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核心看点为华强电子网集团,看点总结如下:1、公司于2019年12月将华强电子网和捷扬讯科整合成为华强电子网集团,2020年是整个华强电子网集团进行人员架构、业务等调整整合的年份,据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披露华强电子网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190%,剔除投资收益的影响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00%。增速计算是以没有合并之前的原有业务为基数,整个增速全部是新业务跑通之后形成的,这仅仅是个开始。我们预计市场天花板在1000亿人民币。2、华强电子网集团商业模式跑通的必要条件:a、电子元器件的sku是最为繁杂的体系,要有全面的产品端信息(华强电子网是全球范围内注册会员和浏览量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平台,但该平台只有信息的发布交互这一个业务为核心);b、要对产业链有深刻认知,同时具备互联网平台;c、要有大数据的积淀,捷扬讯科已有沉淀了十几年的电子元器件行业现货的供应链数据和交易价格数据。该商业模式的本质是高效率满足电子制造类企业或工程师,在研发、小试、中试、量产环节的备货不均衡,在维修等环节中频发小批量、长尾、现货的需求;3、华强电子网集团的系统构成:a、数据处理系统,供应商的sku价格,包括价格趋势进入公司系统后,公司要沉淀、收集、分类、清洗并最终实现自动化决策(现在还没有办法做到完全自动化决策),但数据、收集、清洗、分类已经比较完整;b、高效的流程,公司每天要处理无数的需求和订单,包括线上需求和大客户需求,所以公司整个交易流程非常智能化,整个系统设置底层是希望降低对人的依赖,可以实现对入库的不同产品型号技术参数的读取,实现对每一个物料历史价格参数、来源的读取;以实现自动化决策,从而消化上下游的信息不对称。4、华强电子网集团与国联股份的模式有什么区别?我们与行业竞争者相比如何保持领先?两者之间有相同点,都可以高效解决小B端的碎片化、临时、紧急需求,帮助上游抹平订单的波动,更好的实现供应链管理;另外,公司也是深入了产品交易环节,通过大数据对供应商进行画像描述并找到优质供应商补充电子网集团上的sku。但是每个垂直行业都有不同的属性,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门槛与其他行业不同,电子元器件行业有着最多、最复杂的SKU,常用的SKU有几千种,我们的系统对于小微客户的需求已经实现系统自动配单。我们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公司供应商数据库经历了十几年的沉淀,每一个SKU的厂商、历史报价、当前报价都已经存在公司系统上,同行想要搭建类似平台需要很长的时间。【公司基本情况】公司自97年上市以来,没有一年产生亏损,中间经历两到三次的转型。公司上市之初是一家加工型的电子制造业公司,主要与日本三洋做简单加工。2000年前后,随着珠三角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华强北逐渐成为电子元器件的集散地。华强北就是以公司名字起的,公司也是华强北最大的业主。公司一直以电子元器件作为核心竞争力,自2000年至今,公司华强北的实体市场是整个华强北上最核心的电子元器件交易市场。华强北的实体市场是公司切入电子元器件的最初雏形。第二次转型是2004年开始,公司逐渐把制造类企业剥离,剥离的原因为:随着产业链的变化、日本三洋出现了一些情况,加之公司和日本三洋的合资到期。2008-2009年,公司大股东华强集团在华强北的物业和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场、电子元器件B to B的信息服务平台(华强电子网)一起注入到上市公司,完成公司第二次转型。第三次转型是在2014年,公司上述两块业务都遇到了增长的瓶颈,主要原因是华强北上的实体市场受制于地理位置的局限,租金上涨幅度相对有限;华强电子网作为全球范围内注册会员和浏览量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平台,但该平台只有信息的发布交互这一个业务为核心。2014年11月,公司基于对自身各方面的了解和认知,制定势在发展成为中国本土电子元器件分销商龙头的战略。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中国本土的电子元器件分销最大的营业额不超过50个亿,真个电子元器件市场是高度分散的状态,而国外(欧美和台湾)都已出现了电子元器件的分销龙头;公司作为电子元器件行业元老级的公司具备了电子元器件分销的行业特性如获取低成本资金能力、风控能力、企业文化、平台公信力等。该战略于2015年3月份开始实施,实施的方式为并购,从被动元器件入手,从日本产线入手。公司在2015年3月停牌收购第一家公司,到2018年,全部电子元件分销商的收购完毕,大概收购了6、7家公司,所有的并购都是公司自己的团队完成的;在收购的过程中,公司增强了对行业的背调能力,而且对行业的脉搏把握越来越清晰。2018年公司把收购的几家分销企业的股权整合到华强半导体集团下面,并进行了整个的管理条线的调整。包括财务及信息系统等。公司收购的企业已全部超额完成业绩对赌,账上挂的18亿商誉也已全部赚回来了,这些公司现在都在良性发展;上述为公司的分销业务。创新业务:公司的创新业务是华强电子网集团, 2014年公司在关注到从分销行业走出来的捷扬讯科,捷扬讯科从0到1开发了通过合适的方式快速高效解决客户小批量长尾订单的系统。华强电子网是线上b to b的信息交互发布平台。公司认为捷扬讯科赫华强电子网会有着非常好的协同性,并于2015年12月份收购捷扬讯科;经过三年的经营,捷扬讯科超额完成业绩对赌;公司将捷扬讯科和华强电子网进行股权上的整合,形成华强电子网集团。