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环节
政策背景
发改委在2020年底、2021年春节前后就开始酝酿,汇总了各省和各个机构的数据和建议。这次文件为了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出台的第一个电价方面的政策。分时电价的政策先出,是因为分时电价机制最简单、对各方都有利好、而且体现市场化的思想。电价改革方方面面涉及太多,技术含量太高,但分时电价这件事情是可以独立拿出来、很快响应运行的。
过去全国31个省都有分时电价,很多是早年在缺电的背景下出台,已经执行了15-20年。后来用电宽松之后,执行也松弛了。现存的分时电价机制,有的只针对工商业,只有江苏上海等4个省市有针对居民,有的针对的用户等级也不一样,执行时段和水平也参差不齐。
完善分时电价的原因
第一,之前的电价体系中,所有环节——传统能源、新能源、电网——都在零和博弈,但这种零和模式已经玩不下去了,需要引入新的主体。
第二,发电侧和用户侧的波动和峰谷差客观来说都在拉大。所以需要运用价格手段,利用好现有的装机,实现节能、低碳、增效。
第三,是要逐步推动电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陆续能听到发改委在放风居民电价偏低等,也是要逐步理顺市场电价机制。但一下子彻底放开是不现实的,而分时电价是短期可推行的最简单的机制。
第四,是现货电价开始交易后,与现存的分时电价产生很大矛盾。因为有的时段现货电价交易价格是上涨的,但根据现有的分时电价规定,电价反而要下调。
本次完善分时电价的好处
主要是调节用户侧,减少零和博弈,让用户侧学会管理,并让能灵活变化的电源参与进来。
第一,把发电侧的零和博弈稍微向终端用户侧转移,不再是完全的零和博弈。而且全国各省全部执行,从居民到工商业用电全部执行。现在发改委给的是原则政策,各省还要分别制定具体方案,报发改委备案。
第二,改善新能源调度模式。过去电力市场完全是计划性的关系,现在的新能源电量参与提前调度平衡的只占10-20%,新能源高峰出力也赚不了更多钱,低谷时段跑了、让煤电来调峰,煤电也收不到太多的钱。
第三,新能源向煤电购买辅助服务,在当前也是零和博弈。后续也是让用户参与进来,掏一点钱解决问题。
第四,峰谷价差拉大,才能形成激励机制。全国峰谷差关系大约在2.5:1左右,现在要求至少是3:1,如果这个地方峰谷差率超过40%,说明当地波动更大,峰谷价差就要求超过4:1。
第五,重新明确有尖峰电价,原先很多省份是没有的。现在在峰谷差基础上,尖峰电价参照现货电价执行。此外还有深谷电价,进一步拉低和抬高。
第六,峰谷差电价是要和电力市场的现货电价对应,否则哪怕只是确认4:1的比例,在要求出力快速拉升的时段,激励也可能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以现货电价为准了。否则像前段时间的山西,新能源顶不上来、现货电价大涨,煤电增发时候的上网电价大增,但国家不让新能源掏钱,最后变成了电网掏钱,所以后来现货市场也暂停了。
第七,让水电占比大的地区,以及风光占比大的地区,都分别设置自己的峰谷差。
对于各个市场参与方的利好
新能源+储能:高峰期如果能出力,那当然最好,就可以拿更高的电价。一旦新能源出力不了,储能可以多出力,相当于给新能源一个保险。有电量的时候,可以给更好的电价;没有电量的时候,用配套储能来解决。
储能:有利于需求侧响应。之前炒作很欢,但没有商业模式。现在峰谷价差加大。对于有智慧响应能力的分布式和储能项目,是利好,响应的利好程度和可运作的空间就大了。
煤电:也是好事。煤电从主力发电过渡到调节发电,利用小时数会下降。尖峰时刻如果能快速顶峰,那可以拿到数倍的电价。平时少发电,关键时刻顶峰,盈利足够,也满足双碳目标。
用户端:用市场化调节用电负荷,实现节能。
Q&A
终端电价的分时电价改革,如何传导到发电侧的上网电价?
