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微纳:国内MEMS微型麦克风用精密零部件龙头,明日科创
1、主营业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MEMS精微电子零部件系列产品以及半导体芯片测试设备用探针系列产品。MEMS系列产品主要包括精微屏蔽罩、精微连接器及零部件以及精密结构件等,是公司目前主要的业务和收入来源,主要应用在MEMS传感器中的声学传感器(微型麦克风)及压力传感器。
2、核心看点:
(1)公司是国内MEMS微型麦克风用精密零部件领域的龙头企业,长期深耕声学传感器器件,进入MEMS行业龙头公司供应链。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MEMS麦克风龙头歌尔股份、英飞凌等客户的主要供应商,从而进入苹果、华为等主流品牌供应链。2019年,MEMS微型麦克风的市场规模达17亿美元,7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3.74%。其中MEMS精微电子零部件产品市场规模占MEMS微型麦克风市场规模的比例约6.83%,假设该比例不变,MEMS微型麦克风的市场规模增长率以10%进行保守估计,可推算得2020年至2025年中,微型麦克风用精密零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约9亿美元,平均每年的市场需求量将达到约1.5亿美元。公司当前市占率20%,客户资源优质,在下游MEMS行业寡头竞争格局下,MEMS声学传感器领域仍将给公司带来稳定收入。
(2)缺芯潮下,芯片封测需求的提升将进一步带动芯片探针的需求放量。目前公司的芯片探针产品测试频宽、可负载电流方面达到业内领先,成功吸引了英伟达、安靠、意法半导体公司等国际知名芯片厂商及国内主流封测厂,已经实现在泰瑞达以及爱得万等主流半导体检测设备中的应用。2020公司探针业务全年收入5600多万,占公司营收进一步提升至25%左右,英伟达已成为公司的第二大客户。2021年,芯片缺货潮愈演愈烈,在下游需求放量之下,公司已拥有年产500万根测试探针的生产能力,公司此次IPO后预计先期投入0.8亿元用于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研发和扩产。根据IDC预计,2021年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将增长7%,必将进一步带动芯片探针市场增长。而目前,我国厂商在芯片测试探针市场占有率仅为4%左右,以和林微纳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增速远高于世界增速,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3、竞争格局:
(1)MEMS微型麦克风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包括楼氏电子、歌尔股份、瑞声科技以及敏芯股份等数个厂商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因此,行业内的精微电子零部件产品供应商主要在上述厂商之间争取业务机会。从竞争企业的类型上来看,MEMS微型麦克风行业内的精微电子零部件供应商主要可分为两个类型:
第一类为自主型供应商,该类厂商一般为MEMS微型麦克风器件厂商,其生产所需零部件仅用于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通常并不对外销售其零部件产品,一般不参与市场竞争,该类企业主要包括楼氏电子和瑞声科技;
第二类为一般供应商,主要为MEMS微型麦克风器件厂商研发、设计和生产精微电子零部件产品,该类供应商包括公司、银河机械以及裕元电子。公司在2019年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9.09%,市场地位较高。
(2)韩国LEENO及台企在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领域居于领先。在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领域内,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韩国LEENO工业、中国台湾大中探针以及先得利等。其中,韩国LEENO工业是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在行业中有着突出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名列前茅;中国台湾大中探针及先得利探针在国内探针市场经营多年,在国内市场同样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4、可比公司:兴瑞科技、徕木股份、鼎通精密
5、竞争对手:瑞声科技、裕元电子、银河机械、韩国LEENO工业、大中探针、深圳先得利
6、主要募投项目:(1)微机电(MEMS)精密电子零部件扩产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14,106.13万元;(2)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扩产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7,619.65万元;(3)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11,000.00万元。
7、数据一览:
2017-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是0.93亿、1.15亿、1.89亿、2.29亿,复合增速35.04%;归母净利润分别是2492万、2710万、1297万、6140万,复合增速35.06%。2017-2019年净利率26.75%、23.65%、6.84%,ROE53.28%、36.68%、12.85%。发行价格17.71元/股,发行PE109.25,行业PE48.97,发行流通市值3.54亿,市值14.17亿。(公司招股意向书、国泰君安)
1、通业科技,轨交电气产品核心供应商,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配套电气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维保、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电源产品、智能控制产品、电机及风机。2019年产品销售、检修服务营收为2.81亿和1.02亿,当年占比72.27%和26.14%。
2、公司是轨道交通机车电气产品核心供应商,凭借持续研发能力和服务网络覆盖优势与中国中车等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公司研发能力业内领先,拥有 39 项专利和 22 项计算机软件注册权,铁路行业电气设备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焊接设计、振动和冲击等都有行业标准,技术门槛较高。同时,公司具有持续创新研发能力,自 2006 以来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开发了电源柜、无信号互联线并联的辅助逆变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风机等产品,都在机车和地铁中得到广泛的批量应用。2017-2020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基本维持在10%附近,高于行业平均,在业内处于较高水平,为公司持续研发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渠道铺设方面,公司已在洛阳、南昌、上海等地布局了服务网点,维保基地及服务网点建设项目拟建立以深圳管理总部为核心、覆盖全国的维保基地及服务网络。