整合的原因:华强电子网是电子信息行业中具备互联网属性、触达覆盖面非常广的平台,但其本身不具备消费交易的功能;捷扬讯科是以交易系统见长。公司以捷扬讯科为内核,以华强电子网为互联网平台,去触达到更多的客户。公司于2019年12月将两家公司整合起来,2020年是整个华强电子网集团进行人员架构、业务等调整整合的年份,据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披露华强电子网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19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0%;剔除报告期内其出售所持参股公司部分股权取得的投资收益的影响,则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00%。增速计算是以没有合并之前的原有业务为基数,整个增速全部是新业务跑通之后形成的。公司能够跑通该商业模式的原因为:1、电子元器件的sku是最为繁杂的体系,2、要对产业链有深刻认知,同时具备互联网平台,3、要有大数据的积淀,捷扬讯科已有沉淀了十几年的电子元器件行业现货的供应链数据和交易价格数据。该商业模式的本质是高效率满足电子制造类企业或工程师,在研发、小试、中试、量产环节的备货不均衡,在维修等环节中频发小批量、长尾、现货的需求;该需求对工程师来讲是可预测的,但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讲,是一个无法预测的复杂订单。若一个订单有2000个sku,每个sku只要5个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上完成该订单需要两、三周甚至两、三个月,这是非常低效的订单满足过程。该需求是产业链中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不能完美匹配的需求,所以华强电子网的初衷就是解决该现货需求。公司整体业务分成三块:一、华强北实体市场(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实体电子元器件交易市场)。二、分销业务(公司是中国本土电子元器件分销龙头,且龙头地位在不断加强)。三、创新业务华强电子网集团(满足电子信息产业中小批量现货需求)。【华强电子网具体情况】在电子行业,每一个工厂、每一个会使用到电子元器件的商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小批量的打样、试产、甚至生产过程中的错配带来的需求在传统的代理商和原厂那里无法得到满足。常规来看,每个工厂大概有5%的这种采购需求,并且一直客观存在。所有的制造业工厂都希望有一个品类齐全的平台实现快速且没有品质问题的交付和可持续的采购服务。许多工厂在研发新的产品以及生产的过程中,该类需求要花费其很多的时间得到满足,而且成本、品质均不可控。当前,国外类似的平台已经非常成熟,单国内整个流通环节、是没有智能化的互联网公司来解决该问题的。为了给客户提供品类齐全、交货速度快、有品质保障的采购服务,华强电子网集团首先从供给端入手,因为元器件涉及的品类特别多、供应商的层次特别复杂,公司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元器件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策略。针对大型的供应商,公司打通其API、直接其库存、价格和sku数据,这些数据成为电子网集团的数据底盘;针对中小型的贸易商、代理商甚至一些原厂,公司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公司通过信息服务、信息展示、广告流量等帮助这些公司做生意的同时,获取这些公司完整的用户画像,并找到优质公司产品补充电子网集团上的sku。在为中小型的商家赋能的同时,公司也提供SaaS平台,帮助其解决线上仓库跟线下的管理;同时公司也做了智能化、标准化的仓储,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标准化仓储问题。公司SaaS、信息服务平台、云仓等项目更重要的是解决连接的问题,解决公司与供应商的连接。通过连接尽可能降低行业的信息不对称。采购方方面:电子元器件的采购方是非常复杂的,有个人、小微客户,也有小米、海尔等大客户;公司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客人有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小微客户线上直接下单,公司通过客服提供服务;小米等大客户,公司有专门的人对接、高效解决其需求问题。为了迎合这些终端客户的需求,公司有专门的销售团队跟进,在拿到表单后,自动匹配生成一张订单或报价单给到客户、完成交易。从公司内部来看,公司不断去完善现有的系统,这个系统有两个部分:第一、数据处理系统,供应商的sku价格,包括价格趋势进入公司系统后,公司要沉淀、收集、分类、清洗并最终实现自动化决策,现在还没有办法做到完全自动化决策,但数据、收集、清洗、分类已经比较完整。公司希望能够建立数字化的决策系统从而提高效率。第二、高效的流程,公司每天要处理无数的需求和订单,包括线上需求和大客户需求,所以公司整个交易流程是非常智能化的。整个系统设置底层是希望降低对人的依赖,可以实现对入库的不同产品型号技术参数的读取,实现对每一个物料历史价格参数、来源的读取;以实现自动化决策,从而消化上下游的信息不对称。国内电子元器件有着2万亿的市场,其中5%的是小批量样品、包括常规现货,所以市场的天花板大概有1000亿。这个市场是相当大的,而且当前国内尚不存在一家能够把这类需求处理好的公司。由于公司在产品一致性、价格和解决的时效性上存在优势,小微客户一旦用了公司系统就会形成依赖。公司在上游端给供应商赋能,在下游端为我客户提供不同的标准化服务。