这次政策更多体现在用户侧的电价,未来必然会传导到发电侧。
当前发电侧具体结算的时候,分计划电量和市场化电量。这次文件就是为了把计划电量和现货交易衔接起来。
- 居民用电对接的完全是计划电量,计划电量是真正去执行峰谷电价的。所以后续居民用电要做峰谷价差,也就意味着发电侧的计划电量也可能往峰谷电价的方向去改革。
- 现有的市场化电量里的中长期协议,已经变相具备现货特征,因为签约的时候就要求每月、每天、分时大致的电量约定,还可以做年前月前的适当调整。但这部分完全是市场电量和市场电价,与峰谷价差是两码事。
- 市场化电量如果在高峰时段满足不了需求的,就完全按现货交易,到时候现货电价就可以和尖峰电价相结合。那么假如要确定明年的峰时电价时,就可以参照今年的现货电价来考虑。
过去对于发电侧也有峰谷时段的分解,但颗粒度没那么细。后续政策会覆盖发电侧,并且对于发电侧的分时电价的拆解会更细致。这次文件里提到了净负荷曲线,也就是说要把新能源的峰谷差、煤电的峰谷差,互相叠加,形成净峰谷差的曲线,从而兼顾各类电源,不至于出现说新能源上得太快、导致煤电在应该赚峰时电价的时候也赚不到钱的情况。所以未来的各类电源的上网电价可能也会有自己的峰谷电价。
后续电价政策
未来的政策出台节奏还不好说。但基本原则是让市场来解决问题。后续有几个步骤可能会陆续推进:
第一,后续比较简单的可能就是完善居民的阶梯电价,发改委也已经开始放风了。居民电量占比13-14%,负荷波动特别大,而且现在享受了工商业电价超量的交叉补贴,相当于居民电价里有0.17元/千瓦时是工商业补贴过来的、居民少付的。如果这个问题不扭转,后续市场化电价会很困难,就根本没办法核算。
第二,后续增量配电网的电价完善也应该是需要出台的。原来的增量配电网电价用不同电压等级的差价来执行,但这样一来低电压级别的项目就得不到任何收益,所以这也应该解决。
第三,是容量电价。因为双碳目标下煤电要逐步退出,如果让2030年以后退出,那节奏还比较合理;如果现在就急着退出的话,连煤电项目自带的银行债务都解决不了。现在煤电的平均寿命还只有13年。所以容量电价出台,可以保证煤电的基本生存。
第四,应该尽快推广现货电价,现在有12个省份执行现货试点,但前6个在西部的试点除了山西还可以,其他都不太像样,基本没执行。后来发改委在东部才又做了6个现货试点。
第五,输配电价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多吗?
很多。江浙沪、两湖、北京,峰谷差率都在50~60%。广东要达到60~70%。西北峰谷差率很低。
分时电价对终端用户成本的影响
居民:平均电价不会涨太多,仍然是会享受交叉补贴,只是调整电价结构。后续如果推进居民阶梯电价的情况下,居民平均电价才可能会有更多的上升。
工商业用户:逼迫企业进行负荷调整和需求侧效应。成本影响较大的是商业用户;对需求比较平均的钢铁、冶金等工业用户而言,波动不会太大;也有的工业用户完全可以移到晚上用电,但工资成本可能又高了;还有的工业用户用电不能停,也不想承受分时电价波动,那可能迁移到云南等水电占比高、出力稳定的地区,会比较合适。
工商业企业还可能相应对设备进行改造。比如变频设备没必要同时启动,可以改造。
如何解决限电与出力响应问题?
这次的峰谷电价政策也是为了帮助解决限电问题。在新能源占比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后续限电形势可能更紧张。新能源发展不能急功近利,新能源暂时还承担不动太多责任。需要配合需求侧响应,并配合激励煤电继续出力到2030年。风光是靠天吃饭,高峰时刻想拉负荷也拉不动,真正拉得动的还是气电与煤电,所以对气电和煤电才是有利的。新能源以前是靠补贴的,
分布式目前还差得很远很远,储能技术没有突破,靠小规模的锂电池解决不了。还不是解决限电问题的大规模措施。
抽水蓄能有地理限制,不是想上就能上,但单体体量大,而电化学储能还只是兆瓦级的。2020年全国储能中98%的装机容量仍然是抽水蓄能。
将来能长期替代煤电的还是氢能,一旦突破可以解决大量的问题,因为可以新增加一个能源的种类,与现在的煤电差不多,可控,可运输,规模也大,甚至在现在的火电厂址可以就地建设。因为电网的核心支撑点都在煤电厂,未来就地切换是最顺畅的。煤电厂的部分发电机等设备也可以沿用。
分时电价政策对水电的影响?
大水电享受不到分时电价。水电还分大水电和一般水电,大水电比如三峡、溪洛渡等,电价都是在中长期协议中提前确定好的,而且也要把发电曲线一起提前确定,细化到每一天的发电量。这种模式不是分时电价,是水电企业的义务。
火电成本偏高如何解决?
煤价高,只能先压煤价,在煤电电价里完全疏导很难。好在大型发电公司普遍有新能源装机,还能赚点钱。纯煤电就确实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