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4日至25日,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召开。行业专家在会议中表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998亿元,预计2026年将超过6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8%。这一预测是聚焦狭义的核心产业,如果将视野拓宽至广泛的应用、零部件、软件、算法算力、能源,那么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将撑起一个百万亿级的新兴产业。随着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加入,行业有望加速引爆。
一直以来,机器人服务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只是存在于科幻电影之中。殊不知,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大门。不久前特斯拉推出人形机器人的新闻,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或惊叹或恐惧。殊不知,类似的技术储备和更多样化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产业已经初具雏形。
根据应用环境,国际机器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切割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运输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包括个人/家用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以及特种机器人三类。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日前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交付的工业机器人比以往任何年份都多,机器人行业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机器人销售量创下48.68万台的新纪录,比前一年增长27%。其中亚洲增长幅度达到33%。服务机器人方面,初步估算2021年达到125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2.35%,连续两年增速超过20%。机器人产业规模飞速增长背后,是技术进步的驱动,劳动力替代的需求,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与鼓励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使得机器人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得到长足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0年营收突破千亿,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尽管如此 ,中国离全球机器人应用的量还有非常大提升空间,2020年韩国机器人密度932台/万人、日本390台/万人、德国371台/万人。
更为重要的是核心技术的发展水平。智能机器人从模块上可分为感知、计算(决策)和控制三大部分:感知的核心是传感器;计算的核心是算法以及算力;控制的核心是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本体国产化率达到30%,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加快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整机性能大幅提升。但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与美日德等国之间在技术领域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在算法、芯片等领域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高端减速、控制、伺服零部件国产化率更低,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2021年底,15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发展目标剑指2025年密度翻番,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超过20%,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有券商分析,Tesla等巨头推出新概念的机器人,有利于推动机器替代人力趋势的加速。根据工控网数据,以工业机器人经验来看,伺服系统/控制器/减速器/本体制造分别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24%/12%/35%/23%,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合计超70%,随着机器代人浪潮加速,国产技术的崛起,相关产业链具备较大成长潜能,尤其是上游核心零部件有望直接受益。
A股不存在新鲜事 今天发生的一切,过去曾发生,将来依然会发生,因为人性不变,关注证通社,带你前瞻市场,洞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