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动
登录注册
杨锐文路演22Q1投资策略!
趋势只神
中线波段的散户
2022-02-13 09:25:24

大盘:回调反而提供了好的买点,A股最大的风险是美股紧缩,这会对A股的风险偏好有一次性冲击,但对实际流动性不会有太大影响。


行业观点:

— 涨价周期股行情结束

— 地产股及其产业链阶段性估值修复,但机会不大

— 看好专精特新/科技制造的中小市值龙头

— 看好半导体,功率半导体、汽车半导体,他们长期都会面临产能紧缺

— 看好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是结构性alpha机会,智能化是全面beta机会,随着缺芯问题缓解智能化会有丰富的机会,如摄像头、传感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

— 元宇宙目前只是概念,关注设备放量,核心关注苹果MR设备

— Q&A


开年表现不太好,我们的基金也是受挫的,但我们对市场是有信心的,对新能源我们认为会有一定的分化,后续会展开。


粗略计算,2021年我们为投资者创造了超过94亿元的收益,保持相对稳健的表现。虽然过去1年挖掘到不少表现好的个股,但有好几个长期重仓股表现不佳,目前还在坚持,希22年守得云开见月明,目前开年看,这几个重仓股表现还可以。今年的市场和去年还是不太一样,我们还是想强调我们并非极致型的选手,我们的股票不仅有当下也有未来,保持短中长平衡,如果总是追求风口浪尖,风口一旦变化,我们会很麻烦,尤其船大的时候,速度变慢,转变航道一定会提前转,如果是冲锋到最快的时候突然转道很有可能翻船,所以希望投资者能理解我们有必要的收益率的舍弃,我们不能总是追求风口,这才是确保稳定业绩的根本。我们还是会从长期眼光看待每一笔投资,通过持续跟踪、动态调整。因为投资时而面临四面楚歌的状态,比如今天,大家突然对新能源都很悲观,也有传言说我们不考核双碳了,但这个是不是核心我们稍后论证,我们最重要的还是紧盯行业趋势,把握企业基本面的矛,才能面对惊涛骇浪岿然不动,我们深信有价值的坚持和独立思考才能给投资人获取持续的超额收益。


21Q4我们降低了电动化的持仓、增加了智能化的持仓,目前电动化占比不到10%、智能化超10%,主要是减持了新能源汽车中游材料相关持仓,因为我们认为竞争格局急剧恶化。我们增加了整车、智能化、汽车零部件等相关持仓,但这2天的表现这些持仓并未战胜中游材料,但从全年角度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此外我们增加了半导体相关持仓,主要证实了功率半导体、模拟半导体、军工半导体,还大幅增加了创新科技产品的持仓,今天我们非常看好科技创新的产品型公司。过去我们中国的科技股很多都是做零部件的,2B生意,现在科创板有越来越多产品型公司上市,去年或多或少是受损的,但今年无论产品周期、平台建设、竞争力提升等都会让他们在2022年展现非常好的增长。昨天晚上我和一个相关公司的董事长交流,探讨了很久,他就再说,他过去从2020年之前都是吃2016年以来的产品红利,而2年是建立创新机制,把创新的偶然变成必然。我们也能看到其产品迭代不断提升,创新速率不断提升,我们认为尽管可能他们某个季度遇到困难,但从长期角度而言,从产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认为是比过去更有竞争力的阶段。科技这种品牌型公司在阶段性出现增速不达预期,但最重要考究他们的平台建设怎么样、空间和估值是否有足够吸引力,这个时间点这种创新科技产品很多标的的估值和空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中国一定会走出一批这种科技品牌型的公司。我们其他标的比较零碎,增加小部分专精特新持仓。


我们在三季报表达一个观点,就是对市场相对谨慎,同时周期股上涨已经告一段落,Q4可能反着走,Q4市场的确如我们所预期,周期股、涨价股全部歇菜,能耗、双控这种一刀切的政策也得到纠偏,涨价周期股也出现大幅回调。我们认为,现在的涨价周期股已经结束,每次上涨都是超跌反弹。周期股的商品价格涨不涨和股价是否结束没有任何关系。复盘铜价,2009年铜相关股票是领先铜价1年多见底的,商品涨的最后阶段大家一定会担心这个涨价危及需求,而非股价要跟随商品价格上涨而上涨,这个阶段一定是商品价格上涨而股价下跌,所以我们坚持判断,即所有涨价周期股结束了。


