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文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近期关于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正密集出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日前联合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通过发展元宇宙赋能新型工业化。早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十大重点行业的稳增长工作方案。目前,各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均已印发实施。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我国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态势没有改变,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大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打造竞争新优势。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没有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总书记在党的二 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体现了中央对工业发展的重视。
值得重视的是,新型工业化在当前有着独特的内涵。新时期的工业革命以人、机器和资源间实现智能互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等为特征。在技术上,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在安全性上,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则是新国际环境下的重大课题。
整体而言,新型工业化核心包含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含AI)、工业母机等环节。
一、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工业化的“操作系统”,在工业升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 45 个国民经济大类,助力制造业、能源、矿业、电力等各大支柱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至 2021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规模仅次于美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同比增长 15.5%,达 1.2 万亿元。纵向来看,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测算,我国工业互联网增加值在 2018- 2022 年期间增长了 59.5%,CAGR 达到 12.38%,2022 年占 GDP 比重预计上升至 3.64%,达 4.45 万亿元。
目前工业互联网网络侧设备市场的头部企业主要被国外品牌所占据,据新华三《2022 工业互联网技术白皮书》,头部的前三家产品市场占有率达 43%,国产厂商市占率较低。国际头部企业包括思科、西门子、MOXA、Belden(百通赫斯曼)等公司,国内公司主要包括东土科技、三旺通信、映翰通、菲菱科思、星网锐捷等。据 Omdia 数据,2020 年工业互联网国际市场占比为国内的 4 倍左右,与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仅次于 美国的规模极不匹配,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二、工业软件
2021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超4561亿美元,国产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占比不到全球总量的8%,显然无法满足当前中国工业体系发展的需要,更无法与实现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和智能化转型相匹配。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总份额30%,但根据IDC、信通院等数据,中国工业软件多个环节国产化率不到10%。随着中国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工业软件市场空间有望增长为当前的4倍以上。
此外,AI 在工业领域落地时间间隔不断缩短,工业互联网领域 AI 应用亦有望快速落地。当前制约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痛点主要集中在数据、协同和安全方面,伴随ChatGPT 带来的通用 AI 大模型突破,工业互联网领域 AI 应用将迎来快速落地和发展。高性能 AI 将进一步提升工业互联网人机协同水平,生成式 AI 将重塑数据追踪和分析的流程,工业行业大模型有望让机器拥有“大脑”。有分析指出,质检、视觉、低代码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AI率先受益环节。
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将会受益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在一些细分领域涌现出新的机会:工业操作系统(东土科技),CAD、BIM、EDA等专业工具(鼎捷软件、中望软件、盈建科、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整合应用、平台、安全等(能科科技、中控技术、宝信软件、东方通、东方国信、容知日新、汉得信息、赛意信息、威士顿、索辰科技、霍莱沃等),以及AI(海得控制、科远智慧、奥比中光、奥普特等)。部分企业与华为等头部科技企业合作,向技术突围深水区进军。例如,东土科技与广州数控和华为等单位以公司Intewell操作系统和华为操作系统合作研发工业母机操作系统;汉得信息参与了华为财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未来还将会参与华为MetaERP相关的实施服务工作。
三、工业母机
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故也被称为“工业母机”。目前国产机床企业在传统机床领域已经较为成熟,特别在车床和铣床领域布局完善。反观我国数控机床领域初具规模,机床数控化率虽然在逐步提升且数量可观,但同国外发达经济体相比数控化率与差距较大,亟待提升。此外,数控机床上一轮的周期在2011-2014年达到顶峰,10年后逐步进入设备更新周期;短周期看我国处于信贷周期上行阶段。在2023年我们预计金属加工机床的需求将迎来长周期(设备更换周期)、短周期(信贷周期刺激需求好转)的双周期拐点叠加。
数控系统、电主轴是数控机床的顶端技术。我国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国产品牌市占率仍然较低。数控系统方面,国内企业和一流顶尖品牌的差距主要在加工效率、适用场景以及可靠性时长。还有,高速电主轴是数控机床核心元件,决定了机床工作效率、精度、寿命。目前高速电主轴中主轴轴承仍然有差距,国内只有少数轴承企业研制开发了产品。
目前A股有一批工业母机相关企业。一部分深耕垂直领域,例如秦川机床(主打磨齿机床,以精加工为核心技术深耕下游减速器、机器人、汽车零部件应用拓展)、宇环数控(受益于苹果新机型放量、产业链转移,碳化硅设备等待验证)、蓝英装备(全球领先的清洗系统和表面处理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华辰装备(国内数控轧辊磨床领域的领军企业)。一部分则较为全能,华东数控、沈阳机床、日发精机、亚威股份等。一些在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线布局丰富:纽威数控(立加、卧加中心产品线丰富、盈利能力强、海外市场打开)、海天精工(主打龙门加工中心,受益下游重工业复苏,盈利能力强)。一些企业则在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科德数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华中数控(数控系统研发能力强,可拓展范围广)。
四、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中的重要一环,且当前处于市场空间大、应用场景可拓展可精进的阶段。工业机器人具有易用性、智能化水平高、生产效率及安全性高、易于管理且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使得它们可以在高危环境下进行作业。后疫情时代中国政策、市场多重驱动,下游应用新市场逐渐打开。我国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工业机器人产量、销量实现双突破。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累计完成产量44.31万套,产量首次突破40万套,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GGII统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首次超30万台,同比增速超15%。
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为产业链核心,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国产替代效应凸显。上游为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及驱动功能均来自于核心零部件,因此技术壁垒最高,所占成本比例最高。据OFweek数据统计,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分别占35%、20%、15%,合计约占70%。秦川机床、巨轮智能、中大力德、瑞德智能、昊志机电、鸣志电器、江苏雷利、雷赛智能、绿的谐波、国茂股份等企业是国内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重点上市企业,此外埃斯顿、新时达、机器人等系统集成企业值得关注。
证通社:寻找前瞻性大方向下的清晰逻辑,基于模糊正确捕捉实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