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华大学承担的《雄安新区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相关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验收,项目通过详尽的数据和实地调研,论证了雄安新区有望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近零碳排放的城市。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明确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10年以来,我国陆续开展了低碳省市的试点,截至目前已有87个省市开展试点。与此同时,也开展了低碳社区、低碳城镇、低碳园区的试点,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作为碳排放的最主要场所,城市以不足全球2%的土地面积,消耗了全球78%的能源,同时产生超过60%的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城市“碳中和”建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难点所在。在国家“碳中和”愿景下,我国亟需在现有低碳试点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试点工作,从城市层面入手支撑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雄安新区是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国家级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支点,绿色、智能、创新是雄安新区的显著特征。雄安新区的发展理念包括打造各类引领区、示范区、先行区等,涵盖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因此,雄安具有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在雄安新区开展“碳中和”试点城市建设,将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示范,为我国生态文明绿色区域发展提供路径支撑。
为确定雄安新区近零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的关键指标与内容,清华大学刘竹课题组结合雄安新区的区域特点,实地调研能源结构、资源禀赋与区域低碳发展现状,明确了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内涵,确定了近零碳排放区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并开展核算工作,初步完成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工程建设评价,构建了雄安新区工程建设的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具体路径,并研究出台了雄安新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政策配套措施,总结形成了《雄安新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的研究报告》。
项目成果显示,雄安新区作为建设中的国家级新区,有望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近零排放的城市。“减排”和“增汇”同步推进是雄安新区实现“碳中和”的两大路径。在“减排“方面,雄安新区致力于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根据雄安新区的规划目标,2022年雄安新区能源消费总量为380万吨标准煤,其中天然气消费比重占9%,煤炭消费比重占50%,石油消费比重占8%,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34%,2022年雄安新区的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00万吨。2035年雄安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将为860万吨标准煤,不消费煤炭,天然气消费比重将小于8%,石油消费比重也将下降为0.2%,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大于50%。且地热能、光伏、生物质等区内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与区外调入的绿色电力、氢能一起组成雄安绿色清洁能源供应系统,经核算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仅产生10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增汇“方面,雄安新区致力于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与城镇绿化,共同完成新区蓝绿空间占比70%、森林覆盖率40%的总体目标。包括建设城乡建设组团外围林地及农田林网、环村林带中森林面积共计约63万亩;城市建设组团内科技森林面积共计23万亩。雄安新区实现规划目标后每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将超过100万吨。
若规划目标实现,雄安新区有望在2040年可以完全实现依靠可再生能源,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政策和技术措施的综合实施建设,有助于确保雄安新区如期甚至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建成有示范意义的近零碳排放区。
在构建以源汇相抵后净碳排放是否接近于零碳排放作为核心评价指标的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项目还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规划构建了雄安新区工程建设的碳减排应用评估体系,并研究出台了雄安新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政策配套措施。
验收会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成果汇报,审阅了相关成果资料,并进行详细质询。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并建议进一步完善项目成果,在雄安新区近零碳排放区建设中示范应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在雄安新区开展“碳中和”试点城市建设,将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示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指出,该项目工作深入细致,技术路线和各项参数十分清晰,基于雄安新区的建设目标,雄安新区有望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近零排放的城市。各位专家一致认为,雄安新区建立近零排放工程示范区,将成为其他城市推动近零排放、实现低碳发展的标杆。各位专家表示,希望建设雄安新区近零排放工程示范区的相关经验、数据可被国际广泛认可和借鉴,并在未来进一步推进相关成果在国内外的宣传工作,以发挥雄安新区近零排放工程的示范作用。
2020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0年12月22日,国家电投集团率先提出到2023年实现国内“碳达峰”,比国家目标提前7年。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国家电投东方能源(河北公司、雄安公司),持续走绿色发展道路,果断采取行动,不断加快“减碳”脚步,截至2020年12月底,风电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光伏装机位列河北区域第一、总装机容量突破三百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跃升至79%,在中国“碳达峰”的征程中迈出了超前一步。
东方能源:河北当地公用事业龙头之一,同类央企中首家在雄安设立代表处的公司,正在积极参与雄安新区综合能源、智慧能源业务;分公司已入驻雄安开展工作。公司将围绕建设“智慧东方能源”目标,依托中能融合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化开发上的技术实力,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开展智慧能源深度合作。围绕建设雄安“绿色智慧新城”目标,加快新区产业布局,通过在新区设立总部基地、新能源技术研发与运营中心、中国核电创新中心和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研究基地等工作,搭建综合能源控制中心和服务平台,布局集约化、体系化、网络化的城市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努力打造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公司逆势而上,始终秉承清洁发展的战略理念,持续加快推进项目开发。全年投产13.5万千瓦,开工38.62万千瓦。规划建设的张承、山西、衡水、内蒙、大连5个“陆海”清洁能源基地初具雏形。一是风电建设步入快车道。和顺、阜城、枣强项目顺利投产,大城、长垣项目正式开工,是公司成立以来风电项目投产、开工最多的一年。海上风电实现“零突破”,大连市花园口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取得路条。同时,创新项目开发模式,全国最大风电供暖示范项目——山西灵丘风电再获20万千瓦核准指标。 2月8日,国家电投成功发行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简称“碳中和债”),成为首批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券发行人。本期债券发行规模6亿元,期限2年,发行成本3.4%,募集资金全部用于集团所属吉电股份的光伏、风电等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清洁能源项目。本期债券符合“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评定标准,将纳入其成分券范围。本次“碳中和”债券的推出是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践行国家“3060”碳中和目标、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碳中和债”是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子品种,相较于一般绿色债务融资工具适用于节能环保、污染防治等较为广泛的绿色用途,碳中和债的募集资金用途更为聚焦,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国家电投积极履行能源央企的使命,全面参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2023年率先在国内实现“碳达峰”的工作目标。本次“碳中和”债券的发行是国家电投利用绿色金融工具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实践,进一步彰显了国家电投清洁低碳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