但份额已经升至2.31%,创下了今年1月以来的新高,甩开了以1.59%占比排名第六的加元,并有效缩小了与排名第四的日元之间的差距。目前日元全球支付占比约为2.73%,考虑到日、欧央行当下的决策困境,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人民币完全有可能更进一步,甚至在未来某个时点替代英镑成为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