Q4房地产市场急剧冰冻、土地市场大幅流拍、民营房企连环暴雷、地产黄金时代已经走向尾声,哪怕央行再放松流动性或者相关政策,民营房企也会走向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状态。可以参考日本失去的20年,当时他们的企业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赚到钱是拿来降杠杆而不是投入生产经营中,所以民营房企经过这个事情后基本上都会走上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状态,过去胆大的企业都要去杠杆,拼胆大的时代结束了。地产市场将会正式进入国企主导的时代,所以今年下半年各地加强税收规范,过去税收筹划带来偷税漏税的灰色地带都会被彻底消灭。2022年注定是一个税收大年。共同富裕在推进,并且不断加强二次分配力度,对奢侈品消费带来一定不利的影响,但也有望对低迷的大众消费复苏,如果政府加强转移支付的话。展望2022年地产陷入冰冻的时候经济增长的挑战是巨大的。面对这种挑战,我们认为稳增长的措施很快会陆续出台,所以今天传言考核增长、忽视双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认为,新能源也是加杠杆的方向,双碳最大的影响是对竞争格局比较差的领域很有可能会杀盈利。后面同时推出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后者一定带来流动性溢出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我们国家强有力的外汇管制之下资本市场预计是流动性的主要去向。所以我们对资本市场相对是比较乐观。至于是炒什么,哪些有机会,后续继续探讨。但地产产业链规模很大、产业链很长,稳增长政策一定也离不开激活地产市场。所以我们认为地产市场会适度放松需求政策、加快国企央企进入地产维稳,然后地产市场走向相对良性的状态。


回到刚才的话题,在流动性充裕的年份A股从来没有差过,今天最大的风险点不是国内,是海外。目前美国的通胀压力、可能有的加息周期,有可能对全球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带来冲击。过去10年美国服务业一直通胀,为什么低通胀率是中国制造带来商品通缩,如果中国制造进入涨价周期,美国通胀的确不是一个暂时性的压力,所以我们主要担心海外。美国疫情后随着不断印钱,平均工资涨了40%,事实上现在是有过热的态势,只是大家不愿意工作,所以就业率没有特别好。但我们还是认为,整个国内流动性是往宽松发展,海外是往收紧,对比下两者差异很大,这也是港股最大的风险,港股更多受海外影响,所以会有比较大的制约。但我们今天资本管制越来越严格,国内是独立市场。海外波动更有可能对A股风险偏好带来一次性冲击,但不大可能影响A股流动性,也不大可能影响A股走牛态势。A股处于流动性过剩的时候,就像深处肥皂水当中,很有可能不断地有泡沫的诞生和湮灭,市场很难出现一个大级别的调整,更可能是轮动式的结构行情。所以我们认为,开年这种大跌我是不是太担心的,这种状态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A股年初都是个波动很剧烈的市场,因为在寻找方向,在纠结,很有可能是大幅波动的,这波回调下来对我们来说其实是还好,也有利于我们仓位调整,有些股票跌到合适位置也给我们加仓的机会。


再回到A股的机会主要来自哪里?稳增长相关会有阶段性机会,地产和相关产业链或许也有一定的估值修复,但我认为是阶段性机会,炒不高,不是未来。


我们投资还是依然要选择未来,所以我们更看重优质的科技龙头白马股。因为去年只要是大市值全都大跌,不管好与坏,但今年会有明显分化,这里面优质的科技龙头白马会有机会。


其次是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市值龙头这个机会更大,可以看去年中小市值的基金表现挺好的,按A股的趋势来看,他是会有一定的延续。但从去年看大市值股票出现大幅回调,我们认为部分严重高估、长期透支的白马股的下跌还是一去不复返,所以这里面要好好甄别,普跌过程一定有错杀机会,所以还是要思考什么公司是真正有未来有前途的。事实上我们在历史上比如2013-2015年经济也不太好,增长压力也比较大,但是放水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小盘表现非常之强,所以包括美股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滞涨的过程中,美股也有长达8年的中小盘牛市,所以中小盘还是有机会的。还有一点,至于有没有更具体的机会,去年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暴涨,疫情引发供需错配机会带来所有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尽管终端产品有顺价,但中游产品不可能完全传导成本压力,所以2021年基本上是可能这么多年来,中国制造业成本压力最大的年度,还叠加一点,去年下半年能耗双控一刀切对很多制造业雪上加霜。随着双控政策纠偏,资源品价额大概率回调,并且看到海外新的病毒致死率非常低,所以我们预计海外疫情逐步缓解,这对全球供应链来说会更加顺畅。对于制造业,成本是影响业绩更明显的项,所以我们认为2022年的制造业企业业绩会很好看。按照过往A股特性,唯快不败,市场聚焦点很有可能会偏向科技制造相关的中小市值股票。