依托技术及渠道优势,公司客户包括中国中车、中国铁路总公司、西门子、庞巴迪、各地地铁公司等业内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产品覆盖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属的 18 个路局及十几个城市地铁项目。该类企业供应商准入流程严苛,资质认证要求极高,产品需要进行第三方型式实验,还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试运行考核,因此稳定长期的客户合作关系成为公司的一大竞争优势,为未来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和规模扩大提供有力支撑。 3、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在内的多项国家建设规划助力轨道交通装备及配件企业迈向海外市场,迎来业绩增长机会。近年来,包括《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 202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等在内的多项国家重要政策对铁路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及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做出了明确规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属于优先领域,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受政策激励,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及相关配件获得市场拓展机遇,公司作为中国中车等国内大型机车制造企业长期合作供应商也获得了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及海外市场开拓的有利条件。
4、行业:
(1)轨道交通建设与龙头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带动配件市场持续上涨。据国家铁路局历年公报数据显示,自2012-2019 年,我国铁路机车拥有量由 1.96 万台增长至 2.20 万台;铁路客车拥有量由 5.58 万台增长至 7.60万台;铁路货车拥有量则由 67.06 万辆增长至 87.80 万辆;动车组拥有量则由 0.86 万辆迅速增长至 3.30 万辆。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 2019 年底,我国城轨运营车辆 40998 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城市轨道交通配件市场在此基础上快速成长:2012-2016 年,我国铁路机车车辆配件行业市场规模由 865.87 亿元迅速增长至1379.44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2.35%。此外,中国中车作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最大制造商,其 2018 年营收已远远超过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等传统国际巨头,带动中国装备制造商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重要力量。随着轨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龙头企业进军国际市场,轨道交通配件市场规模持续上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产业政策规划促进轨道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维保市场成为轨交装备制造业关键收入来源。根据“《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预计,2015-2020 年全球轨道交通车辆需求为 530-610 亿欧元,2021-2025年需求为 630-730 亿欧元;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未来我国将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完善东部网络布局,提升既有路网质量,推进周边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广泛、内联外通、通边达海的普速铁路网。预计至 2020 年,我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 15 万公里。而由于轨道交通运营年限长、使用频繁,相关设备与安全关系紧密,因此维保服务格外重要。根据 SCIVerkehr 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轨道交通维保服务市场占整体市场的比重达到 54%,市场规模达 989 亿欧元。同时,SCIVerkehr 预计至 2022 年维保服务市场年均增速为 3.2%,按此推算 2022 年全球轨道交通售后服务市场将超过 1150 亿欧元。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路的逐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车辆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车辆改造升级的需求被激发,维保市场将成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
5、竞争格局: 公司主要所处竞争环境为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气产品市场,竞争相对封闭,集中度较高。从竞争主体类型来看,行业中的企业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国中车下属子公司,其主要为中国中车提供零部件配套服务。第二类则是以发行人、成都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征原电气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通过较高的技术水平与可靠的产品质量等优势积极参与行业竞争。产品功能来看,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气产品服务于牵引供电系统、制动系统、辅助供电系统、空调系统、门系统、通风系统等较多子系统当中,在这个细分领域不存在占据所有细分产品市场的企业,每一个细分产品市场的生产企业数量并不多,通常一个细分市场内只有少数几家供应商。整体来看,由于工况要求高、应用环境较为复杂以及车辆设备运维要求较严苛等因素,市场技术门槛较高,竞争相对封闭,市场上供应商的数量有限并且相对固定。
6、2017-2020年营业收入3.12亿、3.60亿、3.89亿和3.18亿,复合增长率为1.9%, 归母净利润5351万、5189万、7421万和7367万,复合增长率为11.24% ,毛利率为52.29%、52.49%和47.28% 。2021年预计一季报业绩:净利润400.0万元至550.0万元,增长幅度为1.71倍至2.73倍。可比公司:思维列控、运达科技、辉煌科技、鼎汉技术、康尼机电、朗进科技、天宜上佳、研奥电气。发行价格12.08,发行PE17.31,行业PE39.60,发行流通市值2.93亿,市值12.73亿。(新股资料来自个股招股说明书、国泰君安、天风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等券商研报)
