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市场需求端看,明年市场对锂电池需求有一定的分歧,公司如何看待负极材料的供给和未来的增速?答:就负极材料行业而言,在中低端负极材料方面,因其在技术门槛、资金门槛与产品品质、一致性等方面要求较低,市场新进入者主要将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因此未来在传统、量化的细分产品领域中可能形成供大于求的竞争格局;在公司专注的中高端领域,不同负极材料厂商的产品定位、产品类型和匹配的客户不同,使得负极材料产品具有很大差异化,且下游客户对产品性能、品质、安全性与一致性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需要不断相应下游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持续推出差异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因此,中高端负极材料的进入门槛较高,使得新增供给规模相对有限,未来仍可能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形。就公司而言,公司的产能布局与规划均基于下游客户需求而进行的产能安排。根据下游负极材料客户对公司的市场需求反馈,预计公司明年的产能仍无法满足下游客户需求,公司仍将加快推进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建设进度。
2、下游海外客户是否有要求公司负极能够就近配套?公司海外产能布局计划如何展开?
答:公司负极材料海外业务占比约30%,部分下游海外客户有较为强烈的就近配套需求。公司对赴海外建厂计划进行了审慎评估,并对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地区进行了考察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在工艺技术方面,人造石墨属于高载能行业,为积极配合下游客户海外产能配套需求,公司在四川基地已探索进行集中式、连续式新型生产设备与工艺的投入,以实现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能耗及单位排放,为下一步海外产能布局奠定工艺技术基础。在生产成本方面,部分海外地区有较高的清洁能源配套,能源成本相较于国内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劳动力成本和基建成本较高。未来,公司将综合平衡各方面条件,在密切配合下游客户产能需求的前提下实施海外产能布局。
3、公司如何看待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如何看待美国本土锂电产业链的建立?以及中国负极产能的全球竞争力?
答:目前尚需等待该法案的具体实施细则。目前美国制造业在能源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其他配套领域尚不显著,就电池材料领域而言,美国本土要形成自循环或独立供应体系可能需较长的时间。整体而言,国内在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基建成本、物流运输和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显著,即使考虑境外产能的补贴降本因素,中国负极产能的全球竞争优势仍较为突出。
4、湿法隔膜基膜厂商正在往涂覆扩张,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涂覆加工商也正在补齐基膜短板,请问公司如何看未来涂覆隔膜业务的竞争优势?
答:在基膜方面,四川卓勤新投产的基膜产线效率行业领先,在幅宽、速度、产品品质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且公司无低效产能的历史包袱,因此公司基膜产品在成本方面应有良好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公司涂覆加工业务有足够的客户与产量能够帮助基膜产品较快实现规模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在涂覆环节,公司在隔膜基膜、涂覆材料、涂覆设备、粘结剂和涂覆加工业务上已经形成了产业闭环,公司能够以多品类的差异化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综合竞争优势显著;因此,公司对未来涂覆隔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有充分信心。
5、公司在基膜产品上的认证情况如何?
答:目前公司隔膜客户最主要是消费电子客户如ATL、三星、珠海光宇等,未来随着公司基膜产能的持续扩张,公司将逐步向宁德时代、LG等国内外动力电池客户产能配套。公司四川卓勤产线试产产品已送样检测,下一步将加快推进产品认证工作。公司有信心依托在涂覆加工领域的协同优势,尽快完成产品认证并实现对现有消费和动力电池客户的批量导入,实现公司在基膜领域的快速发展。
6、公司开发了具有特色工艺的复合集流体材料,且已经完成了内部测试和中试需求,请问目前公司在复合集流体上的技术布局情况如何?
答:受益公司长期在涂布设备、涂覆加工、铝塑包装膜、光学膜业务领域的持续投入和技术沉淀,以及公司技术团队对锂电池电化学体系的深刻理解,公司较早的对复合集流体业务进行了研发布局;目前,公司与下游客户展开的联合研发目前已取得较好的进展,我们在复合铝箔及复合铜箔的技术积累已经处于行业前列水平。
7、公司复合集流体技术是否是与下游主流电池厂商开展的合作?主要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司在复合集流体方面的工艺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能够在设备成本、材料成本、收率等长期竞争力上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因此获得主流客户的高度认可。未来,公司将逐步启动量产生产线的建设,公司在复合集流体的开发与量产将为公司创造新的业务服务模式提供良好基础。
8、公司如何看待芳纶涂布技术?是否有相应的技术布局?
答:除PVDF、勃姆石、PMMA等涂覆材料以外,芳纶产品也是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公司已有相应的技术布局。整体而言,芳纶产品和类芳纶产品在抗高温方面有一定优势,公司采用的类芳纶技术路线对性能的提升和成本控制有更好的优势;而芳纶技术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尚不显著,且其应用市场的拓展上需一定时间。
9、公司认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答:公司认为团队建设与研发创新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司在各业务领域不断延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均需要依靠长期的研发投入,因此如何维持研发与管理团队的竞争力、维护优秀人才以持续推进新产品的协同创新,是公司长期发展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公司持续对研发人员进行各类长中短期的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倾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研发环境。
10、公司如何看待储能市场的发展?是否有对应的产品?
答:随着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工艺技术的持续完善,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应用,储能电池在发电侧、输配电侧、用户侧的应用场景日渐丰富,使得储能市场迎来了爆发机遇。相对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对于长循环次数、安全性和性价比的需求更高。为此,公司在三大业务领域已经布局了硬碳负极、复合人工石墨负极、高性价比负极材料、储能专用隔膜和设备、高性价比低成本的高速高效智能化涂布工艺和电芯设备集成等,以满足储能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