我们还是继续看好半导体,四季度也在加仓,但半导体表现依然不如我们的判断。今天我们所有市场投资者大部分人还是把半导体停留在炒景气度的方向,我们依然强调这次机会不是一次性的,是长期的,因为我们越来越看到中国半导体各个领域的突破,带来中国企业从产品走向高端化的进程。所以2021年是我们这个半导体价格普涨的年份,其实分不清什么是alpha什么是beta,2022年将清晰看到那些公司实现了产品、领域的突破,哪些只是涨价带来的鸡犬升天。我们认为半导体产业景气度肯定会走向分化,目前市场预期还是停留在景气度。当大家看到景气度下行的时候依然有公司呈现高速增长,大家一定会认为这种公司是alpha走出来,这种公司今年会有非常好的表现,最重要是怎么甄别这种公司,而非投资一个纯粹beta的公司。今天无论手机、笔记本、电视等消费电子的需求非常低迷,也知道台积电过去投资主要集中在先进制程,运用在手机笔记本上的,因此先进制程存储类芯片在2022年会出现过剩的状态。年中大概就能看到。过去成熟制程产能投资是偏少的,而需求又受到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的影响出现超预期增长,预计22年产能供给释放非常有限,从22Q1产能增长相对21Q4环比没有太大增长,全年产能释放都会非常有限,我们认为产能紧缺周期到23年甚至24年都很难解决,因为需求突然爆发、启动,产能依然会维持相对紧缺的状态。因此成熟制程的投资机会优于先进制程。但无论是成熟制程还是先进制程,更重要是寻找产品和领域突破的公司,找到企业长期增长的动力,这才是能给高估值的一个最重要的源泉。经过这次严重缺芯的影响,无论哪家主流晶圆厂都被客户锁定了2年以上的产能,所以大家其实根本不用担心现有晶圆厂的盈利能力。对晶圆厂这种重资产支出的更重要是探寻哪家晶圆厂会在长期竞争中过剩,尤其是在今天这晶圆厂大规模扩产的过程中,技术和特色工艺将尤其重要。如果从芯片设计、IDM角度看,看好功率半导体发展,回到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等碳中和领域会大量使用IGBT、MOS、碳化硅等功率半导体。谈到碳化硅展开一下,2022年很多企业会推进800V高电压架构,这会带来碳化硅的发展。但今天碳化硅的产能全球看都是严重不足的,并且碳化硅最便宜在效率提升,因为一晚上只能涨1mm,涨芯速度非常缓慢,所以碳化硅的成本很难降下来,各种理想化的情况成本也是硅基的2.5倍,所以他不可能彻底替代IGBT或者MOS,就像IGBT今天也没替代MOS一样。一定是并行发展,不会是谁替代谁的问题,并且也不是用在所有地方都能对系统效率有提升。


除了功率半导体,我们同样看好汽车半导体,这里的汽车半导体不限于功率半导体。我们在1月12日景顺长城会推一篇科技洞察报告之新能源汽车的分析,有4、5个人讲,大家到时候关注我们的视频,深度解读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技术和趋势,聊了大量的专家或者企业得出的结论,我们希望扔出来让同行、客户来指正我们的不足。根据测算,一辆L4级别的电动智能车半导体价值领高达1.5万元以上,从晶圆消耗的量来看,一辆L4级别电动车将近消耗一张8寸的晶圆。以及一辆L4级别电动车的半导体用量将是传统燃油车的5-10倍,随着电动智能化推进,汽车半导体会呈现倍数级别的市场,整个车规半导体我们认为会达到将近万亿级别市场。供给角度,由于车规半导体主要以海外IDM主导,考虑到海外公司扩产效率和速度极低,所以车规半导体的供给释放速度将会不容乐观。因为今天我们的车硅半导体为什么这么紧缺,最重要的是这个玩意就是IDM为主,产能刚性特别强。美国商务部、日本商务部、德国商务部找了无数次台积电,希望台积电在这里出力,但台积电真的很难出力,因为这个就是IDM为主,他调配不了多少产能来支持,所以车规半导体的紧缺会长期存在,当然这对中国企业会很有帮助,尤其以IDM主导的企业。所以无论供给还是需求角度,未来10年车规半导体依然是非常精彩缤纷。对于半导体材料依然是看好的,维持此前观点。


