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方纳米交流纪要20220511 1、核心竞争力? 全市场唯一采用液相法的铁锂正极材料供应商。 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低成本,完美适配储能等场景。 由于采取液相法,原材料可以用电池级碳酸锂,也可以用工业级碳酸锂或 硝酸锂,在锂盐成本高位阶段就具备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2、新型磷酸铁锂正极(磷酸锰铁锂)的若干问题? 4个优势: ①能量密度相对普通提升15%,添加补锂添加剂后可提升20%; ②能量密度的提升带来电池包成本下降10-15%; ③续航里程提升拓宽了在中高端车型的应用场景; ④低温性能好。 壁垒: 技术壁垒在于解决锰离子的溶出问题,德方通过液相法+镍甲界面改进技 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专利: 国外没申请过磷酸锰铁锂专利,因此不受到专利限制; 同时德方自己申请了专利。 产能: 现有传统铁锂的产线,经过技改可以生产磷酸锰铁锂。 3、单吨盈利? 传统磷酸铁锂 要看市场供需、原材料波动及友商报价等因素变化而定。 新型磷酸盐 理论上单吨盈利略好于传统,源于性能及成本优势。 我们是市场上唯一一家通过了车规级的磷酸锰铁锂先发优势保障了盈利 能力。 盈利变化趋势 从去年的1.3-1.7万/吨提升到目前2万/吨。 中长期看,会趋于稳定,未来稳态单吨盈 利预计能维持在21Q4到22Q1的水平。 4、液相法的终端应用比例? 目前暂未精确追踪到终端数据估计动力领域和储能领域的应用各占一半 左右。 5、与湖南裕能对比? 友商扩产更激进,德方产能已经掉到第二。 差异主要在于技术路线不同公司采用一体化工艺对原材料来源更包容, 不受单一品种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限制。 现阶段磷酸铁锂正极供不应求,行业内主要公司都是满产满销,盈利情况 都不错,毛利率也接近。 6、扩产进度? 现有产能15.5万吨,满产满销状态。 跟亿纬合资的10万吨,刚投产,Q2Q3爬坡。 跟宁德合资的33.5万吨,今年Q4投产。 新型的磷酸锰铁锂,今年Q4投产,明年Q1开始上量。 7、疫情对新能源车供应链及销量的影响? 近期排产情况看,产量基本没受影响。 物流问题确实影响了发货量,但目前影响已基本消除。 8、下游电池厂业绩不好是否向供应商压价? 目前暂时还没有。 定价模式为成本+合理利润。 9、出货指引? 今年新建合资产能爬坡顺利的话,预计全年出货18.5-19万吨。 新型磷酸盐(磷酸锰铁锂)预计Q4有小额销售,预计在万吨左右规模。 新型磷酸盐跟下游车厂的验证周期约一年,目前在主流电池厂的中试样品 测试结果较好,具体上车时间要看车厂的节奏了。 10、客户结构? 目前前三大客户占德方出货的9成以上。 后续若有小幅结构变化,或来自新建的两家合资厂投产后,将优先保供合 资方需求,有余量才向第三方外售。 11、上游资源保供措施? 主要通过锁量不锁价的保供协议,今年预计的出货量基本都锁定了原材料 供应。 12、高管减持? 赵旭,年龄80+了,因个人生活需求而减 持,目前已减持了部分。 吉学文,减持是因为在体外有些少数股东权益,目前暂未开始减法。 均不影响公司经营业务。 13、铁锂正极单价9-10万,三元正极单价17-19万,后续走势? 二者原材料成本占比均>70%。 目前价差大,源于钴和镍的价格波动比磷和铁要大。 后续价差至少不会进一步缩小。 14、产品定价模式? 每月定价,根据成本+合理利润。 15、补锂添加剂? ①产能规划 总规划4.5万吨其中目前开工的有2.5万吨,今年Q4将投产一期5000 吨,23Q4形成二期1万吨,24Q4形成三期1万吨。 目前有条几百吨的线,每个月几百公斤的量提供给下游客户测试。 ②添加比例 目前应用比例在1-10%之间,大概率在2-4%之间。 动力电池添加2%,能量密度可提升5%; 储能电池添加4%,循环寿命可提升一倍从8000-10000次提升至1.5-2 万次。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