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动
登录注册
历史杂谈

已翻车的老司机
2023-10-23 10:17:08
1644年,崇祯皇帝哀怨地对阁臣说:“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群臣朝议迁都南京,崇祯帝犹豫不决,致使大明王朝在清兵和闯王李自成的两面夹击之下,拉下历史帷幕,崇祯皇帝自缢殉国。

据史料记载,崇祯在位期间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年轻有为的崇祯皇帝,为何会成为亡国之君呢?

01

疑人还用,是管理大忌

崇祯接替皇位时,大明江山已是风雨飘摇,大厦欲倾。当时明朝积重难返,矛盾突出。

一是文官集团,派别林立,朋党之争导致权力失衡。二是连年灾荒,财政枯竭,为保证开支,不得不增加税负,农民负担加重。三是土地兼并严重,失地农民增加,导致义军出现。四是募兵制导致军队割据,指挥权不能统一。

在矛盾叠加的历史时期,崇祯即位。然而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崇祯大事小事集于一身,甚至地方官州县一级官员的任命,他都要亲自过问。

他一方面求贤若渴,一方面又用人存疑心。他亲自选拔任命的官员,又被他屡次否决、罢免。这违反了管理大忌。管理的核心在于用人。而频繁的更换官员,导致朝中人人自危。

据记载,崇祯在位十七年间,他竟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

02

刚愎自用,是领导大忌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抱负满满,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晚期的明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由于勤政,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积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然而,他刻薄寡恩,刚愎自用,犯下两大错误:

一是刚愎自用。听不进官员的意见。具体表现为对能臣不信任,甚至不惜罢免;不接纳正确的意见,面对大臣的进谏,要么怀疑别有用心,要么犹豫中否决。

二是决策失误。崇祯在事关明朝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出现三次决断失误。在迁都问题上犹豫不决,拒绝闯王李自成的求王之举,与清兵议和遇人不淑。

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管理者,他既没有在失去民众基础后另选他地,也没用利益交换稳定乱臣,明知大势已去,派人谈判泄密后推卸责任,不敢担当,导致各阶层心灰意冷,失去威信。

03

出尔反尔,是为政大忌

一是政治改革。在明朝重用宦官一直是顽疾,崇祯皇帝即位后,决心革新除弊。在打破利益集团时,从猎杀宦官头子魏忠贤着手,开启政治改革新风。

然而猎杀魏忠贤时,却起用太监高起潜等,对于宦官顽症,换汤不换药,改革无决心。因为他的刚愎自用,总是听信谗言。以至于他依赖于太监,而对忠臣诤言难以进耳。特别是对袁崇焕凌迟处死,其残忍寒了天下能士心。

二是经济建设透支国家财力。崇祯帝大肆建设,其目的本来出于让黎民百姓挣钱,抗击自然灾害。不成想大量透支不说,还加重赋税,很多工程因财力跟不上成了半拉子。

三是动了利益集团的奶酪。大量投资必将压缩上层人士开支,以至于精英阶层与崇祯皇帝离心离德。

四是不敢挑战祖制。在这一点上,崇祯帝还不如清朝光绪帝,光绪孬好还敢于戊戌变法。而崇祯皇帝唯恐自己背上骂名,丝毫不敢改革明朝的王爷制度,导致大明朝出现大批寄生虫和毒瘤。

04

固执己见,是治国大忌

凡有抱负者,谁不想当好官。崇祯皇帝太想当一个好皇帝。看到国家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他不思茶饭,不享乐,甚至夜不能寐,每天心急如焚地处理政事。

他固执地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每天天不亮就处理政事,召见大臣,放弃了几乎所有娱乐。他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我这么勤政,国家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一定是臣下不忠、不能、不敬。从而加重了他对别人的不信任,导致心神不宁,影响心智发挥。

后来的史家说他“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不已,积为壅蔽。”

正是崇祯帝的过于勤政麻痹了他自己的判断,他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大明的病症,他执着地认为只要勤政就可以解决一切。

这种所谓的勤政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像是鸦片,麻醉着他的中兴迷梦。然而历史是残酷的,当车轮碾压过后,留下的给后人的种种反思。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工分
1.08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