1、建工修复,国内环境修复龙头企业,主营业务为包括土壤修复、水体(地表水、地下水)修复和生态修复在内的环境修复咨询、设计、工程承包等,公司在环境修复领域的技术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营收11亿,当年占比98.32%。
2、公司在环境修复领域深耕多年,技术实力雄厚,大型项目经验丰富。作为国内最早专业从事环境修复服务的公司之一,公司完成了包括南京化工厂项目、台州农田修复等多项行业关键性修复项目,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根据《中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回顾与展望》(2007-2017),收集的 2012-2017 年国内实施的 286 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中,公司获得 66 例项目,合同金额 37.5 亿元,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均排名第一。此外,公司拥有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领域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化工、冶炼、矿山、石油等污染场地环境与生态风险突出的问题,开展污染场地监测与诊断、重金属污染阻断与稳定化、有机物污染分离与降解等技术、材料和装备的研发和工程化等研究,与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密切。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公司及子公司获得境内外 108 项专利授权,入选原环境保护部环境技术名录、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国家重点环境保护示范工程等项目共 33 项,技术体系认可度高。
3、环保行业政策加码,公司盈利能力强劲,发展空间广阔。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形势严峻,土壤修复行业将成为继大气、污水、固废等之后又一重要的环境治理领域。近年来,国家已修订或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规范和支持行业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获得了快速增长,建工修复也因此赶上了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公司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速达 17.30%、净利润增速达 6.57%,其中 2019 年较 2018 年净利润增长 68%。根据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目前全国各省生态环境厅通常依据各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披露本省土壤污染情况来开展土壤修复工作。根据《名录》披露 2020 年全国工业污染用地合计近 6300 万平方米,折合 9.44 万亩,如果按照 50 万元/亩的工业场地修复均价,假设未来两年修复比例达 50%,则每年的工业场地修复市场规模可达 118 亿元/年,行业空间广阔。
4、行业:
(1)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尚处于成长期初期,发展前景广阔。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 1%-2%,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约 30%-50%的比重。随着我国政府对土壤修复行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土壤修复体系也将不断构建完善。未来土壤修复项目将会显著增多,市场需求逐渐释放,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6-2018 年,中央财政通过重点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安排 260 亿元,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初步实现代表性重要生态系统的覆盖。2019 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 50 亿元,比 2018 年增长42.90%,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从具体项目上来看,公开招标的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类工程项目约 250 个,项目金额约 100 亿;公开招标的农用地修复类工程项目约 20 个,金额约 4.7 亿,规模可观。随着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及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支持政策的不断推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将进入较快发展阶段,行业空间广阔。 (2)法律法规体系的日益完善和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为行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土壤和水体污染的监管力度和对相关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支持力度,日益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逐步落地的产业政策、不断加大的政策支持为环境修复行业的规范化和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从 2015 年 1 月,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开始,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2018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治原则,为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供法治保障。此外,环保公益组织数量逐年激增,活跃度提升,新的环保法等法律法规也强化了环境诉讼理念,社会公众和舆论关注度的提升,也将促使各级政府和环境污染责任主体更加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并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环境治理。
5、竞争格局:我国环境修复行业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三种:1)以提供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为主要业务的环保企业,主要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能够独立为大型、复杂环境修复项目提供咨询、设计、治理、运营等环节的综合服务;2)以技术咨询服务为主要业务的科研院所类机构,业务范围包括环境修复相关的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等咨询工作;3)以服务区域性、规模较小的修复项目或提供专业配套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仅能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牵头带动下参与项目,经营业务局限性较强。总体来说,我国从事环境修复相关业务的企业数量较多,但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企业相对较少,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竞争较为激烈。