回到电动智能汽车,是2021年大热行业,各种机会,毋庸置疑是去年最耀眼的那颗星。


2022年会怎么样?我们认为2021年电动化是全面beta行情,但是到2022年会出现明显分化,更需要寻找alpha,从智能化角度看,虽然整车受制于缺芯,对智能化有一定影响,但很多智能化公司业绩增长还是不错的,所以汽车智能化推进神速。随着缺芯逐步缓解、L3在今年启航,预计智能化将会呈现爆发性的趋势。我们认为智能化在2022年迎来全面beta式的机会,2021年电动车销量不断超市场预期,从年初180万辆连续上调3次达到330辆,今天很多人都喊出600-700万辆。大家可以回想,我们在2020年上半年说2025500辆都没几个人信,但现在线性推演明年有600-700万辆,我觉得不可能,能达到500万辆很不错了。今天大家都在线性分析,包括产业也在线性分析,但是我们的锂价涨了这么多,传导,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不少电池企业给下游整车厂下达了10-30%不等的涨价通知书,考虑到新一年这个30%的影响,其他环节无法承担电池部分的上涨,所以我们认为终端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因为包括小鹏昨天的电话会也说了他们应该是会顺价的,因为这个成本压力太大了。当然,也有部分车企会自己承担这块压力,但我们认为终端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势必也会减缓电动车替代的速率,对2022年过高的电动车销量预期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今天过热的市场对产业也是不利的,我们能看到中上游材料的价格过度上涨已经带来了很多新进入者、各路资本在围堵国内外锂矿,化工巨头包括中石油中石化都宣布纷纷进入这个电动车新材料领域。大家可以统计一下过去无论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有多少进入电动车材料领域的,这个价格上涨催生严重过热必然带来竞争格局的破坏,这在我们历史包括2009、2010年都可以看得到的,竞争格局的破坏对盈利能力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未来10年电动车会非常精彩、空间会非常大、销量一定会超过今天,因为车变成有私密性的时候,大家不愿意共享,就好像功能机可以把手机借给别人,但谁会把智能手机借给别人,因为牵扯到私密。车智能化后一定会带来销量增长,就是人均保有量提升,所以电动化未来的机会一定不是全面性的我们最重要是考量什么?我们对新能源车的前景是没有疑问的,就算他今年只完成500辆。500万辆一定是好事,今天所有看到600700万辆的都是看空的,因为最终一定达不到。可能大家我说500万辆大家会觉得我是空头,但实际上不是,因为只有产业稳健有序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所以未来更需要考究的是技术壁垒和竞争格局,更多机会来自新技术方向。就好像某B公司软包堆叠提升能量密度的方式会更广泛应用,并且我们能看到同行也在追寻。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为了提升这个电子安全性引入PET铜箔、采用4680提升能量密度等这种新的技术方向更有意义,投资成长股更重要是投资新变化、新机会,他们才是真正有无限想象力。电动智能化大趋势毋庸置疑,大家也要清醒认识到新能源车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线性增长的推演一定是不对的,现实制约因素会限制发展的速率,今天降低预期不是坏事,产业和过高的价格都需要降温,过快发展速度同样不利于产业链的配套。天我们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制约因素,第一个IGBTMOS、碳化硅这种车规半导体的配套能力是否能跟上产业发展;第二锂矿供给能力是否能跟上产业发展;第三个是充电桩、配电网络是否能跟上产业发展。这都是疑问,不像手机,车的发展制约因素更多。尽管我们对过度乐观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泼个冷水,但我们还是坚信电动智能汽车一定是未来10年最精彩的产业方向。相对2022年的电动化,我们更看好2022年智能化的发展。事实上智能化在2021年表现相对平淡,主要原因是2021年汽车严重缺芯对智能化带来严重冲击,智能化是和汽车整车销量挂钩,并非只挂钩电动化,所以随着这些英飞凌等大厂他的芯片受马来的疫情影响逐步消除,芯片短缺的问题也逐步缓解,汽车行业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缺芯过度消耗库存,累计大量待交付订单一旦缓解,这个汽车智能化又会重回高速通道。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酷炫的产品,就是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车顶天窗的天幕这种投影,我们的车可以全部平躺,激光打到天窗上,全景天窗,可以模拟劳斯莱斯星空顶、播放电影,结合鸿蒙系统更酷炫,中午没什么事可以躺在车上看一部电影,也不用看手机,平躺着看天窗,划一下直接推到车顶上不用看手机了。包括AI、HD这种酷炫的产品现在定点厂商越来越多,还有空气弹簧、空气主动悬挂等奔驰S级匹配的产品越来越多配备在中国的国产品牌当中,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汽车真的是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个电动智能化不能局限在非常窄的范围,比如ADAS等等这种。我们要看到电动智能汽车从简单车椅变成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从无到有等,智能化现在基本上是车企的胜负手,智能化的深度决定了汽车的差异化。并且,我们也能看到整车利润模型从单价*销量延伸到软件收费*保有量。可以预见,L3智能驾驶将会在2022年开始起航,这回带来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我们的激光雷达和这种高精度地图定位快速普及,因为L3必须上这玩意了。特斯拉只用摄像头会带来一个鲁棒性?因为汽车对鲁棒性要求非常高,然后所以按中国车企的习惯或者要增加鲁棒性的情况下必须多传感器融合,所以高精度定位也会必备,所以开特斯拉正因为没有高精度定位有可能在入口偏差十几米几十米,进度不够。L3级别这个定位精度要缩减到0.51米以内才可以的。所以整个智能化一定是瞄准感知更精确、决策更智能、执行更快捷、应用更丰富的路径去发展。所以L3起航一定会对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等会变成电动车必备之选。多传感器进一步融合提升电动汽车的鲁棒性,随着智能驾驶逐步成熟,智能座舱的空间和时间的价值会进一步延伸,车上的办公、娱乐、ARVR等更丰富的应用将会打开全新的市场。这些变化都会带来一个不局限于电动化的投资机会。


