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这个板块删自选,比按摩有效周末收到大量的电话和微信,讨论军工的下跌和传言。今天的电话会议,主要是针对近期的这些下跌和传言,谈一谈我们的观察与思考。主要是要澄清和解释最近市场最为关切的几个问题。一,增速的问题二,减持的问题三,股权激励的问题1. 增速的问题1月12日,航空工业集团召开了2022年工作会,公布了2021年全年净利润为168.3亿,同比8%,2022年预计182亿,同比8.1%。于是有人说了,这个8%低于预期,而且说明军品增速低,从而否定军工基本面。我想说的是,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我估计,即使一些对军工比较了解的投资者,可能也没看过航空工业集团的财务报表,请大家看一下过去几年整个集团的报表,就会知道集团的增速和军品的增速是不同的。具体可以在航空工业集团的几个中期票据公告,19中航集mtn001、19中航集mtn002、19中航集mtn003。首先,航空工业集团的业绩增速不能等同于军品业务的增速。2020年,集团防务业务,营收占比是25%,仅仅是1/4。集团除了军品,还有民品,还有汽车业务(比如中航汽车)、电子业务(比如深南电路、深天马)、贸易业务、金融业务。这是收入的结构。再说说利润的结构。下面两句是集团公告的原话,2020利润总额主要来源于经营性业务利润,投资收益是利润总额的重要补充,2020年处置子公司股权以及信托收益增加,使得当期投资收益维持较大规模。从数据上看,2020年,航空工业经营性业务利润是212亿,而投资收益是82亿。所以投资收益的变动,也可能会对全年利润有很大影响。再有资产减值损失,2020年108亿,在对比下经营性利润212亿,所以减值损失对集团的全年利润影响很大。以上想说明的是,从8%的集团增速,推断军品的增速,是不合理的,逻辑是不对的。2. 减持的问题首先,去年底的减持压力基本都已经释放了,这个不应该成为当前的担忧。还有,很多人说为什么要减持,是不看好自身吗。这个问题可以对所有的减持提出来。对于军工集团,是国家的央企,不会有什么阴谋阳谋。减持得到的钱,还是国家的钱,本质上是利用资本市场继续反哺主业。需要钱的地方很多,科研的投入、不良资产低效资产的处理、扩大产能、设立基金、参与自己公司的再融资等等。就拿科研投入来举例子,C919今年大概率交付,我们民机今后肯定要大发展,那民机现在不赚钱,但研发搞不搞,肯定要搞,民机的市场更大,军机的市场可能一年两三千亿,民机呢,光中国就一年四五千亿。所以,民机的研发肯定要投入,国产替代肯定要做,尤其是我们的机载系统,机电航电。还有,当年某型号四代机,国家没立项,财政不投入,那么我们就不投了么,全是自有资金在投入,如果不是顶着压力自己投入,哪来今天的成绩。所以,减持后得到的资金,也是国家的钱,而且是将持续投入到主业发展,是为了业务更好更加长远发展。不应该阴谋论。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也会影响短期利润。这里再展开说说研发,航空工业集团现在尤其重视研发,2018年 88亿,2019年 119亿,2020年 137亿,研发费用增长很快,基本和净利润是相当的。主机厂也都在提高研发投入。西飞2019年研发费用1.3亿,2020年2.1亿,增加了8千万;沈飞2019年研发费用2.2亿,2020年2.9亿,这都会短期吃掉利润。以前很多人说,中国的主机厂和波音空客不一样,不搞研发,不搞设计,现在我们的主机厂也真正把研发当做重点投入了,这难道不是好事吗。昨天沈飞公告了业绩预告,很多人说低于预期,但是,扣非后增速70%,这在历史上很有可能也是最高的了,而且取得这样成绩的同时,主机厂还在不断增加研发投入。3. 股权激励进度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去年航天彩虹、天奥电子、四创电子等等都推出了股权激励。而航空工业在股权激励方面,应该说是做的是比较早,是比较积极的,也是走在前面的。2017年,航空工业集团就印发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长期激励暂行办法》,是航空工业成立以来关于中长期激励的首个较为全面的制度文件,对航空工业中长期激励总体安排和具体实施细则做了统筹规划和详细规定。而且,中航沈飞、中航光电、中航重机、中航无人机、江航装备等等,都有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所以市场传言军工集团不支持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受阻,这是不正确的。合理的激励范围,合理的激励比例,合理的解锁条件,这是股权激励方案中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否则起不到、发挥不了激励的作用。我们认为,现在是怎么做股权激励的问题,是设计激励方案的问题,而不应该怀疑集团支不支持股权激励。总结一下上面三个问题的回答。用集团增速推断军品增速,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减持的资金用来投入和支持业务发展,这是正常的,也是良性的,我们现在缺的就是研发,缺的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股权激励,军工集团是大力支持和鼓励的。以上是我们对这几天市场传言最盛的几个问题的回答。现在是军工最好的时代,是航空工业最好的时代。车间里依然热火朝天,全行业依然供不应求,预收账款和合同负债史无前例,这些都是骗不了人的。希望我们能够以产业思维去看,以长线思维去看。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最近外资在加仓机电、沈飞、中直这些公司,或许这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