6、2017-2020年营业收入8.14亿、10.22亿、11.19亿和10.38亿,复合增长率为8.44%,归母净利润 6876万、4658万、7810万和8197万,复合增长率为6.03%,2017-2019年毛利率为26.65%、19.78%和21.30%。可比公司: 京蓝科技、高能环境、永清环保、博世科、博天环境。发行价格8.53,发行PE17.23,行业PE25.58,发行流通市值2.60亿,市值12.17亿。(新股资料来自个股招股说明书、国泰君安、天风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等券商研报)
1、艾隆科技,医疗物资智能化管理解决方案服务商,主营业务专注于医疗物资的智能管理领域,主要为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疗物资智能化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覆盖自动化药房、自动化病区、自动化物流三大板块的医疗物资智能管理设备及软件信息平台。2019年销售商品和提供维保维修费营收为2.57亿和2554万,当年占比88.13%和8.77%。
2、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医疗物资智能化管理解决方案服务商,将受益于未来国内医疗机构的智能化渗透率提升。我国医疗机构的数量持续增加,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统计,2010 年至 2019 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 93.70 万家增长至 100.75 万家,其中医院数量从 2.09 万家增长至 3.44 万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7%。然而我国药品自动化管理的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根据 Frost&Sullivan 的数据,2018 年末我国医院门诊药房自动化设备的渗透率整体约为 20%。对比美国 2014 年已有 97%的医院都配备了自动发药设备,国内医院智能化渗透仍有提升空间。同时,伴随“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以及各地医联体的逐步建立,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将更多利用基层医疗资源,缓解目前龙头医院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从而也催生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广泛需求。目前公司已覆盖国内 600 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包含 300 余家三甲医院),包括上海瑞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国内著名医院,同时为国内主流医药供应链服务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及服务,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作为行业内领军企业,公司将受益于国内医疗物资智能化管理提升进程。
3、应用场景多元化及新型医药流通方式将推动市场扩容。目前,医疗物资智能管理系统主要运用于大、中型医疗服务机构的药房。随着医疗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医疗物资智能管理系统还将更广泛的地应用于医疗服务机构的静脉配置中心、病区管理等场景。同时,随着人力、房租等成本的上升和物流成本的下降,医药流通企业也在探索新的医药流通方式,以完善药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环节,城市中央药房应运而生。《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提出,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各级医疗机构要借助信息技术便捷实现中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解决患者排队久、煎药不便及取药难等问题。未来可能会形成一批智能化的中药集中代煎中心,中药的智能化制剂制备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未来医药流通企业对于药品流通配送服务的进一步探索将孕育出新的市场需求。
4、行业:
(1)医院数量逐年增加推动行业需求。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数量逐步增加。根据统计,2010 年至 2019 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 93.70 万家增长至 100.75 万家,其中医院数量从 2.09 万家增长至 3.44 万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67%。
(2)我国医改政策推动行业市场扩容。在 2016 年 8 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分级诊疗被确定为未来需要突破的五项制度之首。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以及各地医联体的逐步建立,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将更多利用基层医疗资源,缓解目前龙头医院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从而催生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广泛需求,最终推动行业下游市场扩容。
5、竞争格局: 国内医疗物资智能管理业务尚处于成长期,当前 CR2 达 58.70%。由于国内外医疗体制的差异,部分小型单品设备存在国内外品牌相互竞争,然而多数产品国外企业并无明显企业优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 2018年的统计数据,我国门诊药房自动化市场中,健麾信息市占率 30.20%,排名第一,公司市占率 28.50%,紧随其后,二者合计市占率 58.70%,领先其余竞争者较多。
6、2017-2020年营业收入1.96亿、2.39亿、2.91亿和3.10亿,复合增长率为16.51%,归母净利润3987万、 5112万、5355万和7165万,复合增长率为21.58%,毛利率为54.50%、59.36%、56.70%和58.97%,2021年预计一季报业绩:净利润-392.6万元至-132万元,增长幅度为43.13%至80.88%。可比公司:健麾信息、和佳医疗。 发行价格16.81,发行PE25.52,行业PE48.59,发行流通市值2.64亿,市值12.98亿。(新股资料来自个股招股说明书、国泰君安、天风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等券商研报)