最后讲一下元宇宙和ARVR,元宇宙是今年最火热的概念,因为2021年7月扎克伯格公开表示2025年前facebook全面向元宇宙转型,站在当下无法判别元宇宙发展速度和进程。但是我们从逻辑来看什么是元宇宙,或者是元宇宙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认为元宇宙一定是虚拟的平行世界,就我们今天而言,互联网是信息的联结,而元宇宙是场景的联结。但是我们今天场景的联结作为一个虚拟的平行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结必须有载体,这个载体是什么形态,是AR/VR/MR还是投影,都有可能,投影覆盖面足够广,有沉浸式体验,包括3D投影等,现在还不明晰,但我们能知道,现有场景链接的技术水平距离这个元宇宙的要求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要知道,元宇宙的发展必须要有载体的全面普及,这是先决条件,就好像互联网发展必须要有PC普及、移动互联网爆发必须有手机终端普及,必须有载体,有这个点,才能让元宇宙触达更多人群。如果一个元宇宙要成功,首先是载体的出现和爆发性增长。就现在我的认知而言,AR/VR/MR设备很可能是载体,苹果2022年推出MR设备将会备受关注,苹果MR设备创性能否开创元宇宙载体的起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点,如果他可以,那一定是一场科技革命。但是我们知道现在元宇宙AR/VR/MR设备用了很多光波导的方案,也会刺激光波导提升,我们的透镜、光学部分会不会大幅增加,我们光学元器件会不会大幅应用这都是一个全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今天很多人炒作游戏公司,真只是一个概念。但元宇宙发展一定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才是最能看到短期爆发点的时候,我们真的对2022MR非常期待。


最后讲一下专精特新为代表的的中小市值龙头,2021年开始简单以大为美的投资不再有效,就是以前投资中小市值龙头逐步走出来,市场风格发生根本改变。但按照A股趋势中小市值机会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只涨了一部分,也有很多没涨。从产业角度,中国具有全球最大最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集群,过去中国企业普遍以规模为导向、大而不强,以低附加值为主,但今天我们中国制造业自身在升级,逐步迈向中高端制造业,然后规模不再是一个首要目标,我们今天需要突破高附加值产品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品质、技术的隐形冠军。最近我们也研究一些这些公司,越来越看多这类东西,但这些公司要耗费大量研究资源,对所有机构都是全新挑战。


以上是我们今天交流的内容。



交流环节 Q&A
                                   


Q:今天大跌和新能源申购赎回开放有关?

A:新能源昨天就恢复了申购赎回,今天大跌和这些没有关系,年前暂停是因为港股通交易暂停。


Q:晶圆不也是周期吗?虽然现在非先进制程产能不足,景气度可持续,不是说铜也会提前一年见顶?

A:事实上他还真不完全是周期。为什么是周期股,所有行业都是周期,但为什么有成长和周期之分,最大区别是成长股的需求增速很快,然后传统周期股需求没有很多增长。就好像十几年前铜这些都是成长股,那时候估值非常贵,但铜需求见顶后就变成周期股了。所以主要差别在这,所以我们为什么看好,大家可以看到半导体这个东西,就好像你这个手机,就算量不太增长,但我们对手机性能要求不断提升,对算力要求、对半导体的价值量是不断提升的。所以智能手机后手机是涨价的,不是降价的,是因为含了智能化的价值。所以他是个持续增长的行业。这样说,传统的成熟制程的确需求增长非常之慢,但这是碳中和之前,因为今天新能源汽车1.5万元以上的半导体消费至少有5000-6000是功率半导体贡献的,1000-2000或更多是模拟类贡献的,所以过去我们一部车用多少个MOS,很少的,不会用上IGBT,所以我们能看到车的形态发生改变对需求爆发让他从缓慢增长的行业变成爆发式增长的行业。所以今天半导体在美股为什么除了存储更显现周期性外,其他半导体其实更多体现的是成长性,就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算力的提升,这个芯片半导体的需求的持续增长,本身是一个成长性行业。这是第一点。


Q:为什么只看好中小市值的制造业和公司?