【Q&A】Q: 公司业务模式是国内是唯一的吗?A:不是唯一,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向去探索整个电子元器件的产业互联网。华强电子网集团的理念是希望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连接上下游,降低行业的信息不对称,让有货的供应商能够快速触达到下游客户。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公司不只是搭建一个像京东一样的平台,还要做SaaS、信息服务,包括仓储、API连接等,这涉及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特别多维化,但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连接。目前,公司是国内做的最好的企业。Q:海外厂商与公司有竞争关系吗?A:海外有很成熟的平台,包括有专门解决现货交易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互联网或者大数据手段,已经成了上百亿规模的销售平台。他们的业态跟我们非常类似,都是通过内部系统以及线上平台完成交易。目前,国内分销商的元器件分销体系非常原始,更多还是依赖于关系,通过互联网或者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的公司还特别少。Q:服务业务对于B端和C端的打法,收费模式及占比,未来3年展望?A:公司收入组成部分:1、给供应商赋能所收取的费用,包括信息服务费、广告费、SaaS服务费、会员费等。2、公司交易体系的自营业务收入。通过买卖价差实现营业收入。关注两种收费模式的占比意义不大,应着眼新业务未来的发展,且新业务的占比会不断提高,应基于整个行业的客户基数来估计天花板。Q:当前有没有类似的业务模式的公司,华强电子网与贸泽电子以及传统分销商的网上商城的区别在哪?A:贸泽电子是伴随硅谷电子产业成长起来的,以参股或者与原厂签订样品分销协议的方式解决了小批量样品问题;贸泽的模式对于中国现阶段来说不可行的。目前,国内原厂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上游的供给端能力上稍弱;伴随着国产芯片企业的成长,公司也希望像贸泽一样直接跟很多国内的原厂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公司长期的一个逻辑。短期来看,在供给上,公司与贸泽电子确实有一些差异;但在用户服务方面相同,在商业模式上类似。Q:长期来看新业务的毛利率水平大概是怎样?A:公司样品量少样多,客户价格敏感性不高,公司新业务毛利率在20%左右。公司兑现能力非常强。增量在于产业逻辑和商业模式能否跑通。Q:国内为何近年来才有类似平台成熟,进度上落后海外的原因是什么?A:从时代背景来看,与海外更注重系统性能力不同,三来一补时、国内制造业较低端,早年的分销企业都是关系型的,导致14年之前,没有数字化系统。企业是时代的企业,随着企业家认知的迭代,会走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道路;平台化是国内行业转型的微观体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相应平台型公司开始走出来。Q:公司电子网销售模式与国联股份的模式有什么区别?A:每个垂直行业都有不同的属性,其他的产业互联网模式与公司模式完全不同,在了解产业逻辑之后,就会对公司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认知有深刻的理解。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门槛与其他行业不同,电子元器件行业有着最多、最复杂的SKU,常用的SKU有几千种,在高效获取订单的方式上与国联股份不同,公司系统的SKU非常多,系统现在已经摆脱人工配单。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先发优势;公司供应商数据库经历了十几年的沉淀,每一个SKU的厂商、历史报价、当前报价都已经存在在公司系统上,同行想要搭建类似平台需要很长的时间。Q:哪些大类的零部件会比较紧张?A:公司会持续进行多维度统计,包括用户画像、供应商画像以及价格等;目前最缺的是MCU、连续几个月处于紧缺的榜首。其实,只要涉及到晶圆生产的产品(包括MOSFET、IGBT等产品)基本都很紧缺,现在芯片缺货是全行业的缺货,并非单一品类。Q:公司供货过程中的三种情况,大部分紧缺、平衡状态、过剩阶段,哪一种更有利于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并增强公司竞争力?A:市场的波动对公司的影响有正有负。当市场过于紧缺时,公司货源也会变得更加紧张,由于缺乏现货、很多订单也无法完成。市场完全过剩,并会出现到处是货的状况;最好的状态是供需平衡时。另外,电子产品的迭代与供需是否错配无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产制造型企业如果依赖于现货渠道,该企业的供应链就是崩溃的。现货体系在价量上都是随行就市的。大批量是一种常态,现货需求是另一种常态。这两个常态之间基本是不可替代的。缺芯对公司的影响有限,公司分销的营收是在持续增长的,公司有很强的能力保障客户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长期来看,公司竞争力是在持续加强的。Q:在货源紧张的情况下,公司占比情况?A:公司的市场占比在提升。Q:紧张状态下,价差会提升吗?A:长尾现货是系统定价的。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在本次缺芯中确实有所收益;但公司发展的核心关键在于持续创新、不断孵化新的业务板块;从而穿越行业行业发展周期,实现持续壮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