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氢能源,氢能源能够大规模应用有三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
1、氢燃料电池打破垄断;2、氢燃料的储运加配套完善;3、氢气成本下降;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非常的有挑战性,目前国内的产业链还是在政策驱动+重要会议示范的模型在进行中。截至21年,我国氢能源车超过8000量,加氢站255座。
从二级投资来说,以上任意一个问题有一点突破都可能吸引投资的热情,下面看看整个产业链的情况。氢能源主要分为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燃料电池为核心关注点)五个环节。整个产业链非常的长且复杂,我们一个一个看:
制氢
制氢分为灰氢、蓝氢、绿氢,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两种方式产出的氢气是灰氢,经过CCUS处理后成为蓝氢,电解水的方式称为绿氢。目前灰氢成本最低,绿氢成本高;绿氢中碱性电解水技术相对成熟,企业布局PEM电解水,耗电低氢气纯是未来的看点。
不管哪种工艺产出的氢气,都需要进行提纯才可以用于燃料电池,否则电堆会中毒。提纯工艺称为PSA。
几个环节的代表企业我说一下:
化石燃料制氢:富淼科技、东华能源、中国能源
工业副产氢:美锦能源、鸿达兴业、金能科技、卫星石化
电解水制氢:隆基股份、宝丰能源、阳光电源、中国石化
储氢
储氢方式分为气储氢、液储氢、固储氢三种,国内主要是气储氢,国外液储氢已经大规模应用,以下是三种储氢方式的基本逻辑:
气储氢气瓶从35MPa向70MPa发展,从Ⅲ型向Ⅳ型发展;核心材料碳纤维受益于这个发展趋势,但是相关的核心设备我们都很缺,核心技术在日美欧手里。
液储氢主要有两个技术方向:低温液态储氢,目前在航天航天领域使用;民用还在研究阶段,有两家公司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富氢能、中科富海,国富氢能正在闯关科创板。另一个有机液态储氢,这种技术可以利用当前石油基础设施,但是需要突破的技术太多了。
固储氢暂时就不用看了,当科普了解一下就好。以下是储氢行业的产业图谱,具体企业看图谱吧。
运氢
相应的运氢环节也有气运氢、液运氢和固运氢三种方式,我们目前主要讨论前两种,第三种需要等固储氢落地了再看。
气运氢有两种方式,一个是车一个是管道。当前主要是车运输;管道运输的建设成本很高,且在需求没有爆发之前很难回收成本,管道运输初期还可以和天然气公用管道运输降低成本。
气运氢有几个核心环节:装气、运氢、卸气;装气需要用到压缩机、装气柱;运氢需要车和气瓶;卸气需要卸气柱、压缩机和储气罐,所以相对来说储气装备和压缩机的增量更高一些。
液运氢的核心环节是低温液化,需要用到透平膨胀机、氦螺杆压缩机、低漏率换热器、正仲氢转换器,其中膨胀机最核心,两所院校在进行技术研发,在这个环节相对有优势的企业:冰轮环境、蜀道装备、恒泰艾普、雪人股份。
加氢
核心是加氢站建设,这块业务主要是原有的加油站企业进行业务拓展,厚普股份有优势。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也有多个,主要看质子膜燃料电池;核心是电堆,占整个燃料电池成本的65%;电堆中膜电极组件最核心,占电堆成本的75%;膜电极主要包括催化剂、质子交换膜以及气体扩散层,其中催化剂占电堆的36%,质子交换膜占电堆的16%。电堆中还有一个核心零部件双极板,占电堆的23%。以下是燃料电池的产业链
相关企业还是以国外厂商为主,以下是国内布局的企业:
总结一下氢能源产业链:氢能源下游的应用场景还是非常的广泛的,大规模应用的前提需要技术和成本的双重突破,目前任何一个环节有进展都可能带动二级市场的投资热情。
几个重点关注的投资逻辑:
1、燃料电池国产化和电堆大型化的技术突破;重点企业就三家;
2、国家政策超预期补贴给相关企业带来经济型;
3、燃料电池车辆增加带来的储运加环节的需求增加;
4、制、储、运、加各个环节的设备实现技术突破,国产替代的增量逻辑;
5、储氢从气到液;从低压到高压的趋势带来的机会;
相关企业都在上方的图谱里边,就不再说了。
今天就说一下产业链的逻辑,氢能源产业链非常复杂,后边再继续聊一些有相对优势的企业和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