A:我们不是只看好,只是觉得这里面会有很多机会而已。我们认为科技制造都有机会,只不过今天会重点强调一点而已。


Q:展望元宇宙AR/VR等技术未来的应用场景和空间

A:说实话,什么是元宇宙我也是和大家认知差不多的,我刚才说的载体只是从产业发展规律来讲的,但最终是什么形态、是怎么样的,现在没有一个人能讲清楚。但是元宇宙一定不是一个公司能打造的,一定是很多很多公司,必须要相互连接才能形成元宇宙,否则叫什么元宇宙。所以元宇宙是什么形态不知道,但从产业链来看苹果MR会非常惊艳,到时候苹果发布会的时候他的MR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Q:光伏的看法?

A:我们说实话对光伏的认知理解是不足的。到今天来说,更乐意投资新能源汽车并非光伏,对我们来说,光伏依然是扩产周期比较容易的行业,尽管现在很多人都说今年硅料下跌会刺激需求,盈利能力会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2B行业的这种盈利能力很难维持,非常难,就算硅料下跌,业主方也会要求你降价,这个东西在你价格下降的过程中真不好说。并且现在每个公司市值都这么大,也融资了不少,过去这么好赚钱,他们扩产冲动、供需是否错配不好说。所以我们有问号,就好像2020年大家对光伏玻璃非常乐观的时候,这种非常重资产投入的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的过程中投资风险是非常大的。不过大家也不要把我的观点看得太重要,我一直都是偏空头,我没有太大的发言权。


Q:怎么看ADAS的摄像头和车载CIS?

A:我们认为ADAS测算了一下,ADAS芯片复合13图片的增长,还可以,但并不是一个芯片中增速最快的领域,是相对慢的,不会特别快。摄像头我们认为车载摄像头是超千亿的市场,非常大,全球将近1亿辆车,单车摄像头单镜头就要1000块以上,十几个,因为要感知更精确,需要越来越多摄像头,很多车企会军备竞赛,越来越多堆料,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车载摄像头市场最终是千亿级别的。CIS传感器也同样看好。


Q:景顺长城应对专精特新具备竞争力的公司做了哪些投研准备?目前规模比较大,投专精特新怎么考虑流动性、占比是否有上限?

A:专精特新对我来说,以我们的规模不可能投太多,所以我同事建议量化的同事发景顺长城专精特新量化精选基金。我在2013-2015年中小票横行,全市场只有6、7个基金能跑赢中证1000,这个专精特新、中小股票爆发对研究资源消耗是巨大的,投入产出比是非常低的,所以量化手段会更好。但对我来说,不会专注专精特新,但我们会从中挑选符合我们选股需求的股票来增加我们组合的进攻性。占比上限取决于我们的规模,我们的成长领航、公司治理2个小一点的基金投资专精特新会多一点,大基金会少一点。


Q:您怎么看锂现在是周期还是成长?

A:肯定是成长,但今天为这些锂付了这么高的每吨市值是否值得是个问号,因为国内外估值差异太大了,其次今天大家看20万也有可能明天回到4、5万,锂有自己的周期性,所有矿产资源都有自己的周期性,所以我们要看合理价位应该在哪,对应合理价位今天估值是否合适,不能按峰值价值个峰值市值。


Q:怎么看2022年消费的机会?

A:这不应该问我,我们也不敢评论。


Q:您的几个产品换手率不高,我们投科技股的方式不是景气周期投资玩法,更多看产业长远格局变化追求确定性

A:这个对我们的解读比较准确,的确我们更看重长远格局变化追求确定性。原来有人攻击我的一点,为什么老喜欢买老二?世界上很基本的商业规律,2B行业很难垄断,客户不允许,所以客户在你市场份额很高的时候一定会拼命扶持老二打击老大,所以老大和老二市值偏差很大的时候会有明显机会,除非是2小B、2C会有老大领先老二越来越大,否则老二老三都可能有机会。长远格局一定不可能2B行业存在一个垄断性的老大,除非老大的优势是老二没有任何方式可以超越,否则一定是老二老三的弹性更大,因为客户也要努力扶持,我怎么可能被供应商绑架。早中期投资一个公司我们对产业的理解相对比较深刻,这几年做的产业分析还是非常准确的,趋势判断非常准确。


Q:看空电动化以及三个制约的因素

A:我不是看空电动化,我们只是认为电动化的全面性beta行情结束,进入alpha行情,最重要看供给格局。另外我们认为市场不合理的预期是错误的。这个产业很多条件制约因素,很难做到600-700万辆,不是化工品、电解液够不够的问题,有很多现实条件。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一线城市很多新能源汽车占比已经超过30%,一线城市从30%到50%的过程非常困难,顾虑很多,不可能都是市内使用的交通工具,有跨区需求,高速公路不建更多充电桩,怎么解决里程焦虑,没办法解决,有很多制约因素。所以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北新能源汽车很难上到很高比例,因为冬天太冷,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提升,我们今天的性能远远不够,所以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认为500万辆是比价合理的判断,甚至最终能不能做到500万辆都还要打个问号。我们年初对今年的预计也就180万、200万辆,一下子到330万辆,以非正常的年份进行线性化是很扯的事情,这个不大可能。不仅是新能车,传统车也有智能化,ADAS、自动驾驶。所以智能化挂钩的是整车销量,不完全是电动车销量,所以电动车500万辆对智能化的推进速度不影响,最重要的是缺芯是否能缓解。


Q:北上资金的规定是否会减少波动?欧美限制新疆生产的产品对光伏海外需求会是潜在风险吗?

A:这个限制新疆产品事实上他们没有替代产品。今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没有替代产品,不买怎么完成碳中和。至于假外资的影响会减少波动率,但短期会不会有冲击会减少波动率。再强调一点,最近和一个刚去完欧洲建厂的新能源汽车的高管交流,他们认为欧洲产业链事实上是没办法成功的,欧美电新厂没有前期技术积累,起步相对于中日韩太晚。中日韩发展动力电池是从数码电池开始的,欧洲没有这个产业积累,新能源汽车最终也会走向光伏一样垄断的。其次他们的供应链体系太差劲了,四大主材,以及其他辅料,上游矿产布局很不完善,电解液已经算是欧洲布局比较快的,也遇到非常大的挑战,六氟这种添加剂的环保问题,各个环节成本都非常之高。欧洲这轮电动车推手是非常激进的,这个碳排放政策催生的,欧洲本土车企为了保护本土市场,推行了比较激进的碳税政策,也降低了产业竞争力,所以欧洲一样会走向。


Q:电动车智能化、元宇宙这种行业发展初期应该怎么选股?

A:元宇宙只是概念,什么是元宇宙嘛?有人体验过吗?不要说游戏里玩场景,大家看看1月12日的发布会,大家也会觉得像元宇宙的。所以我们今天无法判断,我们只是说单纯元宇宙这个概念的提出会促进AR/VR/MR等这种场景式的技术的发展。


Q:怎么看域控制器和智能驾驶软件机会

A:这些都是整车厂做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Q:储能板块怎么评价

A:非常看好,我们今天光伏风电这样的发展离不开储能的配合,因为光伏风电都是垃圾电,连续阴天、连续下雨等,没有储能配合是不可能的。预计2022年开始储能行业会爆发式增长,没有悬念。


Q:怎么看航空发动机产业链机会

A:看好,但你让我讲的更深入我也讲不出来,因为我研究的也不够深。


Q:怎么看待氢能源发展速度

A:我们只看好氢能源在储能,最多是商用车的发展。因为氢是最容易逃逸的、泄露的原子,不可能用在乘用车。比如停车场这样的密闭空间,汽车发生剐蹭、泄露,一部爆炸会导致连锁爆炸。电动车最糟糕的一点也就是自燃,但如果一排氢能源爆炸一栋大楼是可以飞起来的。


所以氢能源不可能在乘用车应用。第二个,加氢站怎么建嘛,这就小型化工厂,邻避效应,谁要是在我家门口建加氢站我立刻去抗议,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不看好氢能源在乘用车领域的发展,最有可能是储能,或者在商用车可能会有市场。


Q:车规级碳化硅MOS是否未来几年都不会有太大突破?

A:2024年碳化硅应该会迎来爆发阶段,今年产业链配套需要时间,没有那么快。


Q:IGBT

A:我们很看好IGBT,今天他是无法被摆脱的,无论碳化硅如何发展,成本至少是2.5倍以上,系统效率提升也不一定能弥补,所以IGBT一定爆发式增长,没有悬念,我们非常看好。我们算的1.5万的车硅半导体里至少4000-5000是IGBT贡献,换成碳化硅是5000-6000。并且我们不仅车要IGBT,超级快充也要IGBT,今天充电桩是严重不足的,所以肯定需要IGBT,光伏逆变器、储能逆变器、风电变流器、油性直流等高压输电都需要IGBT。


Q:怎么看消费电子、苹果产业链

A:消费电子机会不大可能来自手机,所以更看重的是结构性机会。我们看好MR,所以关注苹果MR,但我还看重一个,就是一款手机,OPPO的折叠屏,现在转轴做成水滴状,屏幕上没有折痕,并且价格7800块,OV预计他们有望把成本在2022年降到6000以下,如果做到6000以下,既能做phone,又能做ipad,我们认为这个折叠手机才是真正爆发的时候。一机多用。也有人说折叠手机太重,还有一种方案是卷帘,推拉式的,也不重,会体现更大的屏幕,所以我们看好折叠手机在2022年的爆发。消费电子其他的就不分析了。


Q:港股和中概股的看法?

A:我认为港股大部分股票的价格都是假的。我们做交易的时候,尤其去年投资一些港股,尤其是指不大100-200亿的时候,我们发现买的时候很容易,卖的时候很困难,下跌是缩量的,意味着交易量是假的。A股是充分交易的价格,我认为没有交易量支撑的价格都是假的价格,所以我们不倾向于在一个没办法控制我们风险的时候进行投资。如果卖不出去,风险就失控了,所以我对港股的投资是比较谨慎的,所以港股我们更多是投资耳熟能详的公司。但今天港股的结构以消费为主,要不是互联网相关,我们认为互联网的压制政策、风险还没完全释放,所以还要观察,就算释放了,也要半年或者一段时间探底。但现在港股的确有很便宜的股票,我们也在观察,对我来说我们是不敢轻易去投资风险不可控的地方。中概股也是互联网为主,受美国政策影响。


Q:军工的方向

A:发动机产业链、军工半导体这些都是看好的。很多人一直喜欢买锻造的股票,我不喜欢买打铁股,还是喜欢有差异化的。


Q:电力板块

A:绿电有机会,但牵扯到民生的行业公用事业就真的是公用事业,而资本主义国家公用事业会变成垄断事业,所以在中国很难要求这类公司有过高回报,不要有过高盈利预期。


Q:AI

A:很多都停留在概念上。和旷世的CTO聊,今天很多AI公司在现实中没找到落脚点,一个项目型公司你的落脚点是不好的,因为项目和项目之间技术很难复用。最好的AI场景有几个,第一个是安防,海康这种在AI里有自我进化的地方;第二个是新能源汽车,也是AI,第三个是扫地机器人,但是弱AI,电动车是强AI,安防是中度AI。我们认为真正好的AI公司一定要有现实落脚点,所有项目型AI公司我们都不看好,因为技术无法迭代,所以所有AI公司不能是空中楼阁,一定要有落脚点,这个很重要。我们看待AI公司一定要在现实中找到应用点,不断铺开。


Q:空气悬挂

A:很看好,渗透率会超预期。中国车企一定拼硬件,中国手机厂商就是这样,你装3个摄像头我装4个,希望以此吸引消费者关注,所以我认为空气悬挂、主动避震的普及速度速率会非常快,超预期。


Q:风电

A:我当研究员的时候是风电空头,但今天我相对乐观一点。因为随着储能的发展不断打开风电的空间。


Q:整车厂面临涨价能否顺价?是否利好整车厂?

A:是否利好不确定,就是大家不要太看重整车厂今天的盈利,现在是跑马圈地的过程,量和收入规模是最根本的,盈利不重要,如果股价因为盈利不及预期回调就是投资机会。现在是争夺地盘的时候,格局变动的时候,不要太看重这一点。但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酷炫,我平时调研公司看到新的应用场景、设计理念特别有意思。


Q:半导体设备

A:我们认为A股更偏向投资平台型设备公司,国内能走向平台型的只有2家,单产品的话市场空间非常有限,会否最终被平台公司击败不好说,因为平台公司的规模效应、资金实力越来越强大,会变成压倒性优势,所以今天相对细分行业的设备公司我们还是更看好平台型。至于估值,我也不太清楚怎么给,我们没找到准确的矛。我更看好材料型公司,更持续的生意,这个国内材料公司有国际/大厂供货经验会变成一个base line,国际这么多晶圆厂一定会带来材料替代的速度。


Q:IGBT

A:2021年英飞凌把历史库存的IGBT都卖光了,2021年供给有库存缓冲要素,2022年没有,而需求还在爆发,今天扩张的产能是什么,谁有产能弹性?华虹没有多少,要照顾A客户B客户C客户不可能把MOS砍光,作为代工厂要考虑客户均匀性,但IDM不用考虑,如果IGBT需求好我可以所有生产线都去干IGBT,我不用顾及客户。谁有产能弹性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对IGBT的需求大家忽视了一点,2022年的供给少掉历史库存缓冲这一点,而需求还在增长,所以今年IGBT是紧缺的开始而非结束,去年是紧平衡。所以今年海外逆变器厂疯狂导入中国的IGBT厂商,是因为英飞凌大规模砍单,所以才有国内IGBT大规模爆发。


Q:涨价导致竞争格局恶化在消费电子行业出现过?

A:没有,一直在跌价。


Q:高镍正极一体化趋势?

A:这是正道,磷酸铁锂的复苏只是阶段性的,未来提升能量密度还是高镍作为最重要手段,高端车型更偏向用高镍,磷酸铁锂有自己的应用场景,软包堆叠等,但会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极限,如果我们的车的续航要往800-1000或者更高的话,还是需要三元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士兰微
S
晶方科技
工分
12.31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9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2-02-14 00:05
    辛苦了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